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近日,86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氣動力和數(shù)值預報專家李澤椿接受記者專訪,針對此前發(fā)生的“7·20”河南特大暴雨災害提出了一些反思和建議。
李澤椿院士是46年前1975年8月河南特大暴雨事件的親歷者。那場暴雨,給李澤椿院士的預報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其后數(shù)十年,他參與建立并一步步升級了我國的數(shù)值天氣預報體系,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氣象業(yè)務的預報水平。以下是他與記者的對話:
記者
1975年8月,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qū)遭遇特大暴雨,多個水庫相繼垮壩潰決,給當?shù)厝嗣駧砹藰O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作為氣象預報工作者,您怎么看待當時的情況?
李澤椿
當時的預報,我覺得做得不好。我說這個話,沒有貶低任何人,因為這個預報就是我們做的。我那時在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組工作。當時國內的天氣預報還是靠天氣圖的方法作,所用的基礎資料非常少,有的還缺乏觀測。
例如,我們當時用來接收美國衛(wèi)星探測圖像的設備在那天晚上出了故障,只能等第二天研究人員上班找人來維修。然而就在這一夜,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了河南。災后,我去河南省氣象臺做了調研。我問當?shù)毓ぷ魅藛T,有沒有雷達,有沒有觀測記錄?回答是只有一臺雷達,但因為鄭州停電,所以沒有觀測記錄。原本氣象部門都有備用發(fā)電機,但他們又買不到汽油。你可以看到,當時的預報條件、預報手段、預報能力都是極其欠缺的。
記者
記者時隔46年,我國的天氣預報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具體到對暴雨的預報,我們現(xiàn)在究竟處于一個什么水平?還存在哪些不足呢?
李澤椿
近幾十年來,得益于基礎設施的日漸完善,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暴雨預報的準確率穩(wěn)步提高。1975年那場暴雨發(fā)生時,全國也沒有幾臺雷達,而我們國家現(xiàn)在有數(shù)百部雷達,光河南省就有十幾部。當年河南省只有寥寥幾個氣象站,現(xiàn)在則至少有幾千個自動氣象站。
在資料來源大大豐富的同時,我們對大氣物理規(guī)律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數(shù)值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早已今非昔比。但暴雨的形成機理非常復雜,加之我國地域遼闊、地理位置分布不同、地形地貌多樣,人文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均衡。因此,對極端性暴雨和局地突發(fā)性大暴雨的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還遠遠達不到社會發(fā)展和防災減災的需求。
記者
記者具體到這次“7·20”河南特大暴雨,我們在預報方面的表現(xiàn)如何?還有哪些不足?
李澤椿
大雨到來前一周左右,中國氣象局就通過中期數(shù)值天氣預報,發(fā)現(xiàn)河南會遭遇一次強烈的降水過程。隨著時間推進,我們的預測也越來越準確。自7月17日以來,中央氣象臺發(fā)布了暴雨黃色預警10期、橙色預警3期;河南省氣象部門發(fā)布雷電、暴雨、大風等預警信息1427條,暴雨紅色預警信息162條;鄭州市政府也從7月19日夜間開始發(fā)布暴雨橙色、紅色預警信號。那有人就要問,為什么預報了暴雨,還是造成了這么大的損失?我覺得要強調兩點:
第一,損失只能減少,不能避免。預報做得越好,準備時間越長,就越有利于損失的降低;第二,預報和預警爭取來的時間,究竟怎么才能利用好?我們的應急管理和其他相關機構,是不是有足夠的知識、經驗和思考?我們前期的宣傳教育夠不夠?紅色預警發(fā)送后,從管理者到老百姓,大家有沒有足夠的警覺性,知不知道該做什么?
另外,每一次災害都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河南暴雨,1975年的那場暴雨是沖垮了水庫大壩,這一次是降水產生大水涌入了城市。我們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具體地對待每一次極端天氣過程。就像現(xiàn)在提倡的“精準醫(yī)療”個體化一樣,“精準防災”,針對不同災種個別應對。
記者
記者兩次特大暴雨災害都發(fā)生在河南,而且都與臺風有關。這里面是否有規(guī)律可循?是不是河南的特殊地形導致這里更容易因臺風而形成超強降雨?
李澤椿
很多人都問這個,但我覺得這不是目前最緊迫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最應該關心的,第一是提高預報和預警的精準度;第二是針對各種不同的情景制定好應對策略。
至于所謂的“河南規(guī)律”,研究這個問題可以發(fā)表看起來不錯的論文,但是否有切實的作用呢?我們要做的是,不管這樣的暴雨下在中國的哪片土地上,我們都有辦法提前預知、正確預警,做好應急對策和管理。還有就是“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提法,我也持保留意見。作為一個老氣象人,我深知不用說千年百年,就算是幾十年前的氣象災害,我們也沒有準確翔實的記錄。我想我們的精力不要放在這些概念上,還是該多做些有用的、實際改進預警準確時效的工作。
記者
哪些是有用的工作?
李澤椿
有用的工作,我覺得要兵分兩路:
其一還是深入機理做好基礎研究,繼續(xù)提升我們的預報水平。我們現(xiàn)在的數(shù)值天氣預報,中短期以內基本都比較準確了。但10~30天內的天氣預報一直是國際難題。這個難題要不要解決?要。但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而災害性的極端天氣隨時有可能發(fā)生,這就有“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問題。
所以另一條路就是具體研究,好好總結探討每一次暴雨事件中暴露出的具體問題,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此外還要鼓勵培養(yǎng)科研型的天氣預報人才。預報員是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人,如果他們在面對一手數(shù)據(jù)時,能針對現(xiàn)實問題即時研究、即時判斷,那將是一支非常重要的生力軍。
最后,大雨雖然已經停了,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比如很多房屋被水泡了,地基一定遭到了損毀,有必要對受災房屋進行及時的逐棟評估、修繕和加固。此外,交通、醫(yī)療等方面的問題也都不容忽視。極端天氣災害的應對處理,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的工作,災后評估和相應的補救工作一定要做好。
記者
作為一名老氣象人,關于近期的極端暴雨事件,您還有哪些想要強調的呢?
李澤椿
國家對我們科研人員的要求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國家和人民的緊急需求上。我們做任何研究,先要想是不是發(fā)展國民經濟、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所需要的工作,而不是泛泛地議論和發(fā)表沒法實際檢驗的文章。
不要老想著這個論文在國際上是什么水平、什么地位。這些暴雨是下在了中國的大地上,是由中國的特殊氣候地理條件造成的,跟國外的研究沒有可比性。檢驗我們工作的唯一標準,永遠是有沒有滿足中國老百姓對預報和預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