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陽
汽車是人類為了改善出行條件,提高移動和運送能力而進行的偉大發(fā)明!它使人們獲得了自由高效出行和輸送的能力。這種賦能,給人類社會進步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推動和沖擊,是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物理距離和商業(yè)活力差距、提高個體勞動力自由流動能力、改善勞動力使用效率、大幅度增強經濟流通力的關鍵。道理很簡單,汽車可以高效率地給任何一個地方帶來豐富多彩的人流、商品和財富,汽車可以讓一個人在一天之內自由地出現在相隔幾百公里的任何通公路的地方……汽車是社會現代化的圖騰,學會使用汽車不僅僅是個人出行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必須跨過的門檻。
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進程中,這些基本需要雖然都隨著技術的進步有了很大改觀,但衣為蔽體,食以裹腹,住則臥不過三尺,其發(fā)展邊界都受到人的自身條件和需求承載力極限的制約。原因很簡單,再怎么發(fā)展,一個人是無法穿三個袖子的衣服、吃四個人的飯、同時睡在五張床上的……而唯獨“行”,是以不斷突破人的自身條件限制和挑戰(zhàn)人的能力極限為特征發(fā)展著的。這就是為什么國際頂級汽車企業(yè)對賽車產業(yè)如此看重,這遠不是表面看到的追求廣告收益那么簡單,無論是遠途拉力賽還是場地競速,人類在以競技的方式不斷探索著人力結合機械能力后“行”的能力極限,實踐證明這是一項無止境的偉大的科學探索。
衣食住三個字都很好理解,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們就從探究這個“行”字的起點啟航……
漢字中的“行”字,已經問世3000多年了。關于行字的解釋,在我國第一部詞典《爾雅》中有這樣的釋義:“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边@里的行,顯然是動詞。但是根據考證,行字最初的樣子如圖①所示,這時“行”字的圖形文字是十字大路。圖②是甲骨文中的“行”字,圖③是商周兩代鑄在鐘鼎盤彝上的金文中的“行”字,二者都還不失“十字路口”的樣子。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以后,“行”字如圖④所示。之后的漢儒許慎則說“行”字是“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其中,“彳”和“亍”都是小步走路、走走停停的意思。圖⑤和圖⑥分別是漢隸和楷書中的“行”字?!靶小弊值陌l(fā)音從hang(名詞,排列),從xing(動詞),也應該與上述這些演化過程有關(陳政先生所著《字源談趣》,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通過行字的演化過程不難看出,人類從一開始,就把“行”的能力與路的條件放在一起考慮了,這說明古人那時就發(fā)現“行”的能力不僅僅在人力,也在道路條件,“行”不僅僅是運動狀態(tài),也是路徑抉擇,交相通達。雖然當代漢語更習慣雙音詞,但是我們至今也沒有為“行”這個字找到一個能在內涵和外延上都準確對應并有共識使用習慣的雙音詞,讓這個詞即包括路,也包括人的移動和貨物的輸送。到目前為止,從出行和輸送的角度看,與“行”相關的漢語雙音詞就是“交通”一詞,但是交通一詞能有準確的定義和共識嗎?
春秋時問世的《易經·象傳》就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大自然一直在強勁運動,君子也要不停地進取。同在先秦時代,另一本偉大著作《管子·度地》則說:“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這時的“行”和“交通”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到了晉代,陶淵明《桃花源記》里記錄著:“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边M一步讓我們在“交通”里看到了“行”的影子,交相通達與“行”的十字路口互通象形,以及與人的運動生動融合。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步,到了現代,對“交通”這個詞賦予的含義、特別是技術定義就非常豐富了?,F代漢語里的“交通”,不僅有古漢語的詞義傳承,有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定義增加,甚至還有了來自日語漢字這種舶來語的專業(yè)指向?,F代漢語里的“交通”一詞經過演化,越來越多地被用在郵政通信和交通運輸領域。十九世紀末,清康有為《大同書》辛部第三章寫道:“大同之世,全地皆為自治,全地一切大政皆人民公議,電話四達,處處交通?!焙m在《國語文法概論》中提到:“后來陸地交通有了人力車、馬車;火車、電車;水路交通有汽船,人類交通更方便了,更穩(wěn)當了,更快捷了?!焙茱@然,現代的“交通”一詞,內涵越來越豐富,其外延開始出現專業(yè)技術級別的跨界了。
現在大家知道的交通運輸部,十幾年前的名字還是交通部,并沒有運輸兩個字,這個改變展現的就是一種技術意識的提升和進步。人們逐漸使用“交通”來概括“行”“交相通達”與“運送”多種技術狀態(tài),而這種語言習慣也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問題;特別是在我們引進使用發(fā)達國家的研究資料和學術論文時,出現了很多翻譯難題,比如對mobility和traffic這類英文單詞到底如何翻譯成準確且標準的漢語,一直沒建立共識,導致在專業(yè)理解上出現了不少的誤會和混亂;比如至今人們遇到交通擁堵等問題時,常常想用運輸規(guī)劃手段去解決交通工程問題,導致措施無效,都與這類基礎認知上的混亂有關。在分不清楚什么是運輸規(guī)劃專家、什么是交通工程專家時,這些專業(yè)人士都被統(tǒng)稱為交通專家。
在唐代,“交通”這個詞通過日本遣唐史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在日本漢字里流傳了下來。日語漢字翻譯英語的Traffic Engineering,就是“交通工學”(日文),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這個traffic在進入中國時更應該被翻譯成“交通流”,它指的是一種運動的動態(tài)現象,并不包括交相通達所涵蓋的運輸的含義和外延,也就是說,日語漢字的“交通”不能拿來直接當中文的“交通”使用。但正是這個看著比較簡單和隨意的翻譯,為我們研究引進交通工程和運輸規(guī)劃領域的西學資料帶來了不少的困難,至今我們仍舊沒有在專業(yè)書籍里明確區(qū)分交通、交通流、運輸這些術語概念。
說回到“行”,迄今為止,在移動和運送能力的演化中,人類最偉大和最重要的發(fā)明應該是汽車了。自古以來,人們就對“行”的能力賦予了各種幻想,也付諸了很多的實踐。從趙武靈王改戰(zhàn)車為戰(zhàn)馬推動胡服騎射以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這是我國史書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洋務運動”和通過技術改良提升個性化運動能力的一個經典操作),到秦始皇修建秦直道以提高行軍和戰(zhàn)爭資源運送速度(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從日行千里的馬赤兔,到負重登山如履平地的木牛流馬(《三國演義》),從一個筋斗就能跨越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西游記》),到穿墻而過的嶗山道士(《聊齋志異》),這些對人的移動和輸送能力的偉大實踐與浪漫遐想,其本質展現的都是人們對“行”的能力的強烈渴望,反映出的是“行”的能力對人們生活影響的重大。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高度獨立的、招之即來的、強大的移動和運送能力,因為這種能力將改善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質量。
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講,為提高移動和運送的能力,人們才學會了訓練馬匹,以借助馬力突破人力的限制,學會了制作車輪,以利用杠桿原理提升人力和馬力的負重運送能力,在杠桿原理的不斷實踐和升華過程里,人們發(fā)明了自行車和汽車。直到今天,駕駛汽車,依然是人類依靠個體能力在地球表面上能實現的最高速度的運動形式,盡管這需要借助機械裝置和道路條件,但這種長距離持續(xù)進行的高速運動能力,仍然令人振奮!因為汽車的賦能,人類社會活動才得以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學會使用汽車而不是消滅汽車,不僅僅是提升個人移動和運送能力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必須跨過的門檻。
事實上,人類在追求“行”的能力的無限提升之時,并不能完全脫離人類能力極限的制約,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高速疾馳對人的承受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伴隨著這種認識的逐步深入,才有了駕駛執(zhí)照考核,才有了機動車安全行駛條件領域的立法,才有了路是路、車道是車道這種深刻的交通工程認識,才有了交通工程領域的一系列圍繞安全和效率展開的評價體系研究、技術規(guī)范和設施創(chuàng)造,才有了科學和合理使用汽車的評估機制……總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們需要不斷地審視我們對待汽車、對待現代道路交通管理的認知、政策制定和技術落地的得失,以求能持續(xù)看清前進的方向和走好腳下的路,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秦直道
秦直道,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qū)、甘肅省和陜西省境內,是一條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該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沒有具體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時逐漸廢棄。20世紀70年代時,考古學界重新展開了關于秦直道的研究,關于秦直道的走向問題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2009年,陜西延安市境內的秦直道透過考古發(fā)掘確認,至此關于秦直道的走向幾乎已全部確認。2006年和2013年,秦直道遺址、秦直道起點遺址和秦直道遺址延安段、秦直道遺址慶陽段分別列入第六批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直道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阻止和防范北國匈奴貴族的侵擾,令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用兩年時間修筑了南起陜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一條軍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關于建造秦直道的目的存有多種說法,其中較為流行的說法包括“為了出巡便利”“作為運兵通道”和“作為交通線路”等。
現存的秦直道中,內蒙古段,已確定的路段北起達拉特旗吳四圪堵村東,穿過鄂爾多斯高原中部區(qū)域,南至伊金霍洛旗的掌崗圖四隊,兩端直線距離近100千米。甘肅段,甘肅境內的秦直道總長290千米,全部位于慶陽市境內。其中最南端位于正寧縣,從劉家店、黑馬灣沿陜甘兩省分界線抵達調令關后向北出正寧縣境,全長約70千米,寬度在4米至6米之間。陜西段,起點段位于淳化縣境內,自漢甘泉宮遺址宮墻北門起向北,至北莊子村處開始收窄,上行1千米后拓寬至17米,其后向北延伸至海拔1769米處的鬼門口,此處寬約為20米,再向北進入旬邑縣境內;旬邑段,旬邑縣境內的秦直道平均寬20至30米,由于有植被覆蓋,保存較為完好;延安段,黃陵縣境內的秦直道全長60千米,道基寬10-60米不等,途經艾蒿店老蘆堡、五里墩、沮源關等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