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如山
古來的皇帝,都愿駐離宮,清朝皇帝更甚;人們都以為駐離宮是專為避暑,所以夏天才去,連西洋人也是這樣的看法,所以他們把中國的頤和園翻譯成“夏宮”。我個人從前當然也是這樣的想法,后來聽到老輩人談起來,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他們說,皇帝駐園,不止是夏天,一年之中,往往駐十個月以上。民國以后,又得到機會,查看內務府的檔案,及清朝宮史,才把這件事情弄清楚了,固然關于避暑的成分也不少,但其他的原因也很多。在明朝以前的情形,沒有詳細考查過,不必談,也不能談,現(xiàn)只談談清朝的情形。照清朝家法的規(guī)定,宮中一切的動作,都相當?shù)闹攪?,除特別有作為,或不規(guī)則的皇帝外,其余循規(guī)蹈矩,拘謹?shù)幕实?,是要很受拘束的,遠不及一個平民生活來得自由,所以都愿意駐園?,F(xiàn)在先談皇帝平常在宮中生活的規(guī)矩,然后再談駐園的情形。
皇帝在宮中的生活,據(jù)外邊的揣想,當然是極闊綽極舒服的了。舒服的地方,當然也很舒服,可是被管束的地方也很多。以下就分開說說他飲食起居的情形。
先談談飲食。宮中無論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嬪,都是各人吃各人的,各人有各人的廚房,雖然有同在御膳房烹調的,但也是各做各的,不得摻合,所以每天都有菜蔬、肉類等原料的配給,例如皇帝每天羊肉多少斤,豬肉多少斤,雞多少只,鴨多少只,雞蛋多少個,豆腐多少塊,白菜多少斤,蔥蒜薯等等,各種水果,都是全的,每日早晨買來,再分送給各宮,皇太后食品與皇上一樣,皇后就少了些,皇貴妃又少些,貴妃、妃、嬪、美人、常在等等,依次遞降減少,自然各處進貢的食品,也是常常配給的。
照這情形說,豈不很豐富很闊綽嗎?但吃時口味,可就不十分香美了,因為菜樣太多,開飯時時間太緊,所以不易做好,例如皇帝太后每人都是一百零八樣菜,皇后九十六樣,其余遞減,最少的也要十六樣,此是定例,不許改。只以皇帝一人來說,太監(jiān)一聲說傳膳,則此一百零八樣菜不過幾分鐘,就得全數(shù)端上去。請問這些樣菜,不要說現(xiàn)炒,就是由鍋里盛到碗里,在這幾分鐘內,也是辦不到不是,那么,他怎么辦呢?我曾經看見過,且也常聽見御膳房的人說過,他是除十幾樣現(xiàn)炒之菜外,其余所有的菜品都預先做好,盛于黃砂碗內,蓋上黃砂碟,都排列于五六尺長、二尺多寬的一個大鐵板上,鐵板下炙有炭火,碗上再蓋一塊鐵板,鐵板上亦有炭火,因為上下有火,所以碗中的菜品,都是開沸的,燒得碗中的油或汁,時時噗哧噗哧的往外冒。聽到一聲傳膳,便有幾個人一齊動手,把黃砂碗中的菜一件件傾倒于畫萬壽無疆花樣的瓷碗中(皇上在宮中,永遠使用這種花樣的碗碟),倒菜的倒菜,擦碗的擦碗,所以不過幾分鐘就能把所有菜品通通端到桌上??熳匀皇呛芸欤ㄗ酉氲囊策€不錯,不過這樣辦法,其中的菜,當然便有許多種是不會好吃的。菜品已經是這個樣子了,吃飯的時候,更不自由,永遠是自己獨吃,倘想找一個人來,一同吃飯,吃著飯談談天,那是不可能的。不要說想找他最喜愛的妃嬪不可能,就是想找皇后來陪著吃一頓飯,也不是容易的。因為皇后見皇帝的禮節(jié)很嚴重,平常已經不許平起平坐,吃飯之時,更要衣服穿的齊整,且吃飯的時候,有許多禮節(jié)。例如皇上陪著太后吃一頓飯,就有許多的麻煩:剛一就座,皇上就得先叩一個頭,敬太后的頭一杯酒也得叩一個頭,太后賞頭一杯酒,也得叩一個頭,命吃頭一個大菜,又得叩頭,吃完了飯,還得謝膳叩頭。
再談喝茶,據(jù)太監(jiān)所說,皇帝平常只許喝普洱茶或者福建的龍團茶,因為宋朝皇帝就喝龍團茶,所以才喝,否則只許喝普洱茶。倘皇帝想喝香片茶,則須往敬事房去喝,敬事房者,伺候皇帝的太監(jiān)所居住之處也。太監(jiān)所說的這些話,我也查找過公事或檔案中的證據(jù),但也總沒有找到,不過問過幾次,很有幾個太監(jiān)都是這樣的說法,并且故宮博物院登記,宮中所存的東西,則只有普洱茶一種,且異常之多,賣了十幾年,還沒有賣完,而香片茶等,確不多見。如此則太監(jiān)之話,也或者可靠。至于他們所說,宋朝皇帝,吃龍團茶一節(jié),亦確是靠得住的,此不但見過私人的筆記,且見過《宋史》。這些飲食的情形,多少年來,不許改動。到光緒年間,雖以西太后之膽大妄為,而對于御膳房之規(guī)矩,亦未敢更動,因其系祖宗遺制也,不過她除每日御膳房仍舊烹飪外,她又自己立了一個小廚房可以隨便烹飪就是了。而以前的皇帝則沒有人這樣做過,所以他們都愿駐園。因為在園中居住不像宮中那樣拘束,可以隨便,在園中雖然也有御膳房,但規(guī)矩則松多了,皇帝可以隨便吃,因為這得算行路的性質,不能照宮中的排場,所以皇帝出京所住之地,都曰行在,意是行路所在之處也。吃飯時可以隨便點幾樣菜,最要緊的,是可以隨便叫嬪妃來陪著吃,愛叫哪一位,就叫哪一位,且可以一邊吃,一邊談天,這在宮中是萬不許的,這是皇帝樂于駐園的第一個原因。
再談談皇帝的起居。這話說起來太長,現(xiàn)只簡單說說。從前北方鄉(xiāng)間文人們,常有一句話:“夏天不進京。”因為北京比鄉(xiāng)間熱得多。北京有城墻窩風,當然要熱,鄉(xiāng)間墻矮院寬樹木多,所謂“綠林村邊黑”,自然是通風涼爽。京城有一道城墻,已經窩風,宮里頭又多兩道皇城和紫禁城,而里邊又有一道很高的紅宮墻,當然是更窩風,空氣更不能流動了;再加以房屋建筑的形式(這層自故宮開放后,看見過的人很多了,不必詳談),然除寧壽宮、長壽宮,幾處特別建筑外大致多是三合房、四合房,在冬天因有火坑,都很溫暖,是不錯的,一到夏天,則悶熱無比,雖搭有葦席之天棚,然遇落雨之后,三天不能干,更是潮熱不堪。宮里不許有樓,亦無大的庭院,更無花園,神武門內迤東之花園,為藏珍本圖書之所在地,即名曰御花園,是宮中最瀟灑之所,十余年來,到過該處的游人,當然很多,請問這樣花園,果能比一個闊人的花園好嗎?最奇怪的是,全宮中可以說是沒有水,一個堂堂的皇帝,在這種地方住長了,怎么會覺著舒服呢?若住在園中,跟這個情形就大不同了。不必說駐頤和園,就是駐三海的西苑,也比宮里好多了,這也是皇帝想駐園的一種原因。
再談談辦公的情形,皇上每日早晨,一兩點鐘起床,即將前一日所看過之奏摺交奏事太監(jiān),送至乾清門門洞,交與各該衙門的領摺官收回。在此時間,皇上須要先看《皇實錄》半本,大致乾隆以后,都是如此。所有實錄,都在內閣保存,看完一本再換取一本,因為如此,所以每遇離京外出,就不看了,于是駐園時,也不一定看。接著就是每日的早朝,由宮中乘肩輿到乾清宮,入座后,后邊有御前侍衛(wèi)十余人,或二十余人站立,都就緒后,才召見軍機,及其他官員,但是前一撥話說完退出之后,離第二撥人來之時間,總有相當?shù)拈g隔,皇上此時,有事自然是做事,無事時也要莊莊重重的坐著,其實他未嘗不可以隨便歪一歪,靠一靠,就是再隨便一點,別人也不敢反對他,但是他總不好意思的,必要莊嚴一點才夠體制,在這種情形之下,當然是較為拘束,較為勞乏。尤其是跟官員們說話,更費力,他坐在高約五尺的臺上,座前又有一個很寬的御案,官員們跪在下邊,相去總在一丈以外,說話非高聲不可,而官員們對皇上說話,又不敢大聲疾呼,所以不但說話費勁,聽話也很費勁。這樣的工作,每日早晨,要連續(xù)幾個鐘頭,當然也很夠累的。若駐園,就輕松多了。園中絕對沒有像宮中那樣正式的殿閣,每日上朝,都是在便殿,這種殿,大多數(shù)都名曰勤政殿,規(guī)模小得多,上朝時,不一定有許多侍衛(wèi),如此亦可隨便了許多,且便殿中,無高臺,官員們跪的地方,與皇帝相隔,不過一張桌,說話聽話都省力得多,稍暇時,可以歪歪靠靠,不必一定筆直的坐著,且政事之外,君臣偶爾隨便談談天,在宮中自然有時也可以隨便談天,但在正殿上朝時,則絕對不會有的,體制然也。總之,一切比正殿上,隨便的多,這大致也是皇帝想駐園的一種原因。
現(xiàn)在才談到駐園,清朝之所謂“園”者,都在玉泉山的下游,因為有此一泉,離北京又不遠,所以便成了避暑的勝地。北方的山,大多數(shù)都缺水,此地有這樣一個大泉,闊人自然要享受享受,所以不但皇帝在彼處建筑離宮,有錢的官員,也多要建筑一個避夏之所。所以自金元就相當發(fā)達,明朝最盛。明朝末年,這些建筑當然毀得很重,一時不能住,所以清朝進關,最初先駐南苑。南苑本是明朝的苑囿,為天子狩獵之地,周圍苑墻,一百余里,中養(yǎng)許多獸類,有行宮數(shù)處:在東北角一帶為舊宮,一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的稱呼,西北角懷房一帶為新宮,往南為團河之行宮,建筑設備都還相當完善,當初是康熙皇帝把它又重新修理了一次,康熙皇帝避暑常住在這里,最久的時候,每年可駐七八個月,因為稍嫌麻煩,才又重修西苑,又名三海。我從前常想,三海為什么叫做西苑呢?苑字是苑囿的意思,《說文》中說:“所以養(yǎng)禽獸也?!倍2o禽獸,何以也名曰苑呢?后來才知道,是南苑的關系。南苑又名南海子,專為養(yǎng)禽獸之所,所以名苑,因為皇帝常駐南苑,后來又駐三海,所以把三海也就名為苑了。在西山各處未重修以前,皇上都是駐這兩處,后來把西山明朝的故行宮,修理了許多,那一帶山水,比南苑好得多,于是就常駐彼處。尤其當時把圓明園賞與雍親王居住,此事只是聽到人說,園本不大,后雍親王做了皇帝,即雍正,乃大事擴建,他每年駐此,總在八九個月以上,于是把皇上“駐苑”這個說法就改成“駐園”了。
乾隆皇帝又事擴充,把圓明園拓廣了許多,并添了幾處歐洲的建筑。我國之琉璃瓦,從前只有黃、紅、藍、綠、黑、白幾種顏色,后來才有所謂翡翠藍、鸚哥綠、映山紫等等漂亮的間色,聽說是由意大利傳來的。從此以后,歷朝都有新的建筑,圓明園便成了泉園之冠,以后各皇帝一直到咸豐,都是駐圓明園了??滴跻院?,尤其是乾隆,不但修圓明園,而且把那一帶的園子差不多陸續(xù)著都修了起來,內務府的檔案中所謂“三山五園”,三山者,甕山(后改為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也,五園者,靜宜園(香山)、靜明園(玉泉山)、暢頤園、春和園、圓明園也,此五園為皇帝所用,其余若干園子,則分賞王爵大臣居住而已。各皇帝每年駐園,最少也有七八個月還多,多則十個月。夏天駐圓明園,冬天則多駐香山,因為香山,乃是避寒之所,所以該處宮殿中,有棲月巖、唳霜墀等等名目。
及至英法聯(lián)軍入侵,園子通通都被燒毀,以后自然就無園可駐了,又兼南方正亂,當然也就沒這個心情。到了光緒年間,天下承平了十幾年,西太后的勢力也扎住了根,她才一心想重修園子。本來想重修圓明園,因為大,用錢多,國家用兵多年,庫空如洗,彼時有一副聯(lián),曰“太后修園,司農仰屋”,所以沒敢動,乃議定改修頤和園,款項一層,工程仍無著落,乃決定移用建設海軍之款,雖然把款用了個河落海干,但仍不足,沒法子,只修了一個前面,所以到現(xiàn)在后面還是破爛不堪,但從此西太后每年總有十來個月住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