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新
三馬路上細端詳
沐恩堂邊觀洋場
北有朵云軒閣立
東飄《申報》油墨香
書房置件福州路
天蟾逸夫享京腔
繁華不是商貿盛
文化立地千年旺
12月12日,“第二十屆海派文化學術研討會:海派文化當代價值與提升城市軟實力”在漢口路上召開。組委會選址舊有“三馬路”之稱的漢口路,讓參會者深度浸潤在海派文化的包圍之中,別有匠心。事實上,在上?!耙获R路”到“七馬路”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感知、慨嘆海派文化——? ? ?緊靠會議地址的沐恩堂是上海移植、發(fā)展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實操之一;不遠處的漢口路309號,誕生了滬上第一張中文報紙《上海新報》。該報附近,還有《申報》《新聞報》《時報》等。報童們的叫賣聲,存留了上海報業(yè)昔年的繁盛;北隔一條馬路,是“中華商業(yè)第一街”南京路,商貿繁盛。而我獨喜這條馬路上的朵云軒、朵云藝術館;緊鄰的“四馬路”,是“中華文化第一街”福州路。上海書城、古籍書店、上海外文書店等云集,我常常在這兒淘書;不到百米的天蟾逸夫舞臺,最早給我提供了在“馬路邊”閑逛和了解海派文化的機會:2006年我轉入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以后,在此連續(xù)多年參加協(xié)會的年會,與諸多海派書家交流、切磋。市書協(xié)主辦的類似的聯(lián)歡會上,京唱、滬唱比較多,記得王佩瑜是年年登場的,如今已成名角。這似乎昭示了海派文化前景不可限量,未來絕對可期。
如今,我攬了“新海派文化建設與創(chuàng)意傳播”的“瓷器活”,再次來“馬路邊”開會和尋找“題材”、尋找“入口”。
“馬路”變了,風景也變了,心情和感覺也大大地不同以往了。但不管怎樣,“逛馬路”的心情是越來越強烈、越來越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