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鵬,胡少華
(1.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兒科重癥監(jiān)護室,合肥 210031;2.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護理部)
意外傷害事件兒童高發(fā),國外10%的0~14歲兒童在一年中有過需要治療的意外傷害[1],在我國,是14歲以下兒童的首位死因[2]。病情較重或嚴重時,患兒往往需進入兒科重癥監(jiān)護室(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治療。意外傷害可導致兒童暫時或永久性身心發(fā)育障礙、殘疾甚至死亡[2],還會造成患兒父母不良的心理應激反應[3],尤其是PICU內治療的患兒父母,不僅影響其自身健康,也不利于兒童的治療與康復[4]。有研究[5-6]顯示,意外傷害兒童父母存在心理、社會健康問題,本研究從PICU意外傷害兒童父母真實體驗出發(fā),了解其共性訴求,以期為構建針對兒童父母的干預方案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采取目的抽樣法選取安徽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PICU治療的兒童父母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審批,實施前獲得研究對象的知情同意。納入標準:(1)符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有明確意外傷害診斷的兒童父母;(2)《小兒危重病例評分表》評分≤80[7];(3)入住PICU時間≥48 h;(4)具備閱讀和理解力,可以正確回答問題;(5)知曉兒童病情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有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者;(2)有兒童虐待嫌疑者。樣本量以資料重復且達到飽和為止,最終納入12名受訪者,年齡平均(32.25±7.16)歲。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受訪者一般資料(N=12)
1.2 研究方法 采用描述性現(xiàn)象學研究方法,對受訪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結合本研究的目的、相關文獻結果[8-9],擬定訪談提綱,預訪談2位兒童父母后進行調整,形成正式訪談提綱。內容有:(1)您能談談發(fā)生意外時的具體情況么?(2)入住PICU,您最擔心和顧慮的有哪些方面?(3)您的生活有哪些改變?(4)轉出PICU后,您的顧慮和壓力有哪些變化?(5)您最希望獲得哪些幫助和支持?
1.3 資料收集 研究者在日常護理中與受訪者積極接觸,以便訪談時保持良好的溝通。訪談前向受訪者詳細解釋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取得其知情同意,選擇訪談地點為PICU談話室,保證環(huán)境安靜、舒適,訪談中根據(jù)受訪者實際情況對提問順序和方式靈活調整,深入探究,同時記錄受訪者表情與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性表達行為,時間約30 min,受訪者按訪談先后順序編號。
1.4 資料分析 訪談結束24 h內將錄音轉錄為文字,資料分析采取Colaizzi[10]的7步法:(1)詳細記錄閱讀所有訪談資料;(2)摘錄出有意義的陳述;(3)有意義的陳述進行歸納編碼;(4)編碼匯總形成主題;(5)聯(lián)系研究對主題進行詳細描述;(6)分辨出本質性結構;(7)將結果返回受訪者處核實。
1.5 質量控制 研究者兩名,1名負責訪談和轉錄,1名負責核對轉錄信息并將結果返回至受訪者再次確認,訪談前統(tǒng)一進行培訓,掌握質性研究方法和技巧;(2)依據(jù)兒童的危重程度、住院時間及家庭背景的不同來選擇受訪者,從而最大程度地獲取所需信息;(3)研究者保持中立態(tài)度整合資料,保證真實性。
2.1 主題1:復雜的心理體驗
2.1.1 恐懼與焦慮 面對突發(fā)的意外傷害、PICU治療帶來的分離、對疾病治療的擔憂以及對事故發(fā)生的恐懼等,所有受訪者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如嚴重的失眠、焦慮、恐懼、疲憊等;同時,意外傷害兒童往往伴有外表的改變,如:大量的出血、大面積的燒傷等,惡性視覺沖擊和感官刺激進一步加重父母的不良情緒。P1:“每天晚上我都不敢睡,不知道他有沒有病情變化?”P2:“我真的很害怕,太突然了,看不到他,就更害怕,這個過程真的難熬?!?/p>
2.1.2 愧疚感 兒童意外傷害的發(fā)生,部分是無法控制的事故,部分與防護不當或者監(jiān)護不力有關。無法控制的或通過兒童自己的行為導致的意外傷害,父母通常不責怪兒童,而是傾向于責怪自己或他人;監(jiān)護不力導致的意外傷害,直接照顧兒童的父母會認為由于自己的失誤導致兒童受到傷害,均會表現(xiàn)出自責、后悔、不知所措。本次研究的有些受訪者感到強烈的愧疚,并認為他們個人要對造成兒童的傷害負責,女性居多。P1:“這是我的錯,不知道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不然我肯定不會買這個東西?!盤10:“是我自己太大意了,非常責怪自己。”
2.1.3 不確定感 不確定感是受訪者的一種主要感受,也是焦慮的主要來源,牽涉到有關患兒的方方面面,比如患兒病情是否會加重、是否有后遺癥、是否需要長期后續(xù)治療、能否治愈、是否影響心理健康,甚至轉出PICU以后病情是否反復、自己能否勝任護理工作等等。P7:“手術以后不知道會有什么影響?能不能上學了?”P8:“孩子一直說害怕,晚上不給關燈,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恢復正常?”
2.1.4 PICU依賴 PICU擁有良好的硬件條件和??凭戎文芰?,部分患兒父母持有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表示入住PICU,患兒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和護理,同時,不需要陪護,有助于更好的安排各項事宜。但當從PICU轉出,失去“一對一”的護理和關心,父母需立刻轉變?yōu)檎兆o者,大多數(shù)受訪者表示毫無準備,不懂得如何照護。與此同時,有些兒童開始出現(xiàn)如癲癇發(fā)作、行為問題、情緒波動等變化,父母很難適應。P1:“本來以為還要過幾天,她傷口還沒好,我也不敢碰。”P10:“想知道后期具體要怎么治療,我擔心如果轉出去不好怎么辦?”
2.2 主題2:陡增的家庭負擔
2.2.1 經(jīng)濟壓力 經(jīng)濟壓力也是不良心理體驗的首要的原因。意外傷害兒童往往病情危重,花費巨大,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但是不同的家庭,應對經(jīng)濟壓力的反應明顯不同,低收入家庭表現(xiàn)出更明顯的不良體驗。P4:“我們收入不多,還不知道要花多少,壓力很大?!盤11:“這么多年辛苦攢的積蓄,一下子啥都沒了?!?/p>
2.2.2 角色沖突 一方面患兒家長需要隨時關注和處理患兒的各種事物,如與醫(yī)生討論病情、陪同患兒外出檢查、送餐及生活用品,另一方面還要處理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相當數(shù)量的受訪者表示難以保證患兒家長、受雇者等角色間的平衡,導致角色沖突。P7:“自從出了這個事,他爸爸就一直沒上班了,單位意見很大。”P9:“我現(xiàn)在只能請長假,每天都在醫(yī)院等著,家里也是一團糟?!?/p>
2.2.3 二孩家庭照護能力不足 二孩家庭在孩子養(yǎng)育和照護上精力有限,這也是意外傷害發(fā)生的高危因素。一旦有子女受傷住院,其他子女的照護明顯受到影響,特別對于承擔更多照護義務的患兒母親,表現(xiàn)為更為嚴重的不良心理體驗。P8:“兒子在家上學,我也顧不上,沒人能幫我,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p>
2.2.4 多傷員家庭照護能力不足 有些意外傷害的發(fā)生可能涉及多位家庭成員,家庭照護能力不足尤為嚴峻。P11:“他和妹妹都受傷了,實在忙不過來?!盤5:“孩子媽媽傷情挺嚴重,我自己也受了點輕傷,哪邊都離不開我,實在力不從心?!?/p>
2.3 主題3:渴望就醫(yī)環(huán)境改善
2.3.1 渴望改變PICU探視和陪護制度 PICU實行無陪護和禁止探視制度,但許多父母都守候在監(jiān)護室外,即使做不了任何事情,也不愿離去。本次研究的受訪者雖表示可以理解但仍強烈希望改變。P3:“我理解你們的制度,但是還希望能多進去看看?!盤8:“最想的就是進去看看,這樣能安心些?!?/p>
2.3.2 希望更多的參與醫(yī)療決策 PICU是一個高風險的醫(yī)療環(huán)境,病情變化迅速,患兒父母有時不能第一時間參與決策溝通,部分醫(yī)療糾紛也是因此發(fā)生,大多數(shù)受訪者希望全程與醫(yī)生保持溝通,能共同作出醫(yī)療決策。P3:“在決定治療方案的時候,醫(yī)務人員們能說的更明白就好了。” P7:“我們對于醫(yī)學也不了解,但希望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能和我溝通。”
2.4 主題4:期望獲取患兒身心健康信息
2.4.1 患兒病情相關信息 受訪者最關心的是患兒的病情,得到信息的主要途徑為咨詢醫(yī)生和護士。本次研究的受訪者均表達了希望獲取更多咨詢機會的意愿,希望有更長的時間了解患兒的病情變化、轉歸、預后和治療方案等。P5:“最希望了解現(xiàn)在孩子的情況,你們的回答基本能讓我們了解情況”;P6:“希望醫(yī)生能多點時間跟我們說說病情?!?/p>
2.4.2 患兒心理相關信息 多數(shù)父母關注患兒在治療期間的心理問題,擔心意外傷害和PICU環(huán)境對兒童造成心理恐懼以及分離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P6:“周圍環(huán)境很陌生,我擔心她害怕,麻煩你們多給她鼓勵。”P8:“她本身就不愛說話,我怕以后對她心理產生影響?!?/p>
3.1 重視患兒父母復雜心理和家庭負擔 本研究顯示,患兒父母在PICU期間,經(jīng)歷了復雜多樣的心理體驗,大多都表現(xiàn)出焦慮、無助、絕望等情緒,與國外研究[11]一致。但也有部分年輕的患兒父母同時存在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可能與家庭支持大、能夠通過網(wǎng)絡多途徑獲取信息等有關,待進一步研究。本研究中約半數(shù)的受訪者明確地將兒童的傷害責任歸于自己或他人,以致出現(xiàn)各種急性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改變,影響父母的情感健康和家庭和諧,這與Kim等[12]研究一致。以上均反映出,意外傷害兒童父母廣泛存在心理健康問題,醫(yī)護人員應認真傾聽其需求,努力體驗其感受,給予專業(yè)的疾病指導,減輕心理負擔,穩(wěn)定情緒。
本研究中的家庭負擔主要來自于經(jīng)濟壓力、角色沖突、家庭照護能力不足等。因此,在醫(yī)療工作中,應加強以人為本的醫(yī)療文化建設,提高醫(yī)護人員的人文關懷能力,幫助患兒父母建立健全家庭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其提供情感、陪伴、醫(yī)療、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3.2 關注PICU相關制度的改革和護理的連續(xù)性 本研究中分離焦慮是多數(shù)患兒父母的共性訴求,加重了父母的不良情緒。Dahav等[13]指出,兒童進入PICU后,父母可以通過參觀兒童的治療來減輕心理壓力,看到PICU如何照顧他們的孩子,父母會感到舒適和安全?;純涸赑ICU期間得到了良好醫(yī)療和護理支持,一旦轉出,就無法再獲得此類支持,導致父母擔心影響進一步治療。PICU依賴在多名受訪者中出現(xiàn),表明國內PICU與普通病房之間的過渡連續(xù)性不足。醫(yī)護人員應在轉移前進行全面的評估,滿足父母對患兒疾病相關信息的需求,給予實用的照護知識宣教和照護技能培訓,提高父母日常照護能力。此外,還應提供連續(xù)隨訪服務,為其從PICU到病房及從醫(yī)院到家庭的過渡提供支持[14]。人性化的探視陪護制度和連續(xù)性的護理至關重要,國外已經(jīng)提倡在PICU實施開放性探視制度[15]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16],但相關的內容仍未統(tǒng)一,其具體實施仍存在差異,實施效果也各不相同。
3.3 提供針對性的信息支持,提高??凭戎文芰?本研究中,不確定感主要來源于不明確兒童病情相關癥狀、對兒童的治療護理的過程理解不足、對兒童診療及病情信息缺少支持、不能預知兒童病情進展和未來結局。這提示父母的信息需求和決策參與未得到滿足。尤其早期對于患兒病情、轉歸、預后、治療決策、花費、護理、心理影響等方面,加之部分醫(yī)護人員對于不良心理認識不足、溝通技巧欠佳、人員緊張、更多精力專注于治療、部分患兒父母難以溝通等,使得患兒父母不能獲得滿意的信息需求和有效的降低不良情緒。因此,醫(y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兒父母溝通,應定期評估,了解其信息需求,通過講座、宣傳冊、電話、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途徑滿足與患兒治療、轉歸和康復等相關的信息獲取需求[17]。同時,提高專科救治能力,迅速穩(wěn)定患兒病情,仍是多數(shù)家長緩解不良情緒的重中之重。
本研究通過分析PICU意外傷害兒童父母的真實體驗,發(fā)現(xiàn)該群體的心理體驗復雜、壓力巨大、需求較多,醫(yī)護人員應重視其不良情緒和需求,提供專業(yè)的、可行的醫(yī)療服務,制定早期、專業(yè)、多元化的干預方案,在心理支持、改善就醫(yī)環(huán)境、信息獲取等方面給予幫助,以降低其不良心理體驗,更好地參與患兒治療。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樣本沒有達到最大差異化,病種覆蓋不足等,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未來的研究可進一步完善臨床資料,為制定針對性的干預方案提供證據(jù)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