邢臺市信都區(qū)城計頭鄉(xiāng)中心學校 石 旭
電視劇《兒科醫(yī)生》里面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冬冬愛咬手指,這個不良習慣怎么也改不掉。媽媽帶他去醫(yī)院問診,院長開出的處方是媽媽每天的擁抱和微笑。冬冬的媽媽認為院長沒有認真給兒子看病,在醫(yī)院大吵大鬧,還大聲訓斥孩子。冬冬嚇得不肯跟媽媽回家。最后,在院長和醫(yī)生的幫助下,母子倆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緊緊相擁。
看著這一幕,我感動不已。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冬冬一樣,因為壓力過大導致焦慮而行為異常,但家長卻未曾覺察其中的原因。家長的思維模式通常是:我說的都是對的,是為你好,不按我說的做就不對。
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家長真正在意的,其實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自己的需要。他們并沒有真正關心孩子,只是關心自己的想法是否得到落實。為此,家長或強迫或打罵或自虐或哀憐,利用孩子對自己的感情逼其就范。家長“關心”得越多,對孩子世界的入侵就越深。家長覺得自己責任感很強,但孩子內心感受到的卻是控制和壓力。
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兒童教育無小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發(fā)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
有研究發(fā)現(xiàn),決定父母能否教育好孩子的關鍵因素,不是其身體素質、文化素質,也不是道德素質,而是家長的教育素質,即家長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和能力。社會上發(fā)生過很多類似的事例,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家長的教育素質亟待提升。
那么,該如何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呢?
首先,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需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很多家長把求高分、上名校當作育兒成功的典范,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來培養(yǎng)孩子。這樣,孩子學得累,家長心里急,使整個社會都陷入焦慮之中。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家長應改變重智輕德、重知輕能的錯誤觀念,重視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子女的全面發(fā)展。
其次,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需要家校結合。應充分利用學校這一陣地,在對教師進行家庭教育專業(yè)培訓的基礎上,對不同學段、不同需求的家長開展菜單式家庭教育指導,增強針對性,突出實效性。通過家長學校,教育和引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子知識,加強自我約束,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行為習慣影響子女;激發(fā)家長的內驅力,努力讓其成為有定力、有境界、有智慧、有格局的優(yōu)秀家長。
再次,提升家長的教育素質,還需要各級部門聯(lián)動,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協(xié)同、群眾參與的家庭教育服務模式。其中,重點加強早期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比如建立新婚夫婦學校,讓父母在育兒前先取得上崗證;加強婚姻家庭方面的輔導,加強婚育健康及育兒知識的宣傳等。全社會應積極行動,通過多種方式、多種途徑,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
請家長們牢記: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那么你就去成為那樣的人。只有家長好好學習,提升教育素質,孩子才能天天進步,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