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劼(山東省萊陽市文峰學(xué)校)
古代計時的方法不同于今天,一般來說,采用以下方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時;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昔食在日昳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雞鳴,天亮的時候,稱為平旦或平明。這樣,一晝夜的十二段,便有了相對應(yīng)的說法。
從漢代開始,分一天為十二段,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標(biāo)示,今天的半夜十一時至次日一時為子時,所以今天有“子夜”一詞,如茅盾的小說《子夜》,即以此取名。一至三時為丑時,其余類推。
古人把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兩小時,這就是流傳至今的五更。如李煜的“羅衾不耐五更寒”中的“五更”便為例證。因為打更時擊鼓報更,所以幾更又稱為幾鼓。
除了采用上述的計時方法外,古人還采用刻漏的計時方法。古人把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刻的名稱來自測定刻的儀器——刻漏。歷代刻漏的種類很多,比如有一種是用四個銅壺由上而下疊置構(gòu)成的,上邊的三只銅壺底部都有小孔,這樣,當(dāng)最上邊一只銅壺裝滿水后,水就通過底部的小孔逐漸地流入下邊的各個銅壺。在最下一個銅壺中,裝有一個直立的浮標(biāo),上邊有刻度,浮標(biāo)隨水位的升高而逐漸上升,每一刻上升一個刻度,所以一個刻度所表示的時間就叫一刻。也有的刻漏不是用水,而是用沙子,因此稱“沙漏”。
古代另一種測定時刻的儀器是日晷,日晷是由一只斜放的有刻度的巨大“表盤”和位于“表盤”中心的一根垂直豎立的“表針”構(gòu)成的,在有太陽的時候,隨著太陽的移動,“表針”在“表盤”不同的刻度上留下陰影,這樣就可以知道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