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平
摘要:預習是讓學生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的認識,思考與探索,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產(chǎn)生與同伴合作探究或教師引導的需要,這種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就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動機。同時,教師對預習情況的深入了解,也為教師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進行充分的課堂預設提供了依據(jù)。預習讓師生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課堂預設與動態(tài)生成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前預習;方法
一、掌握預習技巧
一是閱讀:就是閱讀教材內容,學生要逐字逐句地閱讀下一節(jié)課的授課內容,勾畫出難于理解的地方,弄清中心問題,明確目的要求,力求了解新知識的基本結構。二是自查 :數(shù)學知識連續(xù)性強,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課程無法學下去。預習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過的概念不明白,不清楚的,一定要在課前查閱有關內容搞清楚,力爭經(jīng)過自查不留問題。三是思考: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對所預習的內容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如:這一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是什么?概念,公式有什么含義?有什么條件?公式如何推導?又如何應用?預習時多思考,多質疑,上課聽講才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四是比較:就是對照閱讀,把該知識與有關知識的相同點,類似和差別找出,并納入相應的知識鏈中。如學生在學了求幾個數(shù)的最大公因數(shù)后,再預習求幾個數(shù)的最小公倍數(shù),就可以通過比較找出其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中熟悉兩個概念的特點,為有效的課堂學習打下基礎。五是記錄:做預習筆記有助于提高預習的效果。簡短的可以直接在書上圈畫,批注,難點、疑點及復雜的內容則要寫在筆記本上,待老師講課時,再聽其所以然。六是練習:在預習過程中,動手寫一寫,做一做,概念是否明白,方法是否掌握,可通過練習進行自我檢測。
二、培養(yǎng)預習習慣
對預習認真、效果好的學生大勢表揚。如“××同學做的學具真精美,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同學真能干,他試算的正確率達到了100%”等,有時我也請個別同學當“小老師”上講臺講解,過一把“教師癮”,讓他們體驗課前預習的成功與快樂,同時也為其他同學樹立榜樣,盡可能讓所有同學把老師最初給予的外在壓力變?yōu)橐环N學習內需,從而養(yǎng)成主動預習的習慣。
三、重視預習效果
現(xiàn)在多數(shù)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學習目的不明確。即使有學生愿意預習,但也不知如何預習?教師就要起好“幫、扶、帶”的引導作用。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預習形式,把預習內容與要求寫在小黑板上或題單上,讓學生預習。對于應用題或數(shù)學概念的學習,采用填空式預習,如分數(shù)應用題的預習內容是:把( ? ? )看作單位“1”的量,( ? ? )相當于( ?)的 幾分之幾,等量關系是( ? ?),列式為( ? ? ),以此讓學生把思路理清;對于計算題的預習,采用檢測式預習,如分數(shù)四則運算的預習是讓看懂例題后進行試算;對于學具制作與動手實驗的預習,采用問答式預習,如《圓的周長》這一課的預習內容是:測量圓的周長有哪些方法?測量時要注意些什么?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什么關系?怎樣計算圓的周長等;對于一些復習課采用表格或預習,如在復習《體積與表面積》時列出“意義、單位名稱、計算方法”的欄目進行比較。這樣讓學生在預習時有事可做,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索,加上老師及時的反饋檢查,把學生難于理解的地方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及時調整教學環(huán)節(jié),就能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這樣,在一天一天的堅持與積累中,學生不僅學會了預習方法,也嘗到了課前預習的甜頭,課堂上討論熱烈了,操作推導有章法了,探究有目的了,學習也就輕松了。因此,重視課前預習是老師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陳江山.優(yōu)化小學數(shù)學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J].新課程,2021(26):16.
[2]張彩霞.淺談小學數(shù)學課前預習的重要性[J].科普童話,2020(22):153.
[3]袁金萍. 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數(shù)學課前預習習慣[A]. 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9(七)[C].:國家教師科研基金管理辦公室,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