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的
2005年8月底,上海海關入境處。一名怪異的年輕女子入境。她女扮男裝,短發(fā),一身男性衣著,手里拿的,也是一位男子的護照。工作人員百般詢問,她才吐露真實身份。她叫陳丹蕾,出生于1977年,留美女博士,護照是她丈夫何磊的。
她被暫時扣押在看守所。何磊父母聽到此消息,前去探望。當問起何磊的去處,陳丹蕾笑著說:“他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彼€解釋說,“我自己回來的,不小心拿錯護照。”何磊父母信了,畢竟,陳丹蕾博士學歷,知書達禮,二老一直視她為親閨女。但就在此時,大洋彼岸傳來噩耗。美國警方在一停車場內,發(fā)現(xiàn)男性尸體殘骸。
據(jù)尸檢報告顯示:該男子死于頭部槍傷,尸體已嚴重腐爛,基本只剩下白骨。經DNA檢測,確定死者為中國留學生何磊。警方立即搜查何磊的住宅,發(fā)現(xiàn)犯罪現(xiàn)場。他的妻子陳丹蕾,成了重大嫌疑人。
紙終究包不住火。陳丹蕾如實交代作案過程,何磊是她殺的。一時間,大家錯愕不已。到底何冤何仇,讓她狠心對丈夫痛下毒手?
留美博士,寸步難行
時間回到2005年8月20日。案發(fā)前一夜。
陳丹蕾和何磊因“和朋友聚餐”一事發(fā)生激烈爭吵。她沖著他吼道:“我不想出門,也不準你出門。我只想和你待在家?!彼f:“咱們都老夫老妻了,難得周末,出去和朋友聚聚。”一來二去,彼此爭得面紅耳赤,不歡而散。
到了晚上,陳丹蕾翻來覆去睡不著。比起鬧矛盾,她更害怕離婚。而恰恰在爭吵中,何磊表露出堅決的離婚意愿。她心想:“如果離婚,何磊肯定還會有其他女人,可我這輩子就完了,不能離!”
于是,她從床頭拿出槍,對準熟睡的何磊開了一槍。他走了,年僅28歲。
事發(fā)后,陳丹蕾表示:“要是他復活過來把我掐死,那也沒關系,我巴不得那個時候死掉,死在他手里,這是最好的結果?!笨墒?,真如她所言要同歸于盡嗎?事實并非如此。
在很早以前,她已經做了縝密計劃。買槍支、測試槍支的消音效果、如何藏尸和出逃。這些計劃,她一字一句手寫在日記里。警方搜證時,在碎紙機里找到碎片,才得以還原。原來,這是一場有預謀的殺人。
其實,這不是陳丹蕾第一次對何磊使用暴力。2004年圣誕節(jié),他們因小事發(fā)生爭吵。陳丹蕾一時沖動,用刀捅傷何磊。何磊去醫(yī)院包扎。醫(yī)生察覺到不對勁,遂報警。經調查,警方認定陳丹蕾家暴。
在美國,“家暴罪”可能會面臨長達數(shù)年刑期。何磊意識到事態(tài)嚴重,他不忍心讓妻子坐牢。他向警察求情:“我妻子是不小心的,當時我們正在過性生活?!彼汛虃e稱為“夫妻游戲”。他借錢去交保釋金,陳丹蕾出獄。警方沒給她定罪,但她被學校開除,在美國留下案底。
這意味著,她在美國將寸步難行。何磊沒有責怪她,反而幫她尋找新出路。但她沒有感激丈夫,而是開始醞釀“殺夫”計劃。
是什么導致她萌生“殺夫”的想法?因為不愛嗎?恰恰相反,她很愛他。學業(yè)和生活都可以不要。但婚姻,她必須緊緊抓住。這種“畸形”愛戀,要從她的大學時期說起。
1995年,陳丹蕾考上清華大學。有一天,她撿到一支鋼筆,是同級的何磊遺失的。這樣一來,兩人相識,并成為朋友。在何磊的記憶中,陳丹蕾瘦瘦小小,短頭發(fā),跟假小子一樣。她是學霸,總是沉默寡言,沒什么朋友。而他正好相反,他很健碩,也很開朗,跟誰都能聊得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巧妙地交織在一起。
大四那年,陳丹蕾拿到美國普渡大學的offer和全額獎學金。何磊也被保送至清華讀碩士。但為了不分開,何磊放棄保送名額。兩人決定結婚,何磊以“陪讀”的身份陪陳丹蕾去美國。
很快,何磊憑借實力,也拿到了美國普渡大學的offer。他們一起生活,一起上學,日子過得平淡而幸福。何磊喜歡做美食,也樂于交朋友,很受歡迎。每逢節(jié)假日,同學都會邀請他去玩。但陳丹蕾討厭熱鬧,只喜歡一個人坐在角落,埋頭鉆研學業(yè),不與人打交道。
漸漸地,兩人產生隔閡。幾乎每次何磊外出回來,都要發(fā)生爭吵。不管何磊說什么,她都覺得是在貶低她。“簡直把我否定得一文不值?!?/p>
甚至她還患上抑郁癥?!八f我笨說我丑說我兇,他明知道我害怕離婚,每次吵架都故意說離婚來氣我?!彼嫷貫槔危o緊把自己捆綁。久而久之,她陷入自我懷疑,患得患失。這種失控的感覺,逐漸擊潰她。
追根溯源,看似“離婚”是悲劇的導火線。陳丹蕾為何把婚姻看得如此重?她背后的“殺機”是什么?
帶著疑問,我試圖走進陳丹蕾的世界。才發(fā)現(xiàn),這個偏執(zhí)的女博士,在遇見何磊之前,一直過著空殼生活。
極端人格,貫穿半生
陳丹蕾有一個很失敗的原生家庭。自她懂事起,家里就沒有片刻安寧。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工人。為了照顧女兒,她母親早早辭掉工作,當起家庭主婦。父親的工作很順利,一路高升。
但父親越受人敬仰,母親戾氣越重。她抱怨丈夫忙到不著家,擔心丈夫拈花惹草,更怕婚姻破裂。她經常查看丈夫的手機,阻止他出差、應酬。兩人不斷爭吵,基本都是惡語相向。家里死氣沉沉,陳丹蕾仿佛成了“透明人”。她感受不到愛,也感受不到關注。
記憶中,她從未和父母拉過手、擁抱過一次,甚至一聲親昵的稱呼,都成了奢侈。她不敢哭不敢鬧。全家人唯一的話題,就是她的成績。她以為,只要自己學習好,父母的關系就會改變。她拼命學習,只求名列前茅。
可她發(fā)現(xiàn),不管怎么努力,似乎都無法改變當前的狀態(tài)。父親的工作越來越忙,母親越來越抑郁。就在她考上清華大學那一年,父母離婚了。父親從此退出她的生活。從前,父親是隱形的。現(xiàn)在,父親是缺失的。
與她朝夕相伴的母親,開始日復一日地哭泣和攻擊父親。她開始形成了一種理念:離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一旦離婚,女人將悲苦到窒息。她開始變得沉默、內向,甚至一步步走向偏執(zhí),人際關系屢屢受挫。
大學時期,她好幾次和導師鬧翻。本科畢業(yè)后,她本來是被保送到清華讀研究生。但不到半年,她又申請美國的大學。
據(jù)了解,她是因為和清華大學的導師鬧僵了。她同學說過這樣一件小事,有一次,指導老師教她做實驗,她很不耐煩地朝老師吼道:“叫我做這個做那個,你自己有手有腳,為什么不做?”
在美國留學時,她又一次和導師鬧僵。她成了沒有指導老師的學生。按照美國的教育制度,這種情況是不能畢業(yè)的。丈夫何磊只好出面,厚著臉皮去向一位華人教授求情。她才能勉強畢業(yè)。
她和導師關系不好,和同學也相處不來。
剛進大學時,她在班里當班委。但沒過多久,她就不干了。原因是和同學關系不好。還有一次,上課時,她突然跑去中止同學的運行程序,并把其趕走。很莫名其妙,但同學早已見怪不怪。她的孤僻和偏執(zhí),貫穿了她的前半生。
就連在獄中服刑時,獄友說:“她非常難相處,性格古怪,有重度潔癖?!豹z警也表示:“有時候一些很細小的事情,幼兒園小孩都能解決,對她來說卻是一個坎,完全過不去?!北热缯f,“誰剛碰了我”“誰挨了我一下”。雞毛蒜皮的事,她都會跟獄友發(fā)生爭吵。
在獄中,她不允許任何人觸碰她的私人物品。如果獄友不小心碰到她衣物,她會立馬拿去清洗,并為此大發(fā)雷霆。獄警觀察到一個細節(jié):她洗好的衣服,會卷成一團再拿去晾,生怕別人碰到。她還需要反復洗手,不允許獄友和她共用洗手間。
她的種種行為,都令人不解。但她的這種性格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
這類型的人,主要特點就是“偏執(zhí)”。
這一特點,在她的人際交往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不善表達,把所有情緒都積壓在心里。一旦察覺到周圍有動靜,她的防御模式會立即“啟動”。這種防御,具有極強的攻擊性。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發(fā)生危險,甚至“爆發(fā)”。
父母離婚后,她母親一蹶不振。生活沒有重心,沒有方向。女兒去上學,她一個人到處漂泊。整天以淚洗面,住地下室,住旅館,居無定所。
陳丹蕾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卻什么也做不了。后來,她去美國留學。剛入學不到兩周,噩耗傳來。母親郁郁而終,享年51歲。她沒來得及見母親最后一面,懊悔不已。
那時,一種強烈的恐懼,在她內心生根發(fā)芽。她發(fā)誓:“永遠不能重蹈母親的覆轍。再困難也不能離婚!”她害怕成為母親那樣的人??伤胶ε?,越不由自主地“復制”母親的人生。
這種恐懼,被她轉移到丈夫身上。陳丹蕾和何磊的關系,從一開始就“不對等”。何磊大學室友曾坦言:“我對陳丹蕾的第一印象是,長得矮、不好看、腦袋形狀有點奇怪?!碑敃r,可能何磊覺得丟臉,不太想承認那是自己女友。
而且,每次約完會后,何磊都沒送她回宿舍。
可有時候,他們之間嘻嘻哈哈,看起來很和諧,沒有人覺得他們之間有問題。直到一場party,當朋友去到他們家時,在門口看到警車。警方發(fā)現(xiàn)何磊身上有傷痕,陳丹蕾身上沒有。于是警方把陳丹蕾帶走。何磊跟沒事人一樣,照常去參加party。他跟朋友說:“這種事情以前經常發(fā)生,說不定這樣關一天也好?!?/p>
看似何磊對妻子很冷漠,抑或是冷暴力。其實不然??谏险f關一天也好,實際上,每次他都迫不及待去把妻子保釋出來。連同妻子把他刺傷,他也選擇撒謊求情。他了解妻子的執(zhí)拗,也知道她的處境。除了他,妻子沒有其他可以傾訴或依靠的人了。
在爭吵了無數(shù)次之后,他想到離婚。他不知道,“離婚”是妻子的底線。陳丹蕾不敢想象,如果丈夫離自己而去,往后的日子要怎么過。
她開始慌了。每當看到丈夫出門,她就覺得丈夫出軌了。她拼命攥緊婚姻這條線,奈何它像沙子,握得越緊,流失得越快。自卑、猜疑、沒有安全感,種種負面情緒把她包圍。這時,她暗自決定:“敢離婚,就同歸于盡?!?/p>
當丈夫離婚的意愿愈加堅定時,她徹底崩潰。在她的潛意識中,丈夫會像他父親拋棄母親一樣,狠狠把她拋棄。她想到母親,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她無法接受。在殺害丈夫的前一夜,她有一刻特別清醒。她亟需有個人聽她傾訴。她把所有認識的人的名字過了一遍又一遍。
最后,鼓起勇氣撥通了一個電話號碼,是她的一個普通朋友。她希望,對方哪怕開導她一兩句都好。結果并未如她所愿。對方接起電話后,她遲遲不進入正題,沒一會就掛掉了。她沒有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第二天凌晨,釀成惡果。
原生家庭,不可分割
不難發(fā)現(xiàn),陳丹蕾的極端人格,與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可分割。她渴望愛,渴望關注和認可,但從來沒得到過。
從小被父母疏離,被老師同學孤立。結婚后,丈夫也沒有給予她足夠的信心。她總問丈夫,為什么喜歡自己?丈夫漫不經心地說:因為你可愛。在她看來,這個回答很敷衍。再比如,她會畫畫,可丈夫從來不夸獎她。漸漸地,她覺得婚姻開始失控。而母親的悲劇,又讓她將婚姻和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
最終,女博士變成階下囚。她被判處死緩,并賠償何磊父母44萬元。
由于在獄中表現(xiàn)良好,被轉為有期徒刑。2017年的訪談中,她表示:刑期還剩八年十一個月。
寫下這篇文章,還原陳丹蕾的人生,不是為她洗白,更不是可憐她。殺人者都該被嚴懲。但塵埃落定后,我們要思考,該如何不讓悲劇重演。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個“陳丹蕾”。她們幼時不被愛,成長不被關注,成年后不被認可。她們缺愛又偏執(zhí),會比普通人更容易自毀和毀人。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原生家庭只是起點,不是終點。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場接力賽,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
父母不可能給予你所有,但你可以靠自己去得到想要的一切。在訪談中,陳丹蕾表示:“等出獄后,想從事翻譯工作?!彼娜松€能重新開始。
可何磊,已經回不來了。曾經,他作為獨生子,拼死爬出底層,就讀名校,想改變命運。卻不料,命喪異國。
如果回到20年前,他沒有放棄研究生保送名額,待畢業(yè)后,家庭美滿,事業(yè)有成。他一定會在陽光下,笑容綻放。身旁是妻兒環(huán)繞。身前是前程似錦。那才是他應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