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是集收藏、教育、科研等功能于一體的社會機構,是科技、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負責開展社會主義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相關工作。博物館宣傳教育的目的就是借助社會教化提升我國人民的整體素質,重點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公共服務和教育功能有效融合的當代組織中心。文章就近年來大同市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方面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措施,以供行業(yè)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社會教育;公共服務功能
博物館是收藏、展示、研究人類文化遺存的場所,同時為大眾供給知識,提供教育以及文化鑒賞的機會,就像一所面向大眾的社會大學。博物館與教育機構的有效配合,能夠建立起社會教育網(wǎng)絡,用自身獨有的方式,為推廣科學文化知識貢獻力量。作為一項社會事業(yè),博物館應當滿足社會的文化需求,對社會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文章就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功能進行探討,以供廣大從業(yè)者參考。
一、當前博物館在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展覽陳列形式較為單一
首先,部分博物館在高科技呈現(xiàn)方式的運用、聲光電技術的應用上較為落后,基本上仍以靜態(tài)展覽為主要形式,即使一些博物館已經(jīng)引入了現(xiàn)代多媒體放映設備,其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也并無較大變化,觀眾還是“一邊走路,一邊參觀”。其次,部分博物館缺少觀眾休息、娛樂的場地和活動項目,觀眾除了進行瀏覽與觀看之外,難以長時間駐足。最后,對展品的描述方式過于簡單,通常只有名稱、年代、出土地點幾個板塊,提不起觀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興趣,極少有“回頭客”。部分綜合性博物館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了展覽需要具有科學性與多樣性,但在展現(xiàn)形式的趣味性上仍有不足。
(二)缺少專業(yè)化人才
許多博物館工作者在學歷、知識儲備方面,都和博物館本身的專業(yè)需求有著一定差距,博物館中人才的數(shù)量、結構與素質都難以達到標準,缺少素質較高且專業(yè)能力強的高水平人才。另外,部分博物館管理人員對人才隊伍建設并不關注,只是把博物館當作城市文化的一個附屬機構,加之博物館工作人員普遍薪資待遇不高,難以吸引高素質人才,導致專業(yè)程度較低,進而影響博物館的發(fā)展。
二、優(yōu)化我國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公共服務的有效措施
藏品是博物館進行社會教育和服務的重要物質基礎,博物館要在根源上解決問題,就要從藏品入手,明確收藏策略,征集社會大眾喜聞樂見的藏品,依靠借展等形式豐富展覽的內(nèi)容,讓博物館更具特色。
(一)人機互動、動手參與和體驗教室
人機互動主要指觀眾通過點擊計算機屏幕選取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這和當前的多媒體音聲裝置優(yōu)勢相當,適用群體較為廣泛,觀眾只需點擊就可以獲取更多感興趣的信息;動手參與指觀眾能在博物館體驗工藝、標本制作與各種實驗等,自己動手了解工藝和實驗當中包含的科學原理與制作技藝;體驗教室是動手參與板塊的拓展,博物館根據(jù)特定的主題設置體驗場地,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引導觀眾規(guī)范操作。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對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也能達到更好的知識普及效果。
(二)讓藏品接近人們的生活
這一點可以以筆者工作的大同市歷史博物館為例。大同市歷史博物館的展覽以史前文明的火山地貌、石窟文化和恐龍文化為主,整個場館陳列獨具匠心,位于一樓的大同恐龍展廳就使用了聲、光、電一體技術,模擬恐龍的生活場景,介紹史前活動于大同地區(qū)的幾種恐龍類型。然而恐龍生存的年代距今過于遙遠,炫酷的技術也只能對觀眾形成短時間的感官刺激。因此,大同市博物館轉變觀念,將視線鎖定在大眾熟悉的物件上,或借助展板、屏幕、投影等設備和陳列手段,使游客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或展出一些貼近人們?nèi)粘I畹奈奈?,讓博物館更接地氣。博物館是市民了解城市歷史和文化脈絡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時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職能。近年來,大同市博物館從多方面加大博物館文物的宣傳力度,與傳統(tǒng)紙媒和新媒體聯(lián)合造勢,還開通了官方公眾號、微博、抖音等賬號,線下以進軍營、進社區(qū)、進校園等活動配合宣傳,積極聯(lián)手教育基地開展中小學生的研學活動。此外,大同市博物館還針對中國各傳統(tǒng)節(jié)日設計配套的特色活動,如在中秋節(jié)制作月餅、在清明節(jié)祭祀、在婦女節(jié)舉辦“游走在針間的藝術—刺繡”展覽、在母親節(jié)手工制作康乃馨等,同時利用館藏文物和大同本地特色建筑舉辦“點翠”“拓片”“建筑模型”等特色社教活動。這些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世界,吸引群眾了解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得到了市民和媒體的一致好評。
(三)縱貫古今,讓藏品更有意義
藏品的意義并不局限于述古,還在于通今。隨著當代經(jīng)濟與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要保存一個時代的社會記憶,就要及時、全面地征集具有代表性的、負載著當今社會政治、經(jīng)濟、科技以及文化信息的藏品,為后代保留當代的時代記憶,避免出現(xiàn)文化的斷層和空白。
博物館需要時刻關注社會焦點和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同時結合博物館的主題,及時搜集實物和影像資料。在實際展出時,可以借助VR設備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場景,利用多媒體成像技術使游客體驗穿著歷史服飾,游玩與該歷史相關的游戲、觀賞5D影院等,還可以安排志愿者定時講解,在線上也可以提供語音導覽、二維碼講解等方式,利用媒體技術優(yōu)化展覽流程。
(四)提示博物館的服務質量
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的關鍵是加強博物館對觀眾的引導。首先,博物館要為觀眾盡可能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且舒心的參觀環(huán)境,讓觀眾身心舒暢,從而使其將更多精力投入觀展。為此,博物館應嚴格避免博物館周邊噪音,確保展廳空氣流通,提升場館的綠化率。其次,博物館要科學布置空間,放置設備,合理安排觀展路線,減少觀眾的體力消耗。再次,博物館要合理布置休息場地,并提供一些休息設施,確保觀眾能在感到疲勞后及時休整。最后,博物館應科學安排展廳順序,在觀眾出現(xiàn)疲勞感時用展覽的高潮部分作抵消,再添加一些互動項目持續(xù)激發(fā)觀眾興趣,消除觀眾的疲勞感,確保展覽整體的連續(xù)性和趣味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有效發(fā)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服務職能,勢必要從整體著手,從優(yōu)化藏品開始,創(chuàng)建有效的管理機制,通過多途徑增加博物館收入,借助新技術為大眾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展覽形式,完善博物館的志愿者服務,加大宣傳力度。唯有社會教育與服務工作都得到落實,當代博物館所具有的價值才可以得到完整體現(xiàn),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得到提升。
作者簡介
陸璐,1993年2月生,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大同市博物館文博助理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公共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靜.淺談新時代下如何發(fā)揮博物館社會服務職能[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27):161-162.
[2]臧瑩.淺談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J].收藏界,2019(4):68-69.
[3]殷冀飛.進入新時代博物館社會教育的新思考[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5):102-104.
[4]劉小云.論當代公共博物館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的拓展[J].藝術百家,2014(增刊1):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