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拓跋鮮卑族是我國歷史上首個入主中原、建立北魏封建王朝的北方民族,結束了十六國紛爭的混亂局面,統(tǒng)一中國廣大北方地區(qū),開啟北朝,孕育隋唐,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統(tǒng)一具有重要意義。北魏之崛起與中原漢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漢文化極大地促進了北魏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與拓跋鮮卑的封建化進程;同時,鮮卑族文化也反過來深刻影響了后世漢族王朝的發(fā)展。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社會,女性多從事家庭內部事務,較少參與社會治理。但北魏與唐朝時期卻多見女性參政的現(xiàn)象。北魏王朝雖成功由部落向中原王朝轉變,卻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鮮卑母系氏族社會的遺存、民風民俗等,故女性擁有一定的管理內外事務的權力。而唐朝采取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社會呈現(xiàn)出多元開放、兼容并蓄的局面,女性參政之風興起。
陳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提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盵1]244也就是說,李唐家族具有鮮卑族血統(tǒng)。所以筆者認為,唐朝之統(tǒng)治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北魏遺風的影響。學界對于兩朝女性參政問題進行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孟志偉的《北魏內官制度雜考》、羅春雄的《論唐代的婦女參政》等都對北魏和唐朝女性參政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以往學者的研究往往只著重于研究后宮女性本身,沒有以女性參政為切入口探究民族融合的相關問題。故可據(jù)此為切入,在繼承和借鑒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上,以北魏與唐朝女性參政為研究中心,對北方民族與漢族的社會文化、民族交融等問題做一定的探究分析。
女官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女官是指妃嬪御嬙和司掌宮中各項事務的宮人,狹義的女官則單指內宮中與天子無配偶名分而掌管后宮事務的各級女性管理人員,這里的女官即專指狹義之女官?!吨芏Y》:“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盵2]1681首次記載女官制度,并提出基本的職能劃分,但其屬于理想化的設想,并未真正在周代建立和實施。秦漢時期,后宮女官從屬于后妃,沒有真正與嬪妃相分離。
1.北魏女官制度的建立。北魏孝文帝借鑒《周禮》,效仿秦漢朝后宮設置,“置女職,以典內事”[3]321,在妃嬪之外,另立系統(tǒng),女官職秩與外官相對應,正式建立女官制度。北魏女官的職責主要在于管理后宮事務,而非直接參與國家治理。也可以理解為此時的女官,正處于從家庭向社會管理過渡的階段,至后世唐朝女官則真正進入到參政的領域。
北魏選拔女官最初大多是因罪沒入宮中,因此地位較低,在正史中沒有相關的記載。孝文帝改革后,逐漸出現(xiàn)從宮外以及貴族家族中挑選女子入宮為官的現(xiàn)象。例如,漁陽太守陽尼妻高氏,由于有學識而被孝文帝選拔入宮為官,《魏書》卷九二《列女傳》記載:“漁陽太守陽尼妻高氏,勃海人。學識有文才,高祖救令入侍后宮。幽后表啟,悉其辭也。”[4]1982-1983于忠妻王氏“微解《詩書》”[5]746,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故被靈太后任用為女侍中。由此可見,女官的選拔涉及女性的文化水平、個人能力、才學修養(yǎng)等諸多方面。
北魏女官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與北魏歷代國君重視學校教育密不可分。太祖道武帝建國后不久,便“以經(jīng)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jīng)博士生員千有余人”[6]1841-1842,開始官學教育。孝文帝執(zhí)政后,積極學習漢文化,拓跋鮮卑族向學之風興盛,女性文化修養(yǎng)也有所提高。在北朝時期,高門大族,有條件對子女進行教育。士族女性“女教”之風盛行,其內容不僅包括婦德禮法及女工技藝,還涉及經(jīng)史學術及文學才藝各方面,尤其重視儒學經(jīng)術的學習。此外,士族女性享有與男子大體相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家庭教育普遍男女同授,且在私學教授的過程中也存在女性旁聽的情況,例如私學教授郭瑀的女兒就會旁聽其父講學。這樣的事例雖然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時期女性受教育的情況[7]392-399。
隨著漢族文化逐漸普及,北魏女性文化水平、個人修養(yǎng)、社會地位得到提高,不再為家庭所束縛,而是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關心國家治理。北魏王朝首次將女官制度正式確立下來,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于《周禮》等漢族經(jīng)典文化典籍的熟識,能夠仿照漢族政權機構構建自己的政治體制,故漢文化無疑成為幫助北魏封建化的強大助力之一。
2.唐朝對北魏女官制度的繼承與發(fā)展。北魏女官制度為隋唐所繼承,成為隋唐女官制度之先聲。隋朝設六尚局分掌二十四司。唐承隋制,區(qū)分以妃嬪為主的內官與宮官之制,明確職能劃分,“擬外百官,備位內職”。設三夫人以及尚官、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等六局二十四司,又設“宮正掌戒令、禮禁、謫罰之事,司正、典正佐之”[8]341-361。且繼承北魏女官設置,增設女史若干人,由此,唐代后宮中便形成了一支等級嚴格、職責分明的女官群體。唐代女官機構為三夫人六局二十四司,同時朝廷內設三省六部二十四司,故可將女官制度看成中央政府在后宮內的一個縮影。
唐中期的宋若莘、宋若昭、宋若倫、宋若憲、宋若荀五姐妹以才學蜚聲于當世,被德宗召入禁中,授以官職,呼為學士。穆宗拜若昭尚宮,掌六宮文學。宋若昭歷仕三朝,“自憲、穆、敬三帝,皆呼為先生,六宮嬪媛、諸王、公主、駙馬皆師之,為之致敬”[9]2198-2199。唐朝女官制度完善,類似于宋氏姐妹的杰出女性被皇帝所重視,她們積極參與國家治理,成為唐朝政治體制中獨特的一環(huán)。
由此觀之,北魏統(tǒng)治者積極學習漢文化,不僅推動了其自身的封建化進程,促進王朝的發(fā)展,還為后世王朝女官制度開創(chuàng)先河。唐朝在此基礎上加以繼承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女官體制。加之李唐宗室與鮮卑族的血緣淵源,胡化之風盛行,多元文化融合,社會風氣開放包容,對女性的禁錮色彩逐漸淡薄,唐代女性登上政治舞臺,形成中國古代女性參政的高潮。
在北魏和唐朝時期,出現(xiàn)了公主、后妃直接臨朝議政的情況,武則天則直接改元稱帝,建立武周,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tǒng)女皇帝。事實上,其他王朝也存在一定的女性干政現(xiàn)象,但相比而言,這兩個朝代的女性參政活動較為頻繁,具有代表性。
1.北魏女主政治的興盛。在北魏政治舞臺上,女主專政對于皇朝治亂安危、政治興替有重大的意義。獻明皇后、乳母皇太后、文明太后、胡靈皇后,她們都對于北魏的發(fā)展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現(xiàn)以稱為“千古一后”的文明馮太后為主要研究。
馮太后出身北燕王室長樂馮氏,為遼西郡公馮朗之女。北燕滅亡后,沒入太武帝拓跋燾掖庭,充為奴婢,后被選為文成帝的貴人。文成帝過世后,年幼的獻文帝登基,由于北魏有立子殺母的成規(guī),因此其生母李貴人被賜死,馮皇后被尊為文明太后,馮太后除掉把持朝政的太原王乙渾,自己臨朝聽政。后扶植兒子拓跋宏登上皇帝大位,是為孝文帝。馮太后有著良好的文化素養(yǎng),其姑媽馮左昭儀“雅有母德”,對文明太后進行了早期的“撫養(yǎng)教訓”[10]328-330?!段某晌拿骰屎篑T氏傳》記載:“太后性聰達,自入宮掖,粗學書記。及登尊極,省決萬機?!彼艿降牧己玫臐h族文化教育也影響了她后世許多政策方針的頒行。
馮太后被稱為“千古一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兩度臨朝稱制達20年之久的皇太后,她改革內政,重用李沖、崔光、李彪等漢族士人;推行漢化政策,例如三長制、均田制、俸祿制等;還培養(yǎng)了北魏一代明君——孝文帝拓跋宏。文明太后在推進北魏的封建化進程、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北魏女主政治的興盛,與北魏王朝皇族漢文化素養(yǎng)提升有一定關系。由于馮太后與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尤其是遷都洛陽后,北魏后裔漢化程度日漸加深,其門第也隨之士族化,與漢族士族聯(lián)姻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嫁入北魏王朝的漢族女性,將漢族優(yōu)秀儒學文化、風俗傳統(tǒng)帶入拓跋鮮卑家族中,潛移默化地重塑了北魏皇族的文化氣質,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間的民族融合與文化認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鮮卑社會的封建化進程[11]466-480。
2.唐朝女性參政之風的發(fā)展。在唐朝這個封建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文化兼容并包、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的時代,女性參政之風得到很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女性干政的繁榮局面。
唐朝宮廷政治與其他時代迥然不同之處就在于女性勸諫之風的興起。長孫皇后主事后宮十年,常與皇上商略古事,提出建議。她贊譽魏征直諫,勸唐太宗從善如流;臨終時仍勸諫太宗“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屏讒愿,省作役,止游政”,太宗因其逝世而悲嘆:“以其每能規(guī)諫助朕之闕,今不復聞善言,是內失一良佐,以此令人哀耳?!盵12]2164-2167之后,武則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平陽公主、中宗韋后、肅宗張皇后、順宗牛昭容、憲宗妃郭氏等杰出的女性活躍于政壇,對于唐朝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也是古代女性參與政事地位的最高體現(xiàn)。她掌理朝政近半個世紀,其間社會穩(wěn)定,政通人和,建立了“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功績。武則天執(zhí)政稱帝,開創(chuàng)了女子參政的新局面,婦女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極大提升,極大地激發(fā)了女性參與國家政事的熱情。在她的影響下,出現(xiàn)了許多活躍于政壇的女性,例如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佐政于武后、中宗、睿宗三朝,“軍國大事,事必參決”[13]4739,曾兩次參與宮中撥亂反正重大政變的謀劃,權傾朝野[14]226-233。再如原為奴隸的上官婉兒,因才思敏捷而為武后欣賞,任用為女侍從,執(zhí)掌皇帝文書詔令的起草工作。后被中宗封為昭容,從宮官變?yōu)閮裙伲杜f唐書》載“自圣歷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又令專掌制命,深被信任”[15]2175,婉兒成為實際上的“女中宰相”。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是一位青史留名的巾幗英雄。在隋末李淵起兵之際,平陽公主幫助聯(lián)絡反隋的義軍,勒兵七萬,其“娘子軍”勢如破竹,威震關中,連續(xù)攻占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后與父親李淵會師,分兵攻入長安,為李唐大業(yè)立下赫赫戰(zhàn)功。唐定都長安后,公主享受到開國功臣的極高榮譽。公主死后,破格按朝廷武官軍禮待遇厚葬[16]3642-3643。
唐朝出現(xiàn)女性參政的高潮,不僅僅體現(xiàn)出女性地位的提高,社會風氣的開放,更反映了多元文化并存、胡漢民族融合的局面。正是由于統(tǒng)治者較為寬松開明的治國方略,使得女性走出家庭,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素質,從而涌現(xiàn)出一大批才能卓越的女性,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領域發(fā)揮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說,以鮮卑族文化為代表的北方民族文化對于唐朝社會各方面建設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1.北魏女性文化素養(yǎng)提升。由于世家大族普遍重視女性的經(jīng)史學術教育,使得女性文化素質得到提升,不僅僅能夠對自己的子孫進行良好的教化,也為女性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社會治理奠定了基礎?!段簳酚涊d,中書侍郎清河崔覽妻封氏,“有才識,聰辯強記,多所糾知”。再如,清河房愛親妻崔氏,“性嚴明高尚,歷覽書傳,多所聞知。子景伯、景先,崔氏親授經(jīng)義,學行修明,并為當世名士”[17]1980。她們才學洽聞,品性高尚,以至于一些地方官員都常向其請教。北魏女性雖然沒有直接進行社會治理,但是通過良好的“母教”、與社會名士官吏的交往等方式,使得她們也間接參與到國家治理體系之中。
2.唐朝宮外女性參政現(xiàn)象。唐代宮廷以外的婦女對國家政事也表現(xiàn)出積極的參與精神。在抗擊游牧民族入侵時,鄒保英妻奚氏,在平洲保衛(wèi)戰(zhàn)中,幫助時任刺史的丈夫固守城池,擊退契丹,封為誠節(jié)夫人[18]5145;古玄應妻高氏,固守飛狐縣城,卒免為突厥所陷,封為循忠縣君[19]5146。在平息叛軍時,中原婦女侯四娘、唐四娘、王二娘三人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相與歃血,請赴行營討賊”[20]253,肅宗授三人果毅將軍,準其從軍作戰(zhàn);德宗時項城縣令李侃妻楊氏,面對李希烈叛軍攻城,一面阻止丈夫臨陣逃脫,一面親自召集軍民守城;徐州刺史許勃妻劉氏,助夫平叛,功封彭城郡君。許多宗教女性,例如女巫、女尼等,被貴族王室邀請,參與到國家政治的治理體系中。如中宗時,女巫趙氏曾被封為隴西夫人,并時常出入宮禁,參預政事[21]2173;肅宗朝女道士許靈素曾參與張皇后矯詔謀立太子之事等[22]110。
由于胡漢文化的交融與逐步認同,女性地位與自身素養(yǎng)得到提升、文化多元開放,女性參政之風在宮外的平民階層也逐步興起,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國家的發(fā)展。
對比研究北魏與唐朝女性參政的相關問題,其相同點是:兩朝女性的地位、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不再僅僅被束縛于家庭,還可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治理與建設。不同之處在于:北魏女性參政現(xiàn)象少,但出現(xiàn)女主政治,影響較大;唐朝則蔚然成風,女性參政程度高且范圍廣,平民女性也參與到國家政治中來。
通過女性參政可以窺得:以北魏為代表的北方民族與以唐朝為代表的漢族,在社會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交融性、互鑒性。胡漢文化對于構建兩朝政治文化體系、推動國家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北魏統(tǒng)治者將漢族文化運用于政治制度構建、社會風俗改良、人民文化水平提高等方面,增強了本國國力,推動了國家封建化進程,促進北魏王朝的興盛。而胡漢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也有利于唐朝的政治開明、經(jīng)濟繁榮與社會開放,對于大一統(tǒng)王朝的繁榮興盛有重要意義。
民族融合與認同不是某一方強制性的文化輸出,而是雙方對彼此共同的文化認同與涵容。促進民族融合,加強文化認同對于推動社會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國當今社會,加強不同民族間的交流與涵容,不僅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wěn)定;同時,也能為國家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推動我國更好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