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玥
摘 要:2016年,德陽市考古研究所組織市、縣部分考古人員對中江筒車灣崖墓群進行了兩次清理性的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11座崖墓,其中一號墓(M1)出土三副石棺,七號墓(M7)出土一副石棺,并且石棺內(nèi)側(cè)均采用減地雕刻技法雕刻出淺浮雕人物、動物或建筑物畫像,這些畫像描述了東漢人想象的另一個世界,把他們的信仰形象化。通過解讀一號墓(M1)一號石棺畫像內(nèi)容,探討東漢時期地方思想文化。
關(guān)鍵詞:筒車灣崖墓群;石棺畫像;神仙信仰
中江博物館第一展廳“崖墓?jié)h風(fēng)”單元有一塊筒車灣崖墓石棺拓片展板,畫中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十分奇特和怪異(圖1)。由于沒有配以相應(yīng)的文字說明,參觀人群經(jīng)常會駐足思考。其實,這是幾幅圖片來自中江筒車灣崖墓群。
根據(jù)中江筒車灣崖墓群墓葬形式及出土物,專家初步認(rèn)定中江筒車灣崖墓群開鑿于東漢時期。在對該墓群中的一號墓(M1)、七號墓(M7)兩個墓葬進行清理發(fā)掘時,出土了數(shù)個用青灰色砂石雕鑿而成的石棺,棺蓋、棺壁已被破壞,僅發(fā)現(xiàn)幾個長2米余、寬近1米的珍貴的畫像石棺,在每具石棺的前后擋板和左右兩側(cè)棺壁外壁上均有采用減地雕刻技法雕刻出的淺浮雕人物、動物或建筑物畫像。這些石刻畫像及其墓室結(jié)構(gòu),從一個側(cè)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思想文化狀況,反映了漢代人的精神信仰與生活習(xí)俗。那么,這些石棺上刻畫的到底是些什么內(nèi)容的圖像,又想表達什么樣的想法,表現(xiàn)出什么思想觀念呢?
筒車灣崖墓群一號墓(M1)出土的一號石棺上的畫像拓片共提取了三幅,即石棺左壁(圖2)、前擋板(圖3)、后擋板(圖4)上的畫像拓片。石棺右壁圖像因空間限制不便拓取而暫空缺。
石棺左壁畫像(圖2)主要刻畫六個人物和一匹馬,畫面中央有一個拴馬樁將整幅畫面分成了左右兩個部分。左側(cè)刻畫了四個人物,中間偏左的一人身材高挑,頭戴好似“山”字形的冠冕(三山冠),冠頂似有花飾,腦后還似垂有發(fā)髻(垂髾髻),臉型圓潤,柔和端麗,身穿寬大及地長袍裙服,面向右側(cè),右手屈臂前伸,掌中托有一圓形之物,其身型樣貌似女性,莊嚴(yán)婷立于左側(cè)畫面中央的顯著位置。顯然此人應(yīng)是該側(cè)畫面中的主要人物。她的身后有一形如老婦之人,面右而立,左手持杖,杖頭似有分岔,頭挽發(fā)髻,身著過膝長裙,裙底露出雙足。戴“山”字形冠冕的主要人物右前方有一頭戴形如高山冠(又名“側(cè)注冠”“進賢冠”,為秦漢時期官吏及儒生常戴的一種冠帽)、身穿及地長袍服的身材較高的男子,略微躬身前傾,拱手胸前,面向戴“山”字形冠冕的主人正在說著什么。該男子的身后跟隨著一位婦人,螺髻高聳,橫插發(fā)簪,身著長裙,右手拿著形似小旗之物。拴馬樁分隔開的右半側(cè)刻畫了一匹拴在馬樁上的馬和兩個人物的圖像。馬樁粗壯,樁頂插有一橫梁,右側(cè)橫梁上有一只類似人形正展翅降落的小鳥。所拴馬匹壯碩,鬃毛挺立,馬尾微翹,張嘴嘶鳴。馬嘴的下方有一飼喂馬匹的料槽,料槽下方近底部位置似還有釘馬掌(馬蹄鐵)用的石墩。馬匹后方畫面最右側(cè)刻畫有兩人。前一人頭戴束發(fā)冠(平幘三山冠或平頂冠),身著過膝袍服,袍服下端露出雙足,雙手握長杖于胸前站立,杖頭似有裝飾之物。后方最右邊一人應(yīng)為一女子,面向右前(畫面左前),螺髻高聳,橫插發(fā)簪,身著及地長裙,右手于大袖中出掌指向畫面左方。
該石棺的另外兩幅拓片分別為石棺的前、后擋板上的畫像拓片(圖3、圖4),刻繪的均是建筑形象圖案。其中前擋板刻繪的是高大的雙闕,后擋板刻繪的是三個相互連接的樓闕。闕,《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為:“宮門外兩邊連接宮門的樓臺,中間有道路?!雹龠@是一種高臺、樓閣相結(jié)合的古代建筑形制,大多立于宮殿門前兩邊,用于進行瞭望并借以顯示皇家氣派與威嚴(yán),后也引申為宮門,又稱為宮闕。也有設(shè)立于士大夫門前或墓前用于旌表的門闕和墓闕。
通觀M1一號石棺的三張畫像拓片,可以看出該石棺各個畫面圖案布局嚴(yán)謹(jǐn),人、物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比例準(zhǔn)確,畫像所包含的內(nèi)容豐富,寓意神秘。三張拓片中圖像內(nèi)容最為豐富的石棺左壁畫像應(yīng)該是石棺的制作者用來表達其思想觀念的畫面主體。
通過分析石棺左壁畫像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表現(xiàn)形式,筆者認(rèn)為可以將石棺左壁畫像的內(nèi)容主題定名為“迎謁”,也就是說這是一幅表現(xiàn)“主人迎見客人和客人拜謁主人”之意的內(nèi)容題材的畫像。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畫像的內(nèi)容題材雖定名為“迎謁”,但“迎謁”之名并不意味著就已完全準(zhǔn)確地涵蓋了該畫像所要表達的全部思想內(nèi)容。并且,筆者這里所說的“迎謁”也不是指一般簡單意義上的“主人迎客與客拜主人”。同樣,畫像中的“主”與“客”也不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主人和來客。筆者的意思是說這其實是一幅具有特殊意義的《迎謁》圖,圖中的“主”“客”關(guān)系是具有特定指代意義的“主人”與“客人”的關(guān)系。
筆者認(rèn)為,《迎謁》圖中所刻畫的“主人”其實并不是普通人物,而是當(dāng)時的石棺畫像制作者心中的一位代表了天界(或說天堂、神仙界)的最高大神、天界(或仙界)的領(lǐng)袖、一位最高等級的女神。而且這位女神極有可能就是先秦以來及至隋唐時期廣為流行的西王母神話信仰中的女神—西王母,也就是該畫像左半幅畫面中間的那位主體人物,那位腦后留垂髾髻、頭戴“山”字形冠冕、身著寬大長袍裙服者(西王母神話早在先秦時期已廣泛流傳,秦漢已降,逐步演變?yōu)橐晕魍跄笧槌绨輰ο蟮淖诮绦叛?。這些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此不贅述)。圖中,西王母右手中所托的圓形之物也并非一般凡物,而應(yīng)是代表月亮的“太陰”(有學(xué)者認(rèn)為西王母是月神)。清代史學(xué)家丁謙在《穆天子傳地理考證》中說:“竊謂西王母者,古加勒底國之月神也。《軒轅黃帝傳》言:‘時有西王母,太陰之精,天帝之女,可為月神確證?!雹谟?,西王母為女神,與日神東王公相對。傳說她的仙界在西昆侖山,侍者為女性,陪伴她的禽鳥為三足青鳥,與陽鳥三足烏相對,還有代表月亮的蟾蜍等,說明她所代表的是陰性的概念,是月的概念,是西邊之意,故推之其右手所拿之物應(yīng)為象征日月的“月”,即太陰。她的頭上所戴可能是一種山字冠,更可能是一種特別的頭飾—勝?!渡胶=?jīng)》載:“……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而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雹贂x郭璞注云:“勝,玉勝。”袁珂《山海經(jīng)校譯》:“戴勝,一種玉飾?!薄稘h語大字典》:“古代婦女盛裝的一種首飾,一名‘華(花)勝?!痹跐h代畫像中,除頭戴勝(杖)的西王母外,亦有梳發(fā)髻、戴冠帽的西王母圖像。東漢中晚期后,“……西王母在頭飾上更加多樣化,出現(xiàn)了當(dāng)時流行的垂髾髻、高髻、副笄六珈,有的甚至飾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帽”②。在圖2中,在西王母正前方的那位頭戴高山冠拱手、躬身而立的男子,則應(yīng)是天界(仙界)主人西王母所要接見的“客人”,這位“客人”應(yīng)該是剛從“遙遠”的“下界”—“人間”(“凡間”)“升”到天界上來的,前來拜謁天界之主西王母,并且極有可能他所代表或象征的人物形象就是M1一號石棺的真正主人(亦即躺于石棺中的逝者)。而西王母背后的持杖老婦,則應(yīng)是先于“客人”而到天界的女性長輩,在聽聞有親人到達天界時也拄杖前來迎接。至于“客人”背后那位螺髻高聳、橫插發(fā)簪、身著長裙、手拿“小旗”的婦人則可能是跟隨侍奉“客人”同達天界的丫鬟(或侍妾)。只是,丫鬟手中所拿并非“小旗”,而應(yīng)該是一種古代用于遮面的扇子—便面。《漢書·張敞傳》:“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qū),自以便面拊馬?!鳖亷煿抛ⅲ骸氨忝妫哉厦?,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焙髞肀忝嬉喾褐干让妫ㄉ茸樱?。該畫像圖右半幅畫面中刻畫的馬也非凡馬,而是“客人”升天(升仙)時所乘的“天馬”,是下界的人世間飛升而上達“天庭”的乘用“工具”?!渡胶=?jīng)·北次三經(jīng)》:“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有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其名曰天馬,其鳴自叫。”《漢書·禮樂志》:“太一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志倜儻,精權(quán)奇,籋浮云,晻上馳。體容與,迣萬里,今安在,龍為友?!薄对企牌吆灐肪戆怂模骸昂鲆娞灰蕴祚R來迎於寢臥之前?!贝送猓祚R又屬于西方七星中的奎宿?!稌x書·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天子奉車御官也。其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亦曰天馬?!碑嬅孀钣覀?cè)(即天馬后)的男女兩人則應(yīng)該是“客人”的人間親屬,是他們恭送逝者“離去”—“升仙”,并且還似乎“頗感欣慰”地“見證到了”“遠行升仙而去”的逝者順利地升入了天界,見到了天界的西王母,脫胎換骨,成就了“仙體”。順便提一句,右側(cè)畫面中恭送“逝者升仙”的策杖男性長者手握之杖應(yīng)該是一種“鳩杖”,杖頭裝飾應(yīng)是鳩鳥形狀。同樣,西王母身后老婦所持之杖也可能是鳩杖?!逗鬂h書·禮儀志中》載:“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王杖,之糜弱。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是月也,祀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廟?!绷硗?,畫像中的那只降落于拴馬樁頂端橫梁上的人形小鳥,它所表現(xiàn)的則應(yīng)該是一位腋生雙翅、神通廣大、飛翔于天地之間、能引人靈魂升天的不死仙人—羽人?!渡胶=?jīng)·海外南經(jīng)》載:“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薄冻o·遠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王逸注:“或曰:人得道,身生羽毛也?!焙榕d祖補注:“羽人,飛仙也。”王沖《論衡·雷虛篇》:“飛者皆有翼,物無翼而飛,謂仙人,畫仙人之形為之作翼?!币虼?,羽人實際上所表達的意思就是不死的“仙人”“飛仙”。
概括以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筒車灣崖M1墓出土的一號石棺左壁畫像應(yīng)該是一幅表現(xiàn)逝者告別人世,由人間升入天界,拜謁天界最高女神西王母,受到西王母謁見,成就仙體內(nèi)容場景的《迎謁》圖。在這幅《迎謁》圖中,石棺畫像的制作者巧妙地利用拴馬樁將內(nèi)容與主題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分隔成左右兩個分離畫面,兩個分畫面在內(nèi)容上既高度關(guān)聯(lián),而又相對獨立:左邊畫面主要表現(xiàn)的是“迎謁”,右邊畫面則重表現(xiàn)送別;左邊畫面寓意的是天堂,右邊畫面寓意的則是人間;左邊表現(xiàn)的是天界,右邊表現(xiàn)的則是塵世。其中,又用天馬和羽人來溝通天上與人間,聯(lián)系起天界與凡世。左右畫幅合為一體,則全面而翔實地表現(xiàn)出了這幅具有特殊深意的《迎謁》圖所要表達的“逝者升天,仙界迎客”的生動場景,構(gòu)思精巧,想象豐富,人物表現(xiàn)力出色。
刻畫于該石棺前、后擋板上的雙闕和三聯(lián)闕建筑圖案,所要表現(xiàn)的也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建筑圖案,在這里也是具有特定意義??坍嬘谇皳醢迳系碾p闕圖像應(yīng)該是象征天界的“天門”,是進入天界的天門“門闕”?!冻o·九歌·大司命》:“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云。”《淮南子·原道訓(xùn)》:“昔者馮夷,大丙之御也……經(jīng)紀(jì)山川,蹈騰昆命,排閶闔,淪天門?!雹俑哒T注云:“天門,上帝所居紫微宮門也。”寓意跨過此道“天門”即進入了天界,即成就了不死的“仙體”。而刻畫于后擋板上的三聯(lián)闕圖像,則應(yīng)該是用于表現(xiàn)和象征天界里面的瓊樓玉宇,也就是天上宮闕,這應(yīng)該是石棺的制作者、生者與逝者對天界里的美景和美好生活的一種浪漫想象與憧憬。
綜合以上對石棺左壁《迎謁》圖以及石棺前、后擋板上的《天門》與《天上宮闕》三幅畫像內(nèi)容的分析解讀,我們已經(jīng)能夠比較清楚地還原和了解石棺制作者通過鑿刻在石棺上的畫像內(nèi)容所表達和反映的對于生死的一些觀念與認(rèn)知,譬如“事死如事生”“靈魂不死”“死后升天”“成仙永生”“仙境快樂、自由”等。事實上,這也是漢代人對于生死問題的普遍認(rèn)知和精神信仰。
漢代人非常相信鬼神,認(rèn)為人是有靈魂(精靈)的,人死后的肉體雖然化歸了大地,但靈魂卻是存在的,是不滅的,是有歸宿的,是自由的,是可以升騰移動的,死亡只不過是靈魂離開了肉體而已,是新生命的開始。當(dāng)時的人們認(rèn)為,人生的世界是陽間的世界,人死后靈魂則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亦即陰間世界(幽都地府),這個世界就好像是人間陽世的一個摹本。不過,陰間的世界畢竟是令人難以捉摸的,也只能想象它是人的現(xiàn)實世界的曲折反映。人們認(rèn)為在陰間世界里有很多怪異和令人恐懼的事物,而這些怪異和恐懼的事物、形象,其本源應(yīng)是出自人們潛意識中對于死亡和對于未知世界的恐懼。同樣的,人們也認(rèn)為未知的死后世界里也會有很多同現(xiàn)實世界一樣美妙、生動和吉祥的事物,這應(yīng)該又是源于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命和現(xiàn)實世界美好事物的留念與渴望。因此,在這樣的復(fù)雜心態(tài)下,人們?yōu)榱藬[脫對死亡和未知世界的恐懼,追求生命永恒與精神自由,便成了一種普遍的心理。這應(yīng)該就是先秦以來神仙信仰廣泛傳播和流行的思想根源。
漢代人認(rèn)為,天上是一個諸神的世界,是神仙居住的快樂、自由、美好的仙境,天界里有天門和宮殿(漢畫像中多表現(xiàn)為雙闕、樓閣等建筑圖案),有主宰生死、神通廣大的西王母和東王公,有能駕馭自然、自由飛升的不死仙人(羽人),有玉兔、蟾蜍、三青鳥、九尾狐、龍、虎、風(fēng)、仙鶴、朱雀等奇禽異獸,還有裝滿糧食的“太倉”、不死神藥等(這些內(nèi)容題材與圖像在漢代畫像磚、史籍和遺存的文物中都有大量的表現(xiàn))。
漢代人真誠地相信人死后的靈魂可以升入天界,成就仙體,從而永生不死,長享天界快樂、自由、美好的生活。因此,兩漢時期,人們希冀長生不老、羽化升仙,或死后升仙。葛洪《抱樸子》載:“按《仙經(jīng)》云,上士舉行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边@說明升仙之路有不同的方式,升仙也就成為上至封建帝王、豪門貴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努力追求的目標(biāo)和理想愿望。人們都渴望自己也能夠擁有像仙人一樣的神力,駕馭自然,飛升到天界,成為自由、快樂、長生不死的神仙。
由上可知,鑿刻于筒車灣崖M1墓出土的一號石棺上的三幅畫像,正是反映漢代神仙信仰、升仙思想廣泛流行的時代思想產(chǎn)物,它象征、表達了漢代人對于成仙或死后升仙的向往,是漢代人對神仙、仙境和升仙不死的迷信和美好想象,是研究漢代思想、文化、宗教、民俗、地方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