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柴
有網(wǎng)友曾這樣評價盧思浩的作品:“我相信它們是適用于一定年齡階段人群的。”盧思浩的文字里充斥著青春、夢想、成長與愛情,讀他的書,就像有個朋友在陪你嘮嗑談心。對于孤獨的人來說,這些文字是他們心情低落時身邊的一盞茶,不華麗但真實,不夠滾燙但足以溫熱胸膛。
“愿有人陪你顛沛流離,如果沒有,愿你成為自己的太陽?!边@是盧思浩寫下的經(jīng)典句子,不知多少次被人寫進摘抄本,視若珍寶。盧思浩是90后百萬暢銷書作家,他用筆下的小故事?lián)嵛苛艘粋€個孤獨行走的靈魂。
但他也常被吐槽文字一味強調(diào)正能量,過于熱血。面對種種質(zhì)疑聲,盧思浩并不在意,他笑言:“寫作就是很自私的事情,我只想對自己負責?!?h3>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17歲時,盧思浩遠赴澳洲留學。陌生的文化和環(huán)境,一下子打破了他對異國生活的幻想,隨之而來的,是無窮無盡的孤獨與彷徨。那時候,他只能靠聯(lián)系舊友聊以慰藉,常常守在電腦前好幾個小時,就為了等國內(nèi)的朋友上線聊天。相隔著時差和距離,他與朋友漸行漸遠??嗫嗾也坏匠隹诘谋R思浩,重新翻開了自己珍藏已久的書。
他讀村上春樹,讀周國平,逐漸明白,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在書中找到共鳴的盧思浩,開始在網(wǎng)上用文字記錄自己的心情。隨著幾篇隨筆在人人網(wǎng)走紅,迷茫的他收獲越來越多的認可,也堅定了走寫作這條路的想法。
上大三時,盧思浩想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天真地以為出書要自己給錢,于是把自己全部積蓄都投了進去。后來才發(fā)現(xiàn)那是個空殼公司,書印了一兩千本,最后只賣了200本,錢都打了水漂。
最落魄時,他身無分文,白天在地鐵里睡覺,晚上去便利店,不敢回家,也不想去找朋友。好友千里迢迢來找他,帶他去公園跑步,兩人躺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氣時,好友說了很多安慰的話,有一句他至今難忘:“你看,你還是要呼吸,你還是要活著,只要還活著,就一定會有明天?!庇谑?,后來就有了盧思浩的第二部作品《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盧思浩說:“寫作是我對抗生活的唯一有效方式。即使沒人讀,即使再難過我也要寫?!?/p>
很多時候,他筆下的文字,最先鼓舞的是他自己。有人在豆瓣上給這本書留言:“這種雞湯書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打個雞血,心情一好就馬上扔掉的東西?!?/p>
在低落時翻開,享受瞬間的感動,然后擦干眼淚,收起沮喪,回到現(xiàn)實繼續(xù)前行,大概這就是“雞湯文”的意義。
有一次,盧思浩在天津簽售,有個讀者跟他哭訴:“盧思浩,我朋友說你的書不值得看?!碑敃r他的心情很復雜,只能安慰讀者:“不要委屈,如果你能從書里得到某些答案,可以在難過無力的時候看一頁,就足夠了?!?/p>
盧思浩最愛看《灌籃高手》,他發(fā)誓,要那樣熱血地活著,不管發(fā)生什么,一步也不退讓。保持正能量,熱血且善良地活著,這就是盧思浩的常態(tài)?,嵥榈娜粘?,瑣碎的情緒,瑣碎的崩潰,也是大多數(shù)人青春時期的常態(tài)。
有人說,90后的痛點,就是過度自由帶來的迷茫。“我們是很矯情的一代,也是最容易焦慮的一代?!边@是盧思浩對90后集體迷茫的解讀。盧思浩說,自己不是刻意去營造雞湯,他寫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并不能控制讀者接收到什么信息,做出什么樣的反應。
90后比上一代更早經(jīng)歷孤獨和落魄,想從集體中找到自我,但又受到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影響,被“一夜成名”的神話不斷沖擊。90后大多難以靜下心思考,能力撐不起野心,太想走捷徑,在現(xiàn)實和理想的夾縫中苦苦掙扎,于是焦慮、恐慌、頹唐接踵而來。
自我,又渴望陪伴與愛,這就是90后的矛盾。他們在孤獨無助的時候,滿腔情緒卻無人訴說,這時拿起一本盧思浩的書,透過文字,就像是和朋友在嘮嗑談心。
一如盧思浩在《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中寫道:“你要走,走到燈火通明。你要變成想象中的樣子,這件事,一步都不能讓?!币苍S有些矯情,但的確有人,靠一段話撐起了一段時光。
2015年,盧思浩出版《離開前請叫醒我》,以400多萬的版稅入選第十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在接下來幾年,盧思浩逐漸解鎖編劇、電臺主播等身份,還曾為劉亦菲演唱的電影主題曲《還在這里》作詞。2019年,盧思浩發(fā)表第一部長篇小說《時間的答案》。
熟悉盧思浩的讀者肯定都知道,他先前均以散文作品著稱。而《時間的答案》作為他的首部長篇小說,可以說是他的轉(zhuǎn)型之作。
在決定轉(zhuǎn)型時,有朋友勸盧思浩,長篇小說恐怕不好賣。他想,無論是哪個年代,都有標志性的作家。例如50后的莫言、60后的畢飛宇、70后的徐則臣、80后的韓寒等,他們會把自己的生活寫成小說,讓世人透過文字窺見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但90后的生活多數(shù)沒有大喜大悲,又因網(wǎng)絡太發(fā)達,沒人愿意沉下心寫一個關(guān)于90后生活的故事。所以他想寫一本書,能宏觀地展示90后的時代性。他堅信,即使只有5%的人愿意看,好作品也會被人慢慢發(fā)現(xiàn)。
為了取材,盧思浩到處旅行,常常往新疆、漠河等偏遠的地方跑,希望能在被時代和網(wǎng)絡包裹著前行的個體中,找到最真的一部分。《時間的答案》里面的主人公,一邊成長一邊失去,內(nèi)心復雜而敏感,或許這就是盧思浩所期待的,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要從散文過渡到小說,過程并不容易。盧思浩坦言,其實散文和小說這兩種題材在寫作手法上是完全不同的。以前不管是寫微博也好、散文也好,講究的是快、準、狠,要直擊人心,會刻意挑選大家的敏感詞匯來引起共鳴,比如說焦慮、壓力等字眼。
寫作手法的轉(zhuǎn)變,讓盧思浩在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遇到卡殼的情況?!拔医o自己定的任務是每天工作十小時,但是實際上能有兩到三個小時的有效時間就非常不錯了。寫作是個體力活,可能有40%的時間在寫,60%的時間都在卡殼?!?/p>
但是小說不一樣,可能它也在講焦慮這個事情,但是通篇不會提到焦慮,也不提解決方案,而是將這些都融入到小說人物的性格里,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這其實對于一直寫散文的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即使這樣,盧思浩依舊在創(chuàng)作的路上堅持前行著。
多年來積攢的忠實粉絲不在少數(shù),所以在新書簽售時,場面依舊火爆。豆瓣上的評論也褒貶不一,有人吐槽“無病呻吟”、“甚至不如最開始的雞湯文”。也有人說,“讀到了自己,讀到了寂寞,讀到了掙扎,也讀到了希望?!?/p>
眾多青春文學作家轉(zhuǎn)型的背后,除了想證明自己,摘掉備受嘲諷的“雞湯寫手”標簽,更多的是,雞湯書在市場上已逐漸遇冷。數(shù)據(jù)顯示,在2016年的中圖書銷售榜單中,心理勵志類遠遠超越其他類型圖書,甚至在有些平臺的暢銷書TOP10榜單中,雞湯書足足占了一半。但隨著信息接受渠道的增多,以及《奇葩說》等語言綜藝的走紅,內(nèi)容同質(zhì)化嚴重、邏輯漏洞大、故事淺顯的雞湯文,已經(jīng)滿足不了年輕人對深度性內(nèi)容的渴望。
到了2018年,雞湯書等快餐文本已明顯減少,上榜的多為《平凡的世界》《月亮與六便士》等經(jīng)典讀物。而對于治愈性文學,《偷影子的人》《解憂雜貨店》等實力小說更受年輕人的青睞。
用一個或多個小故事得出人生感悟,把負能量轉(zhuǎn)換為正能量,是雞湯文的最大亮點。但所有的心靈雞湯,都只是一時的安慰,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冷靜和理性。雞湯文不再受歡迎,是因為年輕人更理性了嗎?未必,這個時代,能獨立思考的人,還是少數(shù)。
正如盧思浩所說的:“我擔心的,不是年輕人不讀書,而是年輕人不思考。”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書,都只能給讀者指一個方向,點一盞燈。但路,還是要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