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莉
我們和文萊的故事始于2017年的夏天。
從中國南寧乘坐動車到廣州,再從廣州飛到馬來西亞吉隆坡,最后轉(zhuǎn)機到文萊,近乎兩天一夜的旅程讓我們對文萊這一陌生國度的期待值拉到最滿。此前,我們與文萊中國“一帶一路”促進會的秘書沈宗祥先生曾在南寧有過短暫的碰面,我們關(guān)于文萊的所有想象、知識和期待幾乎都來自與沈先生的那一頓晚餐。
在文萊的機場到達大廳,我們一行人激動不已地留下了在文萊的第一張照片。當時沒有想到的是,在后來的14天里,儼然如明星的我們成了當?shù)厝A文報紙的???,時常出現(xiàn)在頭版頭條里。這是我們第一次到文萊進行田野調(diào)查,由此也開啟了我與文萊四年的故事。
哦,這里是文萊!
從第一次去社團會館,第一次去華文學校,第一次去清真寺,到第一次進皇宮參加晚宴,第一次吃Laksa(叻沙)和粉色榴蓮……我們在文萊短短的14天被太多太多的第一次填滿。
湛藍的天空、蔥蔥郁郁的樹木、低矮的建筑、鮮有行人的街道、接踵駛過的汽車、活潑的動物,低沉的禱告聲,濃郁的咖喱香氣,濕漉漉的空氣——這些所看、所聽、所聞、所感都在提醒著我們:哦,這里是文萊!也正是在這次田野調(diào)查之后,我們堅定了進行文萊這一國別研究的信心。
回到南寧之后,我們馬上對收集到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同時也開始計劃下一次的田野調(diào)查。當時正值第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南寧舉辦,文萊擔任主題國。因此契機,我們在南寧接待和認識了一些文萊華人前輩。通過在文萊教授中文的廣西籍教師張老師介紹,我們認識了陳仙福先生。
陳先生是文萊象棋公會的會長,也是若干華人社團的董事。他經(jīng)常往返于中國和文萊之間,推動象棋文化的發(fā)展。在得知我們正在做文萊研究時,他表示非常樂意提供幫助。他不僅成為了我們的聯(lián)絡人,更為我們解決了在文萊的交通和住宿。
他鄉(xiāng)的“親人”
在文萊,如果沒有一輛汽車,出行是非常不便的。而這幾年來的數(shù)次文萊田野調(diào)查期間,包括我在內(nèi)的調(diào)查組的師生們都是住在陳先生家。在我們每次造訪的三四個月時間里,陳先生及家人不僅在生活上對我們無微不至,免費提供餐食住宿,還時常忙前忙后帶我們進行采訪和收集資料,盡己所能地幫助和支持我們的研究。在陳先生家里,我不僅感受到了和睦家庭的幸福,也感受到了在和平國度安居樂業(yè)的舒適怡然。
所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文萊穩(wěn)定、多元的社會環(huán)境,滋養(yǎng)著許多像陳先生這樣樂善好施且不求回報的人。對于來自中國的學者、師生或是其他行業(yè)的工作者,他們總是熱情相待、傾力相助。
如今,雖暫時只有我一個人在文萊求學和做研究,且居住在學校的公寓里,不用再去叨擾陳先生一家,但如陳先生的女兒所說,中國師生已經(jīng)成為了他們家的“固定”成員。而我們與陳先生一家共度的3個除夕、一起經(jīng)歷的每一次調(diào)研都已成為我們的溫暖記憶。
“疫”路同行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讓許多在文萊的中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都發(fā)生了很多變化。2020年1月,我從湖北前往湖南長沙搭乘直飛航班抵達文萊,開始博士研究生的課程。誰曾想到,這場公共衛(wèi)生事件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的計劃,甚至是未來。
疫情暴發(fā)初期,我仍然能到校參加課程,正常外出購物或是社交,一切都沒有什么異常。2020年2月,文萊暫停了和中國的往來航班,當?shù)亻_始采取一系列應對政策,包括學校實行網(wǎng)上教學、公共景點關(guān)閉、超市限流等。盡管生活和學習因此受到了一些影響,但在那段封閉的時間里,中國駐文萊大使館的工作人員會向中國留學生提供防疫物資并時常關(guān)心近況,文萊大學則為國際生們提供免費餐食,讓我能夠非常安心地繼續(xù)學習。
在文萊的日子,我得以有機會接觸來自文萊和不同國家的人們。在學校,中國留學生與其他國際生之間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我們經(jīng)常相約一起爬山和遠足。疫情暴發(fā)后,2021年5月,應華人朋友的邀請,我成為了福建會館青年團志愿者隊伍的“編外人員”,一起協(xié)助文萊衛(wèi)生部,為來自中國的隔離人員提供翻譯服務。在與這些不同族群的同學、志愿者和政府人員相處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文萊人和在文萊的人的純真友善、樂于奉獻,也不禁感慨道:文萊真是地美景美人美!
今年恰逢中國與文萊建交30周年,中國駐文萊大使館與文萊外交部、文化青年體育部聯(lián)合主辦了“中文建交30周年徽標設計比賽”。我與兩位中國留學生志華、嘉慧,還有當?shù)貛孜获R來朋友和華人朋友組成了一個團隊參加比賽。我們想通過兩國青年人的合作,為中文兩國這風雨同路、攜手互助的30年獻上祝福。幸運的是,我們最終獲得了二等獎。
在我與文萊四年的故事里,參與“演出”的遠遠不止上述的這些人。文萊華人社團的各位董事們、華校的校長及老師們,文萊大學的導師、老師和同學們,志同道合的伙伴們,中國駐文萊大使館的工作人員、中資企業(yè)員工和旅居文萊的中國受訪者都在我這四年的求學生活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作為一名在文萊的中國留學生,我很幸運能夠有機會通過我的眼睛看到和感受到一個立體的文萊,通過我的經(jīng)歷去見證、去參與推動中國與文萊歷久彌堅的友誼。
·作者系文萊大學亞洲研究學院亞洲研究專業(yè)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