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黃庭堅與嵩山

2021-12-25 11:22:57宮嵩濤
關(guān)鍵詞:嵩山達(dá)摩黔南

□宮嵩濤

黃庭堅(1045—1105 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 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其書法獨樹一幟,為蘇、黃、米、蔡“宋四家”之一。 北宋治平四年(1067 年)進(jìn)士,歷任河南葉縣縣尉、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江西太和縣知縣、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京師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集賢校理、起居舍人、秘書丞、宜州知州、鄂州知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鄂州監(jiān)稅、太平州知州等職。 檢索黃庭堅現(xiàn)存的兩千多首詩詞,其中有數(shù)首詩詞與嵩山、嵩山的人和事有關(guān),特別是嵩山少林寺、嵩陽書院現(xiàn)在還保存有黃庭堅的書法刻石。 這些文學(xué)作品和石刻文物說明,黃庭堅與嵩山有不平凡的際遇佳話。

一、黃庭堅與登封的人際交往

北宋治平四年(1067 年)春,23 歲的黃庭堅赴京師汴梁(今河南開封)到禮部參加考試,“登榜第三甲進(jìn)士第,調(diào)汝州葉縣尉”[1]24-25。 黃庭堅任職葉縣的時間長達(dá)5 年, 其間曾與好友王晦之信函往來,互致問候,賦詩和答。 王晦之,生平不詳,據(jù)黃詩可知其居住嵩山南麓的登封縣(今登封市)。明余載仕遞修本《豫章先生外集》中,收錄有黃庭堅作于葉縣時期的和答、戲贈王晦之的七言詩1 首、雜言詩2首,從詩中可以窺見兩人的深厚友誼。

和答登封王晦之登樓見寄

縣樓三十六峰寒,王粲登臨獨倚闌。

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陽殘。

詩來嗟我不同醉,別后喜君能自寬。

舉目盡妨人作樂,幾時歸得釣鯢桓[1]45。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的七言詩。根據(jù)詩中“清坐一番春雨歇,相思千里夕陽殘”之句,可知該詩作于春天。 黃庭堅在葉縣任上收到王晦之的贈詩后,非常高興。 從王晦之的贈詩中,黃庭堅知道兩人分別后,王晦之沒有沉溺于郁憤“同醉”狀態(tài),而是喜樂向上,因此黃庭堅便在“和答”詩中表達(dá)了“別后喜君能自寬”的欣喜之情。由此試推,王晦之是一位科考或官場失意而客居登封縣的文學(xué)名人,與黃庭堅有著不一般的友情。

答王晦之見寄

臨西風(fēng),動商歌。

故人別來少書信,為問故人今若何。

白云蒙蒙迷少室,明月耿耿照秋河。

可憐此月幾回缺,空城每見傷離別。

邸筒朝解得君詩,讀罷涼飆奪炎熱。

嗟乎晦之遣詞,長于猛健,故意淡而孤絕。

有如恕流云山三峽泉,亂下龍山千里雪。

大宛天馬嘶青芻,神俊照人絕世無。

自言欲解羈銜去,不能帖耳駕鹽車。

朝登商山采三秀,暮上緱嶺追雙鳧。

紛紛黃口爭粟粒,君用此策固未疏。

但恐高才必為一世用,雖有潺湲不得釣,

空曠不得鋤。

西風(fēng)酌酒遙勸君,好去齊飛鸞鳳群。

窮山遠(yuǎn)水乃是我輩事,荷鋤把釣聽子入青云[1]47。

在《答王晦之見寄》雜言詩中,因為王晦之的來信不多,黃庭堅首先發(fā)出了在登封生活到底怎么樣的問候。 然后,告誡王晦之不要光迷戀“白云蒙蒙”的嵩岳少室山美景,不要滿足過著“緱嶺追雙鳧”的悠閑、無拘束的生活。 最后,他安慰王晦之說,你的“高才必為一世用”,勸其“好去齊飛鸞鳳群”,應(yīng)該走出嵩山施展自己的才華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fù),這才是你的人生最好生活。

詩中有“邸筒朝解得君詩,讀罷涼飆奪炎熱”之句,據(jù)此可知這首詩應(yīng)該是作于夏天,朋友間純美的深情厚誼躍然紙上。

戲贈王晦之

故人邇在登封居,折腲從事意何如。

月明曾聽吹笙否? 我亦未見緱山鳧。

棲苴世上風(fēng)波惡,情知不似田園樂。

未知嵩陽禪老之一言,何似黃石仙翁之三略[1]47。

黃庭堅的《戲贈王晦之》雜言詩,是黃庭堅用閑適的語言勸說王晦之。 你居住登封縣,“月明”之夜可曾聽到仙人王子晉在嵩山之巔“吹笙”?我可是從未見到過嵩岳少室山下的緱山有鳧鳥結(jié)伴飛行的事情,世事不是那么風(fēng)平浪靜,“田園”生活也不單純都是歡樂。不知道你聽沒聽嵩山禪師、長老的話?他們的話可是像“黃石仙翁”點撥張良一樣,你還是別隱居了,出山干事業(yè)吧。

在這首雜言詩中,黃庭堅勸說王晦之放棄田園生活,出山應(yīng)舉,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黃庭堅相信王晦之有這個能力。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們只能揣測王晦之可能離開了登封,走出了嵩山,并通過了科舉,建功立業(yè),走向成功;不過,也有可能他沒有聽黃庭堅之言,依然隱居嵩山,耕種自活,讀書自樂,終老一生。 不管結(jié)局怎么樣,除這三首詩外,與黃庭堅有關(guān)的詩文中,再也沒有見到與王晦之有關(guān)的文字,不能不令人浮想聯(lián)翩。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黃庭堅43 歲,在京師任《神宗實錄》檢討官、秘書省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等職。 嵩山法王寺智航禪師是黃庭堅的老朋友,多年來一直書信往來,互致問候,聯(lián)系不斷。自北宋元豐八年(1085 年)四月,黃庭堅奉詔從德州德平鎮(zhèn)回京師汴京,任秘書省校書郎始,智航禪師數(shù)次遣小師景宗持信札從嵩山東行200 余里,赴汴京面呈黃庭堅,邀其蒞臨嵩岳。 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夏天,法王寺僧景宗又一次來到汴京,公務(wù)繁忙的黃庭堅趁空閑時間作《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七言詩一首, 用禪學(xué)哲理思維闡述了修行的重要性,詩文交給景宗帶回嵩山法王寺,遞呈智航禪師。

僧景宗相訪寄法王航禪師

抱牘稍退鳧鶩行,倦禪時作橐駝坐。

忽憶頭陀云外人,閉門作夏與僧過。

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

山中雨熟瓜芋田,喚取小僧休乞錢[1]196。

詩中蘊含著深邃的禪學(xué)哲理。如“一絲不掛魚脫淵,萬古同歸蟻旋磨”一句,就是告訴大家,很多人像螞蟻一樣跟著磨盤在磨道內(nèi)一圈一圈轉(zhuǎn),象征著人的一生一世奔波勞碌, 仍擺脫不了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 而有些人則以了無牽掛的態(tài)度擺脫了無底深淵。

二、黃庭堅與少林寺

大約在北宋元祐二年(1087 年)正月至元祐四年(1089 年)七月間,黃庭堅來過少林寺[2]。

黃庭堅與佛教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自宋初以來儒學(xué)融攝佛道已成主流,佛家在論述心性問題上精致深刻,道家的自然主義也從另一個方面補充了儒家入世論之不足。二是黃庭堅的故鄉(xiāng)江西是佛教禪宗繁盛地區(qū),曹洞宗、溈仰宗、臨濟(jì)宗皆發(fā)端于此,佛教文化對黃庭堅有很大的影響。三是就黃庭堅自身而言,屬于禪宗黃龍派,他和黃龍弟子祖心禪師、無心禪師、惟清禪師等過從甚密,與嵩山智航禪師亦是摯友,稱得上一位佛學(xué)修養(yǎng)很高的“似僧有發(fā),似俗無塵”的居士。由此,黃庭堅詩詞中有諸多飽含禪理禪趣之作之句,也就不足為奇了[3]。

嵩山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黃庭堅是很向往的。他在《玉泉長老不受承天襯因作頌》五言絕句中說:“達(dá)摩從西來,不受梁武襯。卻面少林墻,衣缽一萬貫。 ”這首五言絕句充分反映了他向往少林寺的理由。 黃庭堅的少林寺之行,是懷著朝圣的心情前往的, 是在永安縣①永安縣,北宋景德四年(1007 年)劃偃師縣、鞏縣一部分地而設(shè)立的縣,北宋熙寧八年(1075 年)又劃登封縣 轅關(guān)地入永安縣,因少林寺在 轅關(guān)西南,亦歸屬永安縣管轄。 金代,少林寺又歸登封縣管轄。知縣張宗著的陪同下圓滿完成的。 在少林寺,黃庭堅拜謁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dá)摩祖師的圣跡,徘徊達(dá)摩洞、初祖庵,久久不忍離開,賦詞、偈頌各一首,以表心跡。

漁家傲·萬水千山來此土

萬水千山來此土,本提心印傳梁武。 對朕者誰渾不顧,成死語,江頭暗折長蘆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一花五葉親分付。 只履提歸蔥嶺去,君知否? 分明忘卻來時路[4]。

這首詞講的是達(dá)摩祖師的故事。 “萬水千山來此土”, 達(dá)摩祖師是釋迦牟尼大弟子摩訶迦葉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從南天竺泛海來到中國。 梁武帝接見了達(dá)摩,問:“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不可勝紀(jì),有何功德? ”

祖曰:“并無功德。 ”

帝曰:“何以無功德? ”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

祖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

帝又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 ”

祖曰:“廓然無圣。 ”

帝曰:“對朕者誰? ”

祖曰:“不識。 ”

梁武帝不領(lǐng)悟,達(dá)摩知機不契,折蘆葦渡江,潛回江北,來到洛陽。達(dá)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后傳道慧可,慧可被禪宗僧徒尊為二祖。達(dá)摩有付法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五葉開,結(jié)果自然成。”禪宗以達(dá)摩為中國始祖,為一花,演化曹洞、臨濟(jì)、云門、溈仰、法眼五派,為五葉。傳說達(dá)摩遭人嫉妒,被人第六次投毒加害時,達(dá)摩已化緣完畢,傳法得人,遂不復(fù)救之,端居而逝,葬熊耳山。三年后,宋云奉使西域回,遇達(dá)摩于蔥嶺,見祖師手提只履,翩翩獨逝,宋云問:“師何往? ”祖曰:“西天去! ”宋云歸,具說其事,及門人啟壙,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舉朝為之驚嘆[5]。

“此初祖庵者,我初祖面壁地也?!雹僭S世德,《初祖庵創(chuàng)建涼殿牌坊無量功德碑》,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 年)冬刻立,碑存少林寺初祖庵。佛教禪宗僧徒認(rèn)為,初祖庵就是達(dá)摩祖師面壁九年(一說十年)處。初祖庵旁,矗立著一座高大的“菩提達(dá)摩祖師面壁之塔”。 黃庭堅盤桓于此,詳覽達(dá)摩勝跡,端然參拜,肅然起敬,遂撰書《達(dá)摩頌文》,由永安縣知縣張宗著刻碑立石在少林寺初祖庵內(nèi)。 碑高1.58 米,寬0.62 米,平首,削肩,方趺,在初祖庵大殿后西亭前稍偏東,面東背西。碑額,刻“祖源諦本”,隸書字體,為文思副使、提點尤廂諸監(jiān)段綽題。碑額上面,刻有達(dá)摩祖師側(cè)身結(jié)跏趺坐面壁圖,其后侍立者為二祖慧可。碑額下面、碑身正中刻黃庭堅撰書頌文“少林九年,垂一則語,直至如今,諸方賺舉”16 字,字徑22 厘米×25 厘米,筆鋒流利姿媚,揮灑如意。頌文右下落款,題一行小字:“實錄檢校官、著作佐郎黃庭堅書頌”等。 黃庭堅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草書尤為奇?zhèn)ァ?古往今來,黃庭堅少林寺“頌文”碑吸引了諸多書家前來賞摩,拓取存念。2008 年5 月初,少林寺院委托施工隊將碑移立至大殿踏步西側(cè)今址。 “達(dá)摩頌,黃庭堅題書,字徑四寸余,在初祖庵。 按志稱嵩山有蘇、黃書跡……其山谷書,即此是也。 ”[6]

三、嵩陽書院《謫居黔南》詩碑

嵩陽書院保存的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7],已碎裂為17 塊,合攏后基本完整,分三組鑲嵌在西碑廊南端墻壁上,面向東,總長6.72 米、高0.34 米、厚0.14 米。詩碑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三月刻立②碑存嵩陽書院西碑廊。,無標(biāo)題,詩曰:

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

十書九不到,何用一開顏。

霜降水反壑,風(fēng)落木歸山。

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guān)。

冷淡病心情,暄和好時節(jié)。

故園音信斷,遠(yuǎn)郡親賓絕。

山郭燈火稀,峽天星漢少。

年光東流水,生計南枝鳥。

嘖嘖雀引雛,梢梢筍成竹。

時物感人情,憶我故鄉(xiāng)曲。

苦雨初入梅,瘴云稍含毒。

泥秧水畦稻,灰種畬田粟。

輕紗一幅巾,小簟六尺床。

無客盡日靜,有風(fēng)終夜涼。

北宋紹圣元年(1094 年)十二月,黃庭堅50 歲,章惇、蔡卞等人詆誣黃庭堅修《神宗實錄》不實,經(jīng)核查雖“皆無證據(jù)”,亦“謫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黔州即今重慶黔江[1]272-273。北宋紹圣四年(1097 年),黃庭堅53 歲,謫居在黔南已有三個年頭,愈加思念遠(yuǎn)在千里之外故鄉(xiāng)的親人和朋友,遂作《謫居黔南十首》五言絕句詩,抒發(fā)和表達(dá)此時此刻不可抑制的心境。

嵩陽書院保存的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刻于《謫居黔南十首》 詩成兩年之際的北宋元符二年(1099 年)三月。 碑中詩文,只有七首,缺少第五首、第六首、第十首三首詩。缺少的詩文,是原碑中本來就缺漏, 還是歷代打拓片過于頻繁導(dǎo)致?lián)p毀無存,目前尚無確鑿史料可證,其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謫居黔南十首》自注云:“摘樂天句。”所謂“摘句”,即摘錄他人詩的句子。這是一種學(xué)習(xí)和欣賞他人詩文的方法。 從詩學(xué)角度看,它亦是一種詩學(xué)批評和闡釋的方式[8]。“山谷在黔曾題《蟻蝶圖》來諷刺世態(tài),又閑居無聊,嘗摘白居易《長慶集》卷十、卷十一中詩句,成《謫居黔南十首》,借前人語以攄泄自己復(fù)雜的謫遷情懷。 ”[9]“他(黃庭堅)在黔州時嘗摘白居易詩句成《謫居黔南十首》,表示要仿效白居易隨緣自適的曠達(dá)情懷。 ”[10]“黃在黔南,精神無寄,身體日衰,他感到歲月易逝,光陰荏苒,而家鄉(xiāng)萬里,終日懸念,他想起了元和十三年貶到忠州(今重慶忠縣)的詩人白居易,他們遭遇相似,貶地相近,年齡相若,思想相仿,所以他便取白詩中與己會心同感者吟詠,聊以抒懷,后被收入詩集中,稱為《謫居黔南十首》。 黃謫居黔南,很少作詩,他摘取竄易白居易的這十首詩, 可以說是他謫居生活的寫照,在簡陋的住所中,心神落寞,身心衰退,但能隨遇而安,他無時不懷念家鄉(xiāng),渴望被赦放還。 ”[11]

嵩陽書院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原鑲嵌在登封縣衙二堂東屋墻壁上,1965 年12 月20 日被登封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登封縣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1974 年,登封縣委、縣政府拆此屋建新房,將該碑拆下, 由登封縣文物保管所運到中岳廟妥為保護(hù)。1986 年12 月中旬,登封縣文物保管所又將此碑運至嵩陽書院鑲嵌今址,向社會開放。

四、結(jié)語

黃庭堅吟詠有關(guān)嵩山的詩詞,散存在宋代以后的《豫章黃先生文集》《豫章先生外集》《嵩書》《少林寺志》《說嵩》《登封縣志》等文獻(xiàn)中。 黃庭堅撰書嵩山碑刻,《說嵩》《登封縣志》等地方史志“金石錄”中只記載有少林寺初祖庵“達(dá)摩頌”碑。據(jù)此碑的落款或題記等內(nèi)容,與上述文獻(xiàn)記載相互印證的同時,又參考鄭永曉《黃庭堅年譜新編》、張傳旭《黃庭堅年表》等資料,基本厘清了黃庭堅與登封王晦之、法王寺智航禪師等人交往和拜謁佛教禪宗庭嵩山少林寺時間的先后順序,填補了嵩山文化研究的空白。

嵩陽書院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原為登封縣衙藏品,實為歷代登封縣衙的私有文物,宋代以后的縣志、嵩山志等地方文獻(xiàn)中的“金石錄”均無載述。 1956 年,登封縣人民文化館文物干部宮熙先生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將其登記為國有文物藏品。 1965 年,登封縣文物保管所呈請登封縣人民委員會將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公布為登封縣第一批文物保護(hù)單位。1974 年以后,該碑先后在中岳廟、嵩陽書院展出,始為社會知曉。日常,凡見到過該碑的游客,多渴望了解此碑的由來、沿革、詩意及詩文的背景等文化掌故。筆者長時間從事文物博物館工作,通過鉤沉、爬梳龐雜紛繁的典籍史料,探尋嵩山黃庭堅《謫居黔南》詩碑的淵源,撰此小文,以請教方家,滿足游客、讀者的需求。

猜你喜歡
嵩山達(dá)摩黔南
一口一個洞:達(dá)摩鯊
達(dá)摩祖師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6
我愛我家
山·水·鄉(xiāng)愁
——黔南示范小城鎮(zhèn)集錦(之二)
夢回黔南
黃河之聲(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黔南文藝界3-4月大事記
尹朝陽:嵩山高
圖解黔南五年 高歌猛進(jìn)
鄭州嵩山地磁臺站建站可行性分析
太極達(dá)摩伏虎棍與太極達(dá)摩杖對練(一)
少林與太極(2016年7期)2016-08-03 00:44:00
开阳县| 平潭县| 六枝特区| 峨边| 嘉鱼县| 阜城县| 义马市| 杂多县| 苏尼特右旗| 锦屏县| 齐齐哈尔市| 武乡县| 佛冈县| 贡嘎县| 曲靖市| 景洪市| 南阳市| 浦东新区| 象山县| 宝丰县| 南平市| 鹤岗市| 元氏县| 拉萨市| 宾阳县| 磐安县| 临泽县| 漳平市| 天津市| 修文县| 崇明县| 德阳市| 曲周县| 板桥市| 赤峰市| 阳谷县| 博湖县| 崇文区| 乌鲁木齐县| 清水河县| 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