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媛媛
世人常道“一生癡絕是徽州”,而對于徽州人洪建華來說,讓他一生癡絕的卻是徽派竹雕。他是人們口中的竹雕奇才——一無學歷、二無家傳、三無師承,但故宮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第一個永久收藏的現(xiàn)代竹雕作品,正是出自他手。他還是徽州竹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首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全國技術能手、“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眾多光環(huán)之下的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在黃山市徽州雕刻博物館里,我見到了洪建華老師。一身素服的他行走如風,說起話來卻平緩柔和,很有親和力。一番交談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軸”和“真”。我想,除了驚人的天賦,他的成功或許可以從這兩者中找到答案。
洪建華與竹雕的緣分,源于兒時的一個夢想,在他看來,這一切都仿佛是命中注定。洪建華出生在洪坑村——黃山徽州區(qū)著名的“進士村”,這個有著豐厚徽文化底蘊的古村里,明清時期的古牌坊就曾有七座,精美的木石雕刻更是隨處可見。夏日傍晚,幼小的洪建華常躺在牌坊下的青石板上乘涼,頭頂那些精美古老的木石雕刻,他常常望著望著就出了神、入了夢,他早早有了一個夢想——今后一定要學雕刻!
徽州有一句老話:“賣田賣地,不賣手藝”,中學畢業(yè)后,16歲的洪建華在父母的安排下,跟著舅舅學起了木工。三年后,木工出師,可他只學到了一些簡單的木雕技藝,癡迷雕刻的洪建華就到處尋訪雕刻老藝人,不想一連拜訪了三個師傅,卻接連被潑了三盆冷水。“這行接不到活干,你還是學別的去吧!”師傅們的勸告沒有令洪建華退卻,相反,偶然看見的一件簡單的竹根雕卻燃起了他心中的小火苗,“原來竹子也可以雕刻……”
幾經(jīng)周折,洪建華找到了徽州區(qū)家具雕刻廠,想碰碰運氣。廠長隨手在紙上畫了一個佛像,讓他試著做成木雕?!拔倚睦餂]底,因為我只給師傅打過下手……”洪建華不想放過這個機會,那天他琢磨到了深夜。不知不覺睡著后,他做了個夢,在夢里,他把佛像的雕刻流程清晰且完整地過了一遍……不可思議的是,第二天,他果真下刀如有神,一一按照夢里的情形順利把佛像雕刻了出來,這讓廠長對他刮目相看。
竹雕,成就了洪建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兩段緣分。頭一個,當然是他的愛情。
20歲那年,他進了雕刻廠做學徒,說是學徒,其實沒有師父。當時廠里除了做木雕制品,也做一些竹制品出口,洪建華只能自己邊做邊學。也就是在這里,洪建華認識了未來的人生伴侶張紅云。
溫婉沉靜的張紅云是個典型的徽州女孩,她比洪建華先進廠,兩人的工位緊挨著。“她用刀清爽,活做得特別干凈?!焙榻ㄈA很快就對她產(chǎn)生了好感。張紅云卻對他印象很差,“當時別人都在想法子轉行,他卻一心要進來,目的一定不純!”可不久后發(fā)生的一件事讓張紅云對他的看法發(fā)生了改觀。那天,她被刻刀弄破了手,一時血流不止,在大家慌亂不知所措的時候,洪建華安靜地掏出一塊手帕,細心地給她包扎妥當?!皠e看他不愛說話,遇事卻冷靜果斷,做事還特別專注……”兩個人的心漸漸走到了一起。
一年后,雕刻廠因為經(jīng)營不善倒閉,離廠時,洪建華面臨著兩難的抉擇:“是繼續(xù)堅持自己的興趣做雕刻,還是做回木工討生活……”此時,張紅云的一句話給了他信心:“我們先做雕刻試試看,實在不行了再說?!?/p>
兩人的全部積蓄不過300元,他們用250元先付了半年的房租,租了一間18平方米的屋子,又用50元買了一個煤爐、一口鍋,再借來床和桌,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室兼宿舍。志同道合的兩個人埋頭干起活來常常會忘記了一切。夏天,他倆累了就直接在地上睡覺;下雨天,屋子四處漏雨,滴到盆里發(fā)出叮叮咚咚的聲音,在他們聽來也是美妙的樂音……
與洪建華因竹結緣的,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著名文物收藏家——王世襄。
那天,洪建華在老街的三友書店里看書,偶然看到王世襄所著的《竹刻》,書中深入淺出地對中國竹雕技藝的脈絡、名家、名作進行了梳理。它仿佛為洪建華打開了一扇通向藝術殿堂的大門?!霸瓉碇竦袷且婚T藝術,它的文化內涵這么豐富……”他從書中得知,聞名于世的嘉定竹刻與徽派竹刻一脈相承,明末竹刻“嘉定四先生”中徽州人占了兩位,嘉定竹雕的創(chuàng)始人朱松鄰也正是徽州人。洪建華聯(lián)想起自己的學藝經(jīng)歷,不由感嘆:我們徽州有這樣一門古老手藝,現(xiàn)在卻遍尋不著,怎能忍心看著它消失?
他如獲至寶,傾囊買下了這本《竹刻》。在簡陋的工作臺上,他拿起書放下刀,又拿起刀放下書,對著書中的插圖自學雕刻技藝,如醉如癡……那時的他絕想不到,多年后自己竟有幸去王老府上拜訪……那是2006年,九十多歲高齡的王老偶然得知自己的書深深影響了一個徽州年輕人的命運,提出要見洪建華。王老肯定了他的基本功,還鼓勵他多讀書,多做創(chuàng)造性作品,要形成自己的風格。王世襄的鼓勵,讓洪建華明白“精湛的技藝是藝術和智慧的總結”,要想成為竹雕大家,還要多借鑒眾家藝術之長。
也就在那一年,還是個無名之輩的洪建華的竹雕筆筒“竹林七賢”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當接到故宮博物院的電話時,他的雙手在顫抖……”說起那一幕,張紅云眼泛淚光。
竹虛懷若谷、中通外直,它總令洪建華想起謙和淡泊的王世襄老人,當年去王老家拜訪時他受到了很深的震撼——王老的家非常簡樸,連家具都沒有幾件,后來他才得知王老把價值連城的藏品全都捐了出去。洪建華牢記著王老的教誨,全身心沉浸在竹雕藝術中。憑著一股子“軸”勁,他竟然將幾近失傳的徽派竹雕技藝“找”了回來。
竹雕與木雕不同,木材實心,材質由里到外相對均勻,可竹子表皮硬、內部軟,表皮纖維光滑、內部纖維粗糙,雖善于展現(xiàn)層次美,但也增加了創(chuàng)作者構思和雕刻的難度。創(chuàng)作者不僅要有繪畫、書法等功底,還要練就嫻熟的刀功手法?!爸竦裰v究材美、工巧的結合,要在原材料造型基礎上進行巧做?!焙榻ㄈA的作品,處處透露著巧思。他的竹根雕“十八羅漢”系列作品,就是他根據(jù)造型各異的竹根材料進行精妙構思創(chuàng)作而成,前后一共歷時六年。2013年,他憑這個作品獲得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一件作品往往會用到留青刻、線刻、淺浮雕刻、深浮雕刻等多種技法,才能呈現(xiàn)出豐富的層次感。”據(jù)載清中期曾出現(xiàn)過七八層的竹雕作品,后來該技藝幾近失傳。而洪建華的竹刻“皖南村居圖”筆筒,卻達到了十二層之多。
這些年,洪建華的竹雕作品多次被中國工藝美術館和國家博物館收藏,2013年,洪建華和身為省級非遺傳人的妻子又投資建起了1萬多平方米的徽州雕刻博物館……
一件件滿布節(jié)疤的竹根,經(jīng)洪建華之手成為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而他的手卻嚴重變形,甚至經(jīng)常痛得無法握拳和入睡,可他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因為竹雕不僅是他的事業(yè),更是他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