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凈
一
旗山腳下的南嶼,北臨烏龍江,南傍大樟溪。這片流水沖積而成的平野之上,還有一道溪流迤邐而過。那溪流源自旗山,當?shù)厝朔Q為錦溪?!跋饔阱\,層波映不窮”。明代尚書曹學佺的詩句,便是這一得名的生動詮釋。早年的錦溪水質極佳,盛產(chǎn)溪蜆,人亦稱之為蜆溪。而溪中出產(chǎn)的赤鯉,更是絕美溪鮮,把它與當?shù)厮a(chǎn)的筍絲同烹,人稱南嶼一絕。
打撈前,被用作碼頭和浣衣石的旗桿碣
2019年11月5日,一輛大型挖掘機與一輛大吊車開到錦溪畔。當?shù)踯嚨拈L臂向溪底伸去時,人們看到,先后從水里撈上來12塊古代旗桿碣。12塊旗桿碣,正好拼成六合,可豎立6根旗桿。村里老輩人都記得,旗桿當年就分別豎立在明代進士林春澤與林應亮的居所前。
明正德九年(1514),南嶼人林春澤高中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后履職于甘肅寧州、江西吉州、廣東肇慶、貴州程蕃等地,官至知府。從林春澤始,錦溪邊的林氏家族科第連綿。嘉靖十一年(1532),林春澤之子林應亮得中進士,先后在浙江、湖南、廣西、廣東等地任知縣、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職,后升為戶部右侍郎。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春澤之孫林如楚也進士及第,先后在南京、廣東等地任職,后升至工部右侍郎。明崇禎十三年(1640),林如楚之孫亦高中進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兼廣東布政司參政。一門五代四進士,一時傳為佳話。
南嶼以錦溪為界,分南北兩嶼。林春澤中進士之前,他的家鄉(xiāng)還稱為北嶼。當年,與林春澤得中同科進士的還有福州林浦的林炫同,后兩人又同朝為官。某日早朝,皇帝呼“林卿家”,兩人竟一同應聲趨前。為免于混淆,皇帝按林浦居東、北嶼居西的方位,稱林炫同為東林卿家,林春澤為西林卿家。此后,北嶼人便改村名為水西林。水,指的就是流過村前的錦溪。綿延不絕的錦溪水也寄寓著他們對家族文運昌盛、福澤綿長的期盼。
一個村莊的名字,因一個人而改變。隨之被改變的,還有村莊的面貌。明嘉靖五年(1526),林春澤與其弟林春育在故居舊址建碧山堂。9年后又大興土木,建成占地達4200平方米的8座民居。八字馬頭墻,穿斗木結構,門前左右抱鼓石,門楣上方置簪纓,梁桁下雕鏤空枋,窗扇內花格圖案。郭子儀拜壽、三世宴瓊林的故事繪于墻上。數(shù)百年過去,這些房子已布滿歲月斑痕,有些構件已變形、朽壞甚至消失,但人們依然能從尚存的建筑體中,體味到官宦世家的考究與書香門第的風雅。此后,這里又陸續(xù)興建或重修了獅巖林公祠、水西林氏宗祠、旗峰林公祠、次峰林支祠、人瑞堂,與其他建筑一道,形成長約百米的水西林一條街。在南嶼被列為福州開發(fā)區(qū)的今天,這條古街還是被精心保護起來,并將通過修復改造,成為供人游覽的特色文化街區(qū)。
二
穿行在水西林古街,也許有人會冒出這樣的疑問:雖說數(shù)代高官,薪俸不薄,但僅憑那些銀兩,能蓋起那樣的一片“豪宅”嗎?
在京城任戶部主事時,林春澤負責管理通州倉場和臨清關稅務。臨清關被視為北京門戶,多少商旅來往于此,林春澤若想從中搜刮,只要稍稍使點臉色,自有銀兩奉送,可他所采取的措施,卻是“寬征疏滯,商旅便行”。邊關商貿(mào)繁榮了,國家賦稅收入增加了,他的個人腰包卻沒有隨著這一肥缺鼓脹起來。此后他升任戶部員外郎,負責管理運河北部漕運,想撈點油水,更是易如反掌。他卻致力于清除欺詐百姓弊習,并應民之所呼,及時疏浚河道阻塞。上任當年,即完成漕運疏通,來往船只暢行無阻。民感其德,呼之“林佛”。
林春澤故居
林春澤故居檐角的“郭子儀拜壽”壁畫
林春澤
林春澤最“犯傻”的一件事,便是上書勸阻皇帝南巡。正德十四年(1519),29歲的正德帝意欲出宮南巡,朝中百余名官員群起跪諫,龍顏震怒,這些官員各挨廷杖30下,并罰跪午門五天五夜。廷杖之下,11名官員當場死亡或傷發(fā)而死。見此情景,朝中官員誰敢再諫?林春澤當時并不在場,獲悉后竟上疏千言,為同僚申辯曲直。結果,他成了又一個挨廷杖的官員。
那次廷杖事件之后,林春澤被謫貶,先后輾轉于數(shù)省的偏遠之地。任廣東肇慶同知時,高州遭盜寇劫掠,朝廷命林春澤代理高州知府事。林春澤放著已有的官兵舊部不用,竟將他們悉數(shù)遣送,另組土著武裝前往平寇。平靖盜寇,需要百姓的配合支持,失去民心的官兵,能有幾分勝算?然而,放棄舊部的戰(zhàn)斗力,無疑會得罪諸多同僚甚至上司,另組土著武裝,自然也要冒很大風險。如果輸了,必會遭到多方詆毀。林春澤不計個人進退得失,大膽推進既定的平寇方案,終獲勝利。盜寇被平,謗聲暫息,但他的這種剛直性格,仍給未來的仕途埋下隱患。任貴州程蕃知府時,林春澤致力于選賢才,興教育,平匪寇,重民生,卻招致庸劣之輩的妒忌中傷,終被朝廷予以“候調遣歸”。
林春澤之子林應亮,亦以剛直著稱。在常德知府任上,面對地多蠻峒、民生困苦之狀,林應亮寢食難安。得知當?shù)貥s王府官校仗勢欺壓百姓,林應亮排除干擾,按律執(zhí)法,核定兵餉,清理郵傳,削減不必要開支,并果斷懲治不法官吏和兵校,保障百姓安居樂業(yè)。其治政之膽識,贏得百姓稱譽,亦令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地頭蛇”榮王懾服,轉而配合林應亮施政治境,約束其部下的不法行為。尤為可貴的是,大奸相嚴嵩任禮部尚書時,林應亮就與他相熟。嚴嵩炙手可熱之時,林應亮并未有任何特別討好的舉動,甚至當場對嚴嵩用人不當?shù)淖龇ū硎痉磳?。那一回,嚴嵩欲派戶部一位官員赴薊州督餉、練兵,林應亮據(jù)理發(fā)問:“督餉者,督京運乎?民運乎?若二運已有職掌,添官徒增擾耳,兵之不練,其過不在是,即戶部侍郎出,何益?”嚴嵩無言以對,遂罷其議。林應亮的不套近乎,本就令他不快,如此不給面子,更令他怒火中燒。事后,嚴嵩指使親信參劾林應亮,林應亮調職南京。林應亮對黑暗官場深感失望,便以父老為由,力請歸鄉(xiāng)。
林應亮故居
水西林古街
林春澤父子分別與大奸臣劉瑾、嚴嵩同朝,在丑陋不堪的明代官場,他們如故鄉(xiāng)的錦溪水一樣不隨濁流,堅守清廉。水西林的鄉(xiāng)親們都知道,他們在故鄉(xiāng)所蓋的樓房,大部分資金來自林春澤的同父異母弟弟林春育,他是當?shù)赜忻母簧?。憑借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時的平亂剿匪之功,那時的閩贛商路已無匪盜之患,林春育從江西購糧運至福建出售,并以糧釀酒,兼營醬園。當時名聞南嶼的“五和酒店”和“林記醬園店”,均為林春育所開。嘉靖十四年(1535),林春澤見后樓的祖房已破舊欲傾,遂有拆舊建新之意。與林春育商量建房事宜時,腰纏萬貫的林春育想到哥哥當官數(shù)十年,侄子亦當朝為官,一家人名聲在外,卻沒有幾間好房子,便主張大部分由他出資,兄弟合力蓋幾幢大屋。
三
旗山別名翠旗山,起于閩侯上街溪源里,止于南嶼水西林。水西林的確切位置,位于發(fā)軔于旗山的太平山東麓。今天,在太平山西麓的閩侯三中校園,人們還能看到一片桿粗枝繁的杜松林。那是林春澤當年牽頭栽植的。
村里的老輩人說,這片樹林的山地原來不是林氏家族的。林春澤當官后,花銀兩購置它。在這里植樹,能擋風擋雨,防止水土流失。樹身挺直、木質堅實、耐水抗旱、生命力強的杜松,似乎也寄寓著林春澤為官做人的精神取向。
林春澤“候調遣歸”之后,亦生歸鄉(xiāng)養(yǎng)老之意。那時他還不到60歲,時人說他“方壯而力辭于未及之年,才有余而退托不能而止”。他有著深厚的故土情結,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良田美溪,不時夢中縈繞。更何況已備嘗仕途之坎坷,對自己的升降進退,并不會像某些利祿之徒那般耿耿介懷。
閩侯三中校園內的杜松林
告老返鄉(xiāng)之后,林春澤在太平山上筑錦溪草堂。太平山,亦名使亭山。“回視峰山之下,諸山逶迤而下,皆如瓜、如匏,而此山之巔坦然如砥,自來不遭兵災,謂為太平山亦宜?!绷执簼伤鳌妒雇ど接洝罚莱鏊x擇此山作為老來養(yǎng)心之地的緣由。想必他最愛的是那“坦然如砥”的山巔,那也是他孤高與坦蕩心境的自然寫照。
在太平山,林春澤時與當?shù)孛空劰耪摻?,吟詩作賦??腿ト松r,常常以書做伴,靜心著述,整理舊作?!盾踔B》4卷,《人瑞翁集》12卷,《家訓》16篇,便是他留給后人的精神遺產(chǎn)。
林春澤在太平山上的建筑,不只是一座錦溪草堂,那里還有“竹齋”與“茂對亭”。山上勝景甚多,林春澤閑步其間,見有佳妙之處,便為之起個雅名。于是,太平山便有了內八景與外八景。內八景為:峨弁石、聚奎石、出云峰、三島峰、梯云徑、五云崗、遷鶯林、團桕塢。外八景為:攀蘿蹬、鴻漸盤、丹桂崖、煙翠洞、石筠亭、雙玉碣、仙碁石、擷芳崖。這些美麗雅致的名字,也讓我們窺見一位退休老人特別豐盈的內心世界。
林春澤的足跡并不止于太平山。時人說他身體矯健,至暮年亦精神矍鑠。故鄉(xiāng)周圍的好山好水,不時誘發(fā)他的游興。登旗山,他還留下散文佳作《旗山記》。去溪源宮,便有了律詩《夜游溪源宮》。
林春澤手書“翠旗衍秀”牌匾
水西林氏宗祠內的“三世重宴瓊林”牌匾
水西林街林公祠的正殿,有一塊高懸于梁的明代木匾,上書“翠旗衍秀”,那是林春澤83歲時的手跡。四個行楷大字端秀大氣,筆力穩(wěn)健??梢韵胍?,已入暮年的林春澤,朗骨豐神猶在。
對林春澤來說,83歲也許還不是他的暮年,他和妻子都活到104歲。幽美的風光,新鮮的空氣,山貨、水產(chǎn)、稻薯、果蔬俱備的一方水土,使這里成為聞名的“人瑞境”。古時年逾百歲的老人被稱為人瑞,可見那時的南嶼是個長壽之鄉(xiāng)。
嘉靖四十四年(1565),85歲的林春澤迎來家族的高光時刻。那年,他的孫子林如楚高中進士,皇帝為新科進士舉行瓊林宴,也邀請林春澤重宴瓊林,林應亮其時在京都任高官,自然也要赴宴作陪。雖然林春澤因路途遙遠無法赴京,但能獲得邀請,便是一份難得的殊榮。三代進士已頗引人矚目,三世同宴瓊林更是世所罕見。那面“三世重宴瓊林”的牌匾,至今還高掛在家族的祠堂里。
林春澤一生歷經(jīng)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六朝,人稱六朝大老。百歲高齡時,萬歷帝頒旨為他建百歲坊。林春澤欣悅之余,賦詩一首?!按淦旃瓤谌f松風,喘息猶存一老翁。”詩的開頭,林春澤以旗山上的浩浩松風,反襯自己“喘息猶存”的老境,讀來有些黯然。然而,詩句的意蘊似不盡于此。旗山多松,萬松之林迎風呼嘯,蕩動著亙古不變的正風與清風。家山的松林與松風,也是他立身處世的一股精神泉源。
太平山麓的200棵手栽杜松,此刻也已成林。雖然旗山上長的是馬尾松,這里種的是杜松,但它們都屬松科,也有著相近的特征與品格?!叭f松”與“百松”上下呼應,在水西林上空頻頻交響。對林春澤來說,那是陪伴他晚年最悅耳的聲音。
四
林應亮、林如楚致仕后都歸鄉(xiāng)養(yǎng)老。與林春澤一樣,他們也喜歡伴著家鄉(xiāng)的松風溪韻,靜靜地讀書寫作,而且都有詩文集存世。林應亮著《少峰草堂詩集》,林如楚著《碧麓堂詩文集》16卷。
林應亮故居內的《耕織圖》壁畫
水西林系唐九牧林后代。宋初,始祖林敬德舉家從福州榕嶼遷居至此。在宋代,北嶼林氏就以科考登第名聞榕郡,林畊“父子八進士”更是傳為佳話。據(jù)載,水西林科甲最鼎盛、入仕者最多的時期,在宋、明兩朝。元、清兩朝,水西林氏抱“不食周粟”之氣節(jié),恥于應考為官。林如楚之孫林慎在明崇禎年代官居高位,明亡后被清廷留用,回鄉(xiāng)祭祖時竟無族人捧場。遭此冷落,林慎自覺無顏,只好舉家遷往廣東。
林春澤舊宅的最深處,有座玉音樓。民間傳說,那是清代林家小姐瑞玉的閨房。林瑞玉當年隨父赴京游學,與乾隆六皇子相戀,礙于滿漢不通婚,只得郁郁而歸,后病逝于此。傳說《紅樓夢》的寶玉黛玉相戀,就是以此為素材的。說是林瑞玉離京之時,皇太子還贈她一副木刻楹聯(lián)。細看至今還保存的那副楹聯(lián),落款雖為六皇子永瑢,但所贈者卻另有他人,聯(lián)句內容亦與男女情事無關。據(jù)此引發(fā)出一段男癡女怨的愛情故事,應該是口頭文學家們的憑空想象吧。真正發(fā)生在玉音樓的故事,倒是與一位男人有關。他是林慎的堂弟林系。清兵入關后,林系決意不事二主,居玉音樓20年,身不下樓,頭不剃發(fā),以示不頂清朝天,不踏清朝地。在玉音樓上,林系著《耕稼集》11卷,并繪《耕織圖》兩幅,請人臨摹于墻,告誡子孫后代以耕織為本,不入清朝官場。
20年身不下樓頭不剃發(fā),或許有些夸飾,但不入清朝仕途,水西林的子孫大多做到了。官可以不做,日子總得繼續(xù)。良田青山,可供耕樵;水陸通道,便于商賈。豐富的原產(chǎn)食材,又使這里成為廚師的搖籃。棄儒經(jīng)商后又改行當廚師的林學榕,用地產(chǎn)筍絲為配料烹制草魚,首創(chuàng)“鳳尾草”名菜。其再傳弟子林文挺則是福州聚春園的頭牌廚師,尤擅“雜燴湯”,普普通通的幾種食材,經(jīng)他妙手點化,竟成為聚春園的一道招牌菜。
直至20世紀50年代,水西林太平山麓的那片杜松林還是200棵。蔚然成林的杜松,引眾多白鷺前來搭窩筑巢。夕暮時分,白鷺歸林,遠遠望去,點點如雪花飄揚,人稱“杜林飄雪”。從福州搭船過渡的南嶼人,在灣邊碼頭就能看到這樣的奇觀。在他們心頭,那是故鄉(xiāng)的地標。那片松林所蕩起的正氣與清風,也給水西林的子孫們以無盡的精神滋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