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資料室
秋分是陰陽交替的關鍵節(jié)氣之一
天地間陽氣日退,陰寒日生
對人體影響非常明顯
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傷風感冒許多舊病也易復發(fā)
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因此做好秋分養(yǎng)生也顯得格外重要
我國古籍《春秋繁露》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陽在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區(qū)這一天的24 小時晝夜均分,各12 小時。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二是,氣候由熱轉(zhuǎn)涼,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jié)劃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 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涼: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fā)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jié),也是秋寒的開始。
燥:四季之中,與秋相應的主氣是“燥”,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秋燥”,秋分開始,這種天氣干燥的特點會越來越明顯,大家會明顯感覺到口唇、鼻腔、皮膚等干燥,還會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
秋分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因此養(yǎng)生要順應自然界“收”特點,要收斂陽氣,以防耗損陽氣。
由于天氣轉(zhuǎn)涼,氣溫下降,應當適時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時節(jié)雖涼風習習,卻不甚寒冷,秋高氣爽,景致宜人,是秋凍的最佳時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嚴,尤其是青壯年和身體健康者,這樣既順應了秋天陰精內(nèi)蓄、陽氣內(nèi)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蓋而致身熱汗出過多,損陰傷陽,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人體御寒能力。體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則不能過于勉強“秋凍”,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則反而對身體有害。
燥為秋季的主氣,秋分時節(jié)正是秋燥襲人之時,燥邪最易損傷人體津液,預防秋燥是秋季飲食不變的主題,因此,在飲食攝養(yǎng)上應掌握“燥者潤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則,盡量少食蔥、姜等辛味之品。
而秋分的“燥”與初秋之溫燥不同,此時寒涼之氣與燥相合,屬“涼燥”,因此,可適當多吃有溫潤、濡養(yǎng)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熟梨、柿子、百合、銀耳、山藥、鴨肉等,另外酸甘化陰,還宜進食一些帶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蘋果、芒果等。另外,還要補充充足的水分,以溫開水為佳,堅持少量多次頻飲,莫等口渴才飲水。
秋分過后,蕭瑟秋風、綿綿秋雨、萬物凋零常常令人頓生愁緒,故有“秋風秋雨愁煞人”之言。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悲憂傷感,容易引起“季節(jié)性情感障礙”的發(fā)作。中醫(yī)認為“百病皆生于氣”,不良的情緒是導致各種疾病的主要因素。
此時應調(diào)整精神狀態(tài),保持心情愉快,胸懷豁達,寧神定志,收斂神氣。要多出戶外,經(jīng)常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培養(yǎng)廣泛的業(yè)余愛好,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事。以此減輕秋季對人心理上的不良反應,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秋分時節(jié),陽氣收斂,陽藏則生乏,中醫(yī)認為,陽氣具有養(yǎng)神、養(yǎng)筋的功效。秋季本為陽氣收斂的季節(jié),加之秋分之后,陰氣漸盛,陽氣則進一步潛藏。因此會出現(xiàn)“秋乏”的生理現(xiàn)象。如果經(jīng)常熬夜,容易傷及人體陽氣,故要調(diào)整作息時間,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休息,以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適應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心臟病患者不宜“起早”。
秋高氣爽,碧空萬里,在這個時候很適合登高望遠,進行各種運動鍛煉,從而有效地放松身心、掃除抑郁心情。但對于運動方式及運動量,要掌握以“收”為主,可選擇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戲、太極拳、八段錦、健身操等,避免運動太過劇烈,出汗過多而耗損陽氣。在進行“動功”鍛煉的同時,可配合“靜功”,如呼氣練功法、內(nèi)氣功、意守功等,做到動靜結(jié)合,動則強身,靜則養(yǎng)身。
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進入秋分節(jié)氣后,常引起許多舊病,如消化性潰瘍、老慢支、哮喘等的復發(fā),患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則有加重的危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