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繼鋒 王成群 秦芳
摘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持續(xù)加快,各界漸漸對小學語文教學展開了密切關注與重視。語文屬于一項較為基礎的關鍵學科,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多方面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應當要密切注重人文陶冶的應用,將語文教學內(nèi)容與人文陶冶直接實現(xiàn)高度整合,從而為語文課堂教學成效的顯著性提升提供支持?;诖?,本文重點探究了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陶冶的有效性策略,以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陶冶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46-001
引言
在小學基礎教育課程中,語文屬于其中至為重要的學科,而且在教學內(nèi)容上包含著豐富多元的人文色彩。所以在學校語文教育實踐中,教師必須要將人文陶冶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落實,并通過有效的教育手段,來保證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形成了一定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提高其自身的思維能力,進而為其綜合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證。此外,對語文老師來說,其必須全面掌握語文教學和人文陶冶之間的關聯(lián),唯有這樣才可以為人文陶冶教學工作的有效實施帶來保障。因此,本文重點探究小學語文教育人文陶冶的有效性策略具有實質性的價值與意義。
一、展開主題與思想引導,忽視自由陶冶
盡管現(xiàn)階段很多老師和父母都在重視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必要性,可是在語文教育教學中,老師都很明白教材和文字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歌頌了什么情感,會在教學上習慣性地對學生進行誘導。如此一來,小學生一方面也會習慣了跟著老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另一方面卻也會逐漸對老師形成依賴性,或者懶于對自己進行思考,不想或不敢在課文之外再增加自己的主觀思考和體驗[1]。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開展中,這篇文章給人們最深入人心的啟示便是對侵略者的揭露與鞭撻,要教會學生應當珍惜當下,勿忘國恥。所以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熏染之中,對這種宏觀性的情感與概念,也只能“被填鴨式”去接受,缺失了實質上能夠接受人文陶冶的機會,失去了從歷史角度去發(fā)現(xiàn)與挖掘問題的機契機。雖然學生的自主鉆研可能會較為的淺顯,但卻是他們思想的成果,教師在此基礎上應當加以引導與啟發(fā),讓學生更加高效且深入地理解與接受,豐富自我體驗,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進而在語文世界中自由陶冶。
二、挖掘人文元素,培養(yǎng)優(yōu)良道德品質
對于語文課程內(nèi)容來說,它往往富含了豐富多樣的文化內(nèi)容,并給予學習者的精神世界產(chǎn)生了深刻而又普遍的影響,因此學生在語文教學當中對語文中素材的認識也往往是多元的。所以,老師在課堂當中必須要重視語文學科給學生所帶來的文化熏陶力和感染力,重視語文素材對學生價值觀的養(yǎng)成優(yōu)勢。同時老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也必須要透徹地發(fā)掘其所蘊涵的人文素養(yǎng)內(nèi)涵,給學生傳遞積極、正面的文化力量,從而引領學生思維健康發(fā)展,在老師給學生的講授知識過程中融入和整合了人文素質教育。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將相和》一課的教學開展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以“合作”為辯題的辯論大賽,由于每個人在社會中生活必然離不開與人合作,而每個人也都有自身的個性,所以我們在與人合作時免不了一定要遷就他人的個性,在合作中應該怎樣去遷就他人的個性呢?老師通過根據(jù)本篇論文的內(nèi)容分組開展辯論,主要是期望借助此次辯論比賽,使學生更能理解與人合作作的主要含義和價值,以及怎樣學習與人合作交往。在辯論賽真正進行之際,學生們往往都會主動的思考,并且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同時在答辯過程中,還能夠把課文中的實際例子當做自己的依據(jù),這不但能夠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內(nèi)容的認知和掌握,同時還可以在語文課文中吸收到許多生活的哲理,可謂是一次十分成功的人文陶冶教育。
三、在放飛想象中陶冶,給學生帶來如臨其境的感受
當感受漢字語言的聲音、破解了漢字語言的秘密以后,真正的閱讀理解是從把握語言文字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出發(fā)的;把握人物形象需要借助于想象、表象等心理過程,把抽象化的文字符號轉換為可視的畫面,以及可聽的聲音產(chǎn)生如聞其聲、如睹其色的效果,在學生遇到語言文字時,立刻就有了一種如在其境中的感受。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調動自身的想象力和思思維進入想象的世界,
例如,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月是故鄉(xiāng)明》一課的教學開展中,文章用大量優(yōu)美的辭藻與語言描述了故鄉(xiāng)的優(yōu)美景色,細細閱讀,給人一種平靜又淡然的感覺,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輕輕閱讀,邊閉著眼睛去想象他們腦海中忽而煙波浩渺忽而綠水環(huán)流,故鄉(xiāng)那奇妙優(yōu)美的神秘景色便躍然于腦海之中,使其在這樣神秘而又美妙的境界中流連忘返。
四、組織主題活動,領悟人文力量
在實施人文教育當中,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語文課堂教學,而應當將其擴展延伸到社會實踐當中,通過為學生組織以人文教育為核心的課堂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時時刻刻感悟到人文教育思想的熏陶,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切實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3]。
還是以上文《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參觀圓明園遺址的活動。學生們聽到這個活動都表現(xiàn)的尤為的踴躍且興奮,他們會自覺的站成一排,由教師帶頭領導他們到圓明園遺址進行參觀。教師可以一邊為他們講述圓明園的珍貴、先輩抗戰(zhàn)的艱辛以及侵略者的自私與殘暴。學生了解之后,頓時對那些無情的侵略者產(chǎn)生了濃濃的敵意,以及為了國家而努力學習與奮斗的決心。經(jīng)過此次戶外實踐活動,很多學生感受良多。這一幕幕的圓明園舊址為學生留下了尤為深刻的印象,這些寶貴的精神給予學生帶來的感染尤為巨大。要想不被敵人欺負,只有我們變得更加強大,才能夠避免歷史同等事件的發(fā)生。這次社會活動不僅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而且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供支持與保障。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人文陶冶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具有至為關鍵的意義與價值,其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具有更加透徹性的了解,帶動學生的語文興趣,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為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周麗萍. 人文陶冶如何可能——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問題的思考[J]. 中華少年, 2019(16):1.
[2]邱胭梅. 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學[J].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 2019, 000(005):94.
[3]王道琴. 人文陶冶如何可能——當前小學語文教育問題的思考[J]. 東西南北:教育, 2020(7):0159-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