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銳
(福建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偉大的抗疫精神支撐著中國人民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zhàn)、總體戰(zhàn)、人民戰(zhàn)中,給世界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1]全民皆“兵”、全民“參戰(zhàn)”的形式使得抗疫精神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案例和生動教材。
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初期就提出了“依法防控”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并且強調:“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勁的時候,越要堅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各項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2]。抗疫工作的有序開展充分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先進性和優(yōu)越性,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實踐表現。因此,要充分發(fā)掘抗疫精神的法治內涵,將其與高校法治教育充分融合,才能在不斷弘揚抗疫精神的同時更好地樹立高校學生的法治意識,培育法治思維,為進一步推動依法辦學和依法治校奠定堅實基礎。
耦合一詞來源于物理學,本意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體系或運動形式之間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的現象,后這一詞在生態(tài)學、經濟學中得到適用。產生耦合的兩部分本身具有其自身的價值,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會產生超出自身價值的新價值,稱之為耦合價值。在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的過程中,兩者的耦合價值就是通過日常法治教育來弘揚抗疫精神,通過弘揚抗疫精神為法治教育提供鮮活素材,是抗疫精神整體價值在法治教育中的具體表達。
黨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正式明確提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刻又全面地回答了為何依法治國、如何依法治國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了特征鮮明、風格獨特和實踐突出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科學擘畫了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宏偉戰(zhàn)略藍圖,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3]。
在抗擊新冠疫情中,堅持依法防疫是習近平法治思想應對突發(fā)事件所選擇的應對路徑,也是在這場全球“大考”中交出的實踐答卷。經過現實的檢驗,充分證明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先進的實踐性。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實則就是將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實踐中的典型案例融入法治教育,是進一步推動高校進法治教育的應有之意。高校法治教育也應當以此為契機,在進一步弘揚抗疫精神的過程中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法治教育的融合,為習近平法治思想“進教材,進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
法治精神和抗疫精神有著較為緊密的契合基點,同時法治精神又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將抗疫精神融入日常的法治教育,通過法治教育弘揚抗疫精神是進一步常態(tài)化弘揚抗疫精神的必要舉措。法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強調的重點,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性前提,也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挂咧畱?zhàn)勝利的關鍵就在于將依法防控作為重點貫穿疫情防控始終。疫情發(fā)生初期,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就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關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見》;疫情期間,各地各部門都深入貫徹依法防控的原則,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措施。特別是在全面依法治國,加快推進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背景下,抗疫精神所彰顯的法治精神是確保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的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1]”。因此,充分地將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之中,不僅能促使學生通過法治教育對抗疫精神深入理解,培養(yǎng)學生應對突發(fā)事件的法治思維,同時還能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
現階段高校法治教育存在實效性差的缺陷和不足。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國普法辦聯合發(f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強調要增強法治教育的實效性。從近年來大學生犯罪案件頻發(fā)的現狀來看,高校法治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因為高校現有法治教育理念落后,傳統的教育模式忽略了法治本身所具有的實踐意義;加之法治教育本身理論內容偏多,多數教師非科班出身,對理論理解不夠深入造成理論和實際相脫離,進而導致法治教育內容過于空泛。另一方面,法治教育的空泛導致學生難以吸收和消化。法學家伯爾曾提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4],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方面,現階段的法治教育難以吸引學生,增強其對法治的認同感,所以這也是突破法治教育實效性困境的難點。
抗疫精神中的法治精神,以及抗疫過程中的現實素材都能豐富法治教育課堂內容,對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有確切的幫助。疫情期間,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疫情戰(zhàn)的主體,親歷了整個疫情防控。將法治教育與抗疫精神相結合,于教師來說是課堂聯系實際的突破點;于學生來說,將抗疫精神帶入法治教育課堂,能夠使之更為積極主動地接受法治教育和理解內容。只有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才能增強其對法律的認同感、信賴感,進而逐步形成法治意識。只有將法治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法治素養(yǎng)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所必備的組成部分,法治教育是在校大學生接觸法律相關知識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和途徑,因此法治教育在提高高校學生法治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培養(yǎng)法治素養(yǎng)最關鍵的目標就是強化對法律知識的全面掌握,通過法治觀念的培育,提升運用法律的能力,進而形成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性體系。
在舉國同心,共同抗擊疫情的同時,也不乏存在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極大程度上威脅到社會公眾的生命安全。例如,惡意編造、散布疫情謠言,造成社會恐慌;生產、制造和出售劣質醫(yī)療防護用具;隱瞞旅居史造成疫情進一步擴散;毆打辱罵醫(yī)護人員、防控志愿者等。同時也要看到,國家為了應對疫情所做出的法治保障。例如,各省、市人大迅速出臺的地方性法規(guī)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法律支撐;對生物安全法草案進行審理;擬對突發(fā)事件應對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17部法律進行修改;通過一系列司法政策文件、司法解釋和典型案例的公布,統一法律政策標準……從法治教育的內容分析,疫情期間發(fā)生的案例背后所牽涉的法律規(guī)則是日常法治教育過程中的盲點,但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法律至上、人民至上的法治價值卻又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法治教育應當以此為契機,運用一系列的“鮮活教材”,讓高校學生認識到法治對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性,認識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各個環(huán)節(jié)在疫情防控中的關鍵作用,進而提升其整體的法治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應當重視和強調“抗疫精神”中的法治精神[5]。法治精神是法治在精神層面的體現,是指導法治實踐的精神源泉和基本思想??梢?,對法治精神的認識是法治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將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法治教育,不能簡單粗暴地“生搬硬套”,其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從抗疫精神中找到其與法治教育契合的“基點”,即要充分發(fā)掘抗疫精神中所蘊含的法治精神。以此為基,為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提供可行性支撐??挂呔袼N含的法治精神包括但不限于人權精神、民主精神、正義精神、科學精神及和諧精神五個方面。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提到,在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6]。人是法治的主體,人的主體性是促進法治社會發(fā)展的強勁推力,是法治社會中最為寶貴的資源要素。相反,法治也必須要滿足人作為社會主體的需求,給予其足夠的尊嚴,以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7]“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1]人民至上,在國際局勢十分不穩(wěn)定,國內經濟和治理經受遭遇戰(zhàn)的情況下,黨中央迅速果斷地按下了“暫停鍵”,不惜犧牲經濟利益保護人民群眾的安全。生命至上, 10天建成的火神山醫(yī)院、18天建成的雷神山醫(yī)院、16座方艙醫(yī)院、600多個集中隔離點,國家克服一切困難為人民提供醫(yī)療保障。保障民生,從醫(yī)療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的全國調配,到街道干部配送上門,黨和國家考慮得無微不至。關注個體,從襁褓孩提到耄耋期頤,從在華留學生到來華國外人員,國家都全力護佑、悉心呵護。以上種種,充分凸顯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執(zhí)政理念,充分展現了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人權精神。
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在沒有民主的社會中,法治的目標、價值都無法實現。在我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8]??梢?,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法治必須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而法治的民主精神體現在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9]。由此可知,法治的民主精神的前提是黨的領導。只有認清黨的領導的重要性,才可以正確理解民主精神的內核。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舉國同心,萬眾一心,這里的“心”不僅僅代表著抗疫的決心,勝利的信心,更有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恒心?!翱挂叨窢巶ゴ髮嵺`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盵1]短短幾個月間,460 多萬個基層黨組織參與一線疫情防控,25 000多名優(yōu)秀分子在一線火速入黨并投入戰(zhàn)斗。疫情在哪里出現,黨旗就在哪里飄揚!在黨的領導下,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智慧辦難事,集中資源辦急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舉國同心的抗疫精神,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民主精神并不是孤立的,是有前提、有條件的,而這個先決條件就是黨的領導。
正義,顧名思義是指事物或道理符合一定社會標準和意義或道理,一般指符合社會理想道德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或者事物特征[10]。正義精神是中國傳統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從儒家的“刑者德之輔”到法家的“大公至正之制”,無不彰顯著正義精神對中國傳統法治的影響。正義精神是法治的外在表現,也是法治精神的價值追求;只有貫穿正義精神,法才可能是良法,才能夠善治。
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所展現的就是一種甘于奉獻、服務大局的正義精神?!爸腥A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fā)展壯大,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救世主,而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1]抗戰(zhàn)疫情中我們不乏正義之士,呼吁大家不要前往武漢卻第一時間孤身逆行的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寫下“不計報酬,無問生死”請戰(zhàn)書的黨員醫(yī)生張亞飛,四天三夜騎行三百多公里返回抗戰(zhàn)一線的90后護士甘如意……他們“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壯舉,書寫下可歌可泣、蕩氣回腸的壯麗篇章!”[1]危難之中顯身手,除了廣大的白衣天使,我們的解放軍戰(zhàn)士、科技工作人員、街道志愿者等沖在前線,他們都在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賽跑,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他們都是正義的化身、道義的使者,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理性是與非理性和超理性相對的,理性精神也就是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人治需要依賴愚昧、無知、迷信、愚忠等非理性因素來支持,法治則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持[11]。秉持理性和尊重科學是法治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理性精神是法治精神的重要內容。尊重科學的抗疫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尊重科學規(guī)律,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懊鎸η八粗男滦蛡魅拘约膊?,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把遵循科學規(guī)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盵1]科技攻關,面對一切都是未知、沒有任何特效藥的新冠病毒,大膽探索中西結合,篩選出“三藥三方”治療方法;不到一周的時間分離出新冠病毒毒株并公布全基因序列;五條技術路線同時推進疫苗研制,確保疫苗研制的效率,為戰(zhàn)勝疫情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茖W決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多次深入疫情前線進行實地考察;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先后召開21次會議研究決策,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從切斷傳染源,到集中救治要求,從構建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體系,到后期差異化、有條件地復工復產,黨中央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在充分聽取專家意見、尊重科學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并在實踐中得到了證實,為戰(zhàn)勝疫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因時代和社會的不同,法治精神也會有不同的核心體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當下我國社會發(fā)展的目標之一,而法治建設作為其中重要環(huán)節(jié),必須要充分體現和諧精神核心內涵,實現法律價值、法律規(guī)范,以及法律實踐都能自洽且相互協調。人間正道,和而不同。中國的“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挂呔衽c法治精神中的和諧精神雖表現形式不同,但都一脈相承于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相同的內涵和價值。在這場全球危機面前,中國充分展現了“天下一家”的大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命運與共,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1]經歷過這場戰(zhàn)“疫”之后,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多邊主義和合作共贏,共同攜手才是面對全球性問題,建設美好地球家園的正解?!懊\共同體”理念就是汲取“和”文化精髓所升華出來的,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負責”[12],因此我們在第一時間向全世界公布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和毒種信息,共享防控經驗和治療方案,公開透明地向外界通報信息,為各國疫情防控爭取了寶貴時間;在其他國家出現疫情之后,我國陸續(xù)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y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國擔當。
抗疫精神對高校法治教育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將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不僅是現實需求,而且還是時代要求。融入這一過程的實現并非自然發(fā)生,因此需要通過教師與學生、課上與課下、事理與法理、理論與實踐等多重路徑的共同推進。
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挂呔袢谌敕ㄖ谓逃龖擁槕F階段大思政格局趨勢,通過“思政課堂”和“課堂思政”兩條途徑協同發(fā)展,同時以普法宣講等作為輔助提升,做到課上課下并駕齊驅,推動抗疫精神與法治教育更好地相結合。
首先,應當把握住思政課堂這一條主渠道。思政教師應當及時將抗疫精神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同時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時,適當凸顯抗疫精神與法治精神的契合基點;對于有條件的教師可以用專題的形式結合抗疫精神開展一場法治專題講座。其次,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思政的優(yōu)勢。課堂思政的關鍵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14]。專業(yè)課教師應在專業(yè)教學中充分挖掘其所涉及專業(yè)的學科背景、學科知識,以及學科倫理等價值要素和內涵,同時要提升自身,特別是理工科教師的法治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優(yōu)化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進而實現思政課程的育人效果。最后,高校應該在課下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環(huán)境。例如,利用關鍵時間節(jié)點,如“3·15”消費者權益日、“12·4”憲法日等開展相關的法治教育活動;根據年級和專業(yè)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例如,針對畢業(yè)季學生開展求職相關的法律常識講座。以點面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的質和量。
法治教育的主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即教師和學生兩部分,故法治教育具有雙主體性。法治教育的雙主體都具有較強的能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將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的過程時,應當堅持雙主體原則,把握好雙主體之間的特征和關系,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的作用。對于教育者來說,要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在現階段的法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整個法治教育環(huán)節(jié)擔任著主導者的角色,是影響法治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在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提高自身意識,在學習抗疫精神的科學內涵的基礎上,深刻內化和理解其與法治精神的契合基點,能動地將抗疫精神與法治教育相融合。例如,發(fā)揮法學專業(yè)教師的作用,一是邀請法學專業(yè)教師走進思政課堂,開展法治教育相關活動;二是對部分思政教師進行業(yè)務方面的指導,培養(yǎng)一批具備較高法治素養(yǎng)的教學能手。對于受教育者來說,應當發(fā)掘其自我教育的價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過程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受教育者自身的教育,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學習能夠養(yǎng)成獨立思考習慣;另一方面是受教育者之間的教育,通過與朋輩之間的“共情”教育模式,能夠提升受教育者對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的認識。
將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必須要深入挖掘在抗疫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司法案例和感人故事。通過提煉價值共識,強化價值導向,以案例教學的方式講好抗疫故事、中國故事,讓高校學生能夠深切地感受到抗疫精神所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優(yōu)越性。在案例的選擇上,可以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對相關的裁判文書進行查閱,也可以參考最高人民檢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疫情期間指導案例,對案件進行簡化、提煉和分類,轉化成適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同時,要避免出現以故事或案例堆積為形式的課堂。在法治教育中,運用故事或案例提高學生的興趣是必要之舉,但是教師要對故事或案例背后的法理進行提煉,不能“就事論事”,而應該“以事說理”,在闡明事例背后的事理時,引導學生對更深層次的法理內容思考。通過從事理到法理的逐步深入,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意識,增強學生運用法治思維思考生活中真實案例的能力,樹立堅定的法治信仰。
“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盵15]習近平曾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法律本身就是一門偏重于實踐的學科,培養(yǎng)具有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的高校學生的最終目標也是能夠實現從“學”到“用”的轉化?,F階段的法治教育偏重于理論而忽略實踐。提高法治教育水平要將從實踐中來的理論,落實到實踐中去,不能僅“紙上談兵”,應當“躬體力行”,這樣才能確?!爸泻弦弧?。將抗疫精神融入法治教育更應該抓住實踐性這一根本問題,提高學生參與法治實踐的機會。例如,深入街道、社區(qū)或者政府部門等抗疫一線,了解疫情期間疫情防控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實際執(zhí)法過程中的流程和存在的阻力;組織學生到司法部門向一線辦案人員了解疫情期間案件類型,以及在處理案件時如何結合實際做到把握法律的“尺度”和人性的“溫度”……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理論中的法治和實踐中的法治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實踐生活中的法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