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凡
對于“為什么要讀書”這個話題,恐怕是有“讀書”兩字以來人們就一直在討論,在思考,是看似已經(jīng)被討論爛了的話題。然而,當自己也為人父母時,面對孩子們提出“為什么要讀書”的質(zhì)疑,竟然無從作答。
在《論語·陽貨篇》17.9節(jié),孔子說: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边@大概是古圣賢人關于為什么要讀書最早、最扼要、最系統(tǒng)的闡述。
孔子說:“你們年輕人為什么不學習《詩經(jīng)》呢?《詩經(jīng)》可以抒發(fā)情感、激發(fā)志向,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提升凝聚力,可以排解郁悶情緒。從近講可以學會侍奉父母,從遠講可以學會侍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孔子總結了關于讀書八個方面的作用和好處。
在《論語·季氏篇》16.13節(jié),孔子對自己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笨鬃痈嬲]兒子要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如果不讀詩書,就不懂得怎么說話;如果不學禮儀,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
南北朝有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叫顏之推,他著有《顏氏家訓》。顏之推的孩子曾問:“爸爸,難道我們非要讀書嗎?您看現(xiàn)在好多人沒有讀過多少書,照樣是高官厚祿、錦衣玉食?!?顏之推教育他的孩子說:“是的,確實有些人靠祖上福蔭過上了好日子。但是,每到緊要關頭,有人生大事來臨之時,他們這些人就束手無策,毫無辦法。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讀多少書,沒有足夠的知識積累?!?/p>
前幾天偶然讀了胡適的《為什么讀書?》和《讀書的習慣重于方法》,他的觀點和顏之推一脈相承。胡適對為什么要讀書做了系統(tǒng)和完整的闡述。他的觀點鮮明且易于理解,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強,很有普世價值。
為什么要讀書?胡適總結了三個理由:第一,因為書是過去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學問和經(jīng)驗的一種記錄,我們讀書便是要接受這人類的遺產(chǎn);第二,為要讀書而讀書,讀了書便可以多讀書;第三,讀書可以幫助解決困難,應付環(huán)境,供給思想材料。他打了個比方:沒有知識的人,見了問題,兩眼白瞪瞪;學問豐富的人,見著困難,東一個主意,西一個主意,擠上來,涌上來,請求錄用。
胡適還把讀書方法總結得簡單明了,就是要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讀書的習慣可分為三點: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謙。勤是行動,慎是態(tài)度,謙是與人交往,包括與書中人、書中觀點的交往。胡適的上述兩篇文章不但把為什么讀書和讀書的方法講得清楚透徹,更把讀書與做人聯(lián)系在一起,從學習到接受、到應用、到身心合一,系統(tǒng)而且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