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登福
(廣東省珠海斗門區(qū)僑立中醫(yī)院(珠海市第二中醫(yī)院)骨傷二科,廣東 珠海 519120)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骨折類型,通常由外力作用引起,導致脛骨平臺骨質連續(xù)性中斷,骨折發(fā)生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畸形和活動障礙,需及時治療,避免留下殘疾[1]。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如果出現(xiàn)關節(jié)面塌陷及移位,則屬于關節(jié)內(nèi)骨折,需要及時進行手術治療,首先對神經(jīng)血管損傷情況進行檢查,并評價局部軟組織損傷程度,再制定手術方案[2]。目前,臨床上針對脛骨平臺塌陷骨折的手術治療中,通常需要進行骨移植填充治療方案,對于骨折愈合有一定幫助[3]。骨移植所用的骨來源主要包括同種異體骨和自體骨兩種,均可獲得相對理想的治療效果,但是兩種骨移植手術在用時、操作難度、術后康復等幾個方面有一定區(qū)別,適用于不同的人群,需要結合患者病情和年齡等進行妥善選擇,從而獲得更高的手術成功率,加速患者骨折愈合[4]。
選擇40 例脛骨平臺塌陷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時間2014 年1 月至2021 年4 月,根據(jù)手術中骨移植來源差異分成兩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同種異體骨,病例數(shù)20 例,男 性12 例,女 性8 例,患 者 年齡 跨 度21-72 歲,平 均 年齡(46.41±1.25)歲,左側12 例,右側8 例。觀察組采用自體骨,病例數(shù)20 例,男性11 例,女性9 例,年齡大小范圍21-72歲,平均(47.02±1.02)歲,左側10 例,右側10 例。2 組患者臨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1)患者全部經(jīng)過CT 檢查確診為脛骨平臺塌陷骨折,存在明顯壓痛、內(nèi)翻或外翻;(2)患者均接受骨移植手術方案;(3)患者對研究知情且同意,自愿參加;(4)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1)開放性骨折;(2)合并韌帶等軟組織嚴重損傷;(3)有脛骨平臺骨折史、手術史;(4)手術不耐受者。
1.2.1 對照組
本組采用同種異體骨移植治療方案,術前對患者進行骨折部位全方位影像學檢查,包括CT、MRI 等,對患者脛骨平臺塌陷骨折的程度、有無韌帶損傷等進行確定,結合患者年齡、其他基礎疾病患病情況等明確同種異體骨移植方案,準確計算植骨量。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腰硬聯(lián)合麻醉,在影像學檢查結果幫助下選擇合適手術切口,手法復位骨折端,使用螺釘、克氏針進行固定,透視觀察骨折復位效果滿意后,進行同種異體骨移植填充。移植骨選擇人工骨粒,在移植前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浸泡10min 以上,完成填充后透視觀察患者脛骨平臺高度恢復情況,使用鋼板和螺釘進行內(nèi)固定,對手術切口進行仔細沖洗后縫合。術后對患者使用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抗感染治療,給予消炎、止痛藥物。
1.2.2 觀察組
本組采用自體骨移植治療方案,術前準備和檢查工作同對照組。選擇的骨源為患者自體髂骨,將髂骨剪成適當大小的骨塊后進行移植填塞,移植后進行透視下觀察,確保移植效果。術后用藥方案同對照組。
比較兩組手術指標、術后骨折愈合情況、感染發(fā)生率。手術指標包括手術用時、手術費用;術后骨折愈合指標包括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術后VAS 評分、脛骨平臺高度丟失率。其中術后VAS 評分計分0-10 分,分數(shù)越高疼痛感越強烈[5]。
觀察組手術用時長于對照組,手術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所示。
表1 手術指標(±s)
表1 手術指標(±s)
組別 手術用時(min) 手術費用(萬元)觀察組(n=20) 115.63±5.63 2.54±0.24對照組(n=20) 91.31±4.31 3.21±0.35 t 18.652 3.152 P 0.000 0.035
兩組術后骨折愈合指標比較,觀察組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VAS 評分及脛骨平臺高度丟失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所示。
表2 術后骨折愈合指標(±s)
表2 術后骨折愈合指標(±s)
組別 骨折愈合時間(月) 住院時間(d) 術后VAS 評分(分) 脛骨平臺高度丟失率(%)觀察組(n=20) 3.10±0.25 8.62±1.25 3.10±0.35 3(15.00)對照組(n=20) 4.25±0.30 12.36±1.35 3.51±0.40 4(20.00)χ2/t 2.985 4.251 0.152 0.352 P 0.035 0.028 0.352 0.262
觀察組發(fā)生感染2 例,發(fā)生率10.00%,對照組發(fā)生 感 染3 例,發(fā) 生 率15.00%,統(tǒng) 計 學 結 果χ2=0.228,P=0.632(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脛骨平臺是人體重要的承重平臺,在受到外力沖撞后容易發(fā)生骨折,導致患者膝關節(jié)局部出現(xiàn)腫脹、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癥狀表現(xiàn),且經(jīng)常伴隨平臺塌陷,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嚴重下降[6]。目前,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治療脛骨平臺塌陷骨折的方式方法越來越多,治療的根本目的是對關節(jié)面和關節(jié)活動進行恢復,提高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矯正患者關節(jié)畸形[7]。在對脛骨平臺塌陷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經(jīng)常需要利用骨體移植方案,采用的骨體移植材料包括同種異體骨和自體骨,均有很好的應用效果,但是在治療效果和術后康復上存在一些差異[8]。其中同種異體骨移植方案使用的骨料是人工骨粒,屬于非結構性骨骼,抗原性低,主要用來對擁有豐富網(wǎng)眼的松質骨脛骨平臺進行移植填充,可對新生骨的生成及對骨小梁的覆蓋有促進作用,加速骨折愈合。同種異體骨移植手術的操作簡單,但是手術費用較高,且術后需要更多時間進行骨骼適應及愈合,且容易在術后出現(xiàn)骨骼排異反應,導致手術切口出現(xiàn)滲液、感染等問題[9]。自體骨取自患者髂骨,一般不會出現(xiàn)排斥反應,且骨骼中皮質骨和松質骨的比例良好,具有細胞因子和骨細胞等活性成分,與患者骨折端的相容性比較高,在預防術后感染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10]。但是該治療方案在處理自體骨上具有一些難度,耗時長,增加了整個手術時間,對于老年人或者身體狀況差的患者而言手術風險較大。所以在對脛骨平臺塌陷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時候,需要結合患者骨折程度、身體狀況、年齡、凝血功能等多方面因素,選擇更合適的手術方案,且因為患者個體差異大,不存在最理想、最可靠的手術方案。
本研究中兩組手術指標、手術康復指標以及感染率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基本上差異不大,說明兩種手術方案均有一定作用,且效果相當,各有優(yōu)勢和不足,需要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妥善選擇。
綜上所述,在脛骨平臺塌陷骨折臨床治療方案中,選擇同種異體骨移植和自體骨移植的效果都比較理想,都可以起到促進骨折愈合,改善膝關節(jié)功能作用,兩者相比各有優(yōu)劣,需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更加合適的手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