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向輝
(隴南師范高等??茖W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成縣7425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謀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征程中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風格的獨特文化形態(tài)。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黨長期執(zhí)政的文化基礎與合法性依據,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歷史邏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弘揚,提出“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1];“扎實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2];“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3];“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4]等一系列重要論斷。
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實踐問題。紅色文化只有經過廣泛的社會傳播,社會大眾才能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認同紅色文化價值,踐行紅色文化精神。因此,厘清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內在機理,剖析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現狀與困境,探討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有效路徑,對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傳播”作為一個廣泛應用的概念,不同的學者也賦予其不同的意義。傳播作為人類社會的獨特活動,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過程。美國傳播學的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認為,傳播應包含五個基本要素(5W),即誰(Who)、說什么(Say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誰(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5],涉及傳播過程中的控制、內容、媒介、受眾、效果等內容。在傳播過程中,信息交流是關鍵。傳播學之父威爾伯·施拉姆曾指出:傳播本身沒有生命,唯有人在傳播關系中注入其中的訊息[6],并把傳播看作是人類社會得以形成的工具。
由此可見,傳播是作為信息源的一方有意地將信息編碼,并通過一定的途徑傳遞給接收者一方,以喚起一定態(tài)度和行為的互動過程[7]。在具體的傳播活動中,傳播者將自己的內心狀態(tài)、態(tài)度傾向和行為指向轉換為一定的“符號”,構成特定的信息,并通過一定的媒介和載體,傳遞給信息接收者,接收者通過頭腦和心理對信息進行加工轉換,以生成自己的觀念和思想行為,并在特定的傳播環(huán)境中與傳播者進行互動的過程。
張國良按照傳播的性質,把人類傳播活動分為非社會傳播和社會傳播[8]。社會傳播是指在人類社會中,個人或群體之間通過媒介進行信息傳遞、交流、互動,并形成一定的相互關系和行為傾向的社會過程。一般認為社會傳播的主要類型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三種類型[9-10]。具體來說,人際傳播是指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人們相互之間交換意見、訴說愿望、傳遞情感等信息,從而產生相互認知、相互作用的社會傳播網絡;組織傳播是指通過科層制的組織層級如政府、政黨和系統化的教育傳播體系如學校等交織而成的傳播體系;大眾傳播主要是通過傳統大眾媒體如電視、廣播和新興媒體如手機、互聯網為主構筑的傳播網絡。將傳播活動區(qū)分為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可以探究社會對傳播、傳播對社會的雙向互動及其作用機制。
依照上述原理,紅色文化的社會傳播是指紅色文化傳播主體,通過各種渠道和載體,按照一定的意圖和目標在社會公眾中間傳遞紅色文化價值理念、態(tài)度傾向、行為符號,并使社會公眾作出期望反應與選擇傾向的過程。這一傳播過程,既包括人與人在社會交往中的信息交換與傳遞,又包括通過多種媒介而進行的大眾化、社會化傳播。
紅色文化具有先進性、革命性、人民性,其價值立場是為人民利益服務的。因此,紅色文化一經產生,就有便于其傳播的社會土壤和現實語境。紅色文化傳播主體多元,包括黨中央到各級黨組織,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軍隊、人民團體、非政府組織、各級各類教育機構乃至于個人。紅色文化社會傳播載體豐富、形式多樣,既可以通過報紙、期刊、圖書、廣播、電視、電影等傳統媒介傳播,又可以通過系統化地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進行教育傳播,通過各級黨政會議、學術報告會和研討會進行組織化傳播,通過紅色主題紀念館、烈士陵園和主題公園進行空間傳播,通過互聯網、移動終端、“兩微一端”、微視頻和虛擬現實交互立體的新媒介傳播。與此同時,紅色文化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歷史印證功能。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和指示下,全國各級黨組織都爭相借助紅色文化,開展黨性和初心使命教育,通過組織化傳播,使廣大黨員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爭相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活動。借助以上媒介和載體,極大地推動了紅色文化的社會傳播。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傳播網絡的快速發(fā)展,電視電影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終端、客戶端等新興媒介不斷融合,使紅色文化社會傳播表現出一系列新特征。尤其是互聯網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科學技術使紅色文化傳播更加分散化,傳播主體更為多樣,傳播載體和方式更為靈活。出現的眾多的市場化傳播主體、大眾化傳播平臺和微型傳播主體,使紅色文化得以廣泛、迅速、及時、有效地傳播。當今社會“互聯網+媒體融合”的傳播方式,也極大地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據統計,2020年底,移動互聯網用戶接入流量1656億GB,互聯網上網人數9.89億人,其中手機上網人數9.86億人[11],互聯網普及率為70.4%。紅色文化輻射范圍大,受眾人數多,給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發(fā)展帶來深遠影響。
紅色文化既有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有別于普通意義上的文化概念。紅色文化兼具文化屬性和政治屬性。因此,推動紅色文化進行廣泛的社會傳播,就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歷史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成長印記,對構建國家認同、民族歸屬感和同一性,凝聚和激發(fā)廣大民眾為國奮斗的勇氣和決心,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意蘊,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尋求救國救民道路,為實現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自由而奮斗的鮮活歷史,展現了千千萬萬革命先輩為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故事和革命精神。紅色文化承載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抗爭、奮斗與夢想,因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歷史記憶。
然而,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變遷,紅色歷史記憶式微,革命歷史被淡忘、曲解和解構。這是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褻瀆,是對民族情感和群體記憶的嚴重傷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12]新時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社會傳播,能有效喚醒社會公眾的歷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激發(fā)廣大社會成員對國家和民族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有利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凝聚力量,勠力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3],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要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而紅色文化就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而創(chuàng)立的,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獨特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具有鮮明的革命性、進步性、人民性。
紅色事跡和革命遺址真實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生動地展現了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過程,無可辯駁地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因此,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合法性來源,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邏輯。新時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社會傳播,能夠使社會大眾深刻理解黨的奮斗歷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自覺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堅定“四個自信”,確?!凹t色江山永不變色”。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平穩(wěn)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與此同時,在長期和平、繁榮的社會發(fā)展中,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一方面,人們的生活需求過度物質化,物質欲望不斷增長,精神世界日益匱乏。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下,國內外各種錯誤思潮盛行,滋生出一些腐朽觀念,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泛自由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一些社會成員標榜自我和個性,崇尚非主流價值觀。究其本質,則是價值標準的扭曲,只講滿足自身和享樂而忽視集體利益與創(chuàng)造,只講索取個人利益而忽視貢獻社會。這些錯誤的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侵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根基。
無數革命遺址和革命故事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理想與堅定的革命信念,反映了革命先輩們不計個人得失、一心為國家和人民利益奮斗的人生追求,展現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優(yōu)良作風,體現了百折不撓、不畏艱險、視死如歸、永不言敗的高貴品質。新時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社會傳播,有利于社會大眾傳承和踐行革命先輩們?yōu)槊?、務實、團結、執(zhí)著、進取、奉獻的價值理念,并以此革新社會風氣,凝聚社會共識,引領社會價值取向,重塑社會行為規(guī)范,形成積極進取、團結奉獻的社會新風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盵14]紅色文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人民在波瀾壯闊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創(chuàng)立的先進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和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紅色文化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深刻改變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命運和發(fā)展方向,同時又涵養(yǎng)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發(fā)展中華民族新文化注入了新的精神內涵,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源頭活水。紅色文化貫通了中華文化血脈,是連接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文化形態(tài)。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15]但是文化自信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的文化自信源于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源于近10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革命斗爭中孕育的紅色革命文化,源于近7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孕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時代大力推進紅色文化社會傳播,一方面有利于貫通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持中華文化的完整性和持續(xù)性,厚植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夯實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抵御多元文化的沖擊,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紅色文化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社會價值,具有歷史印證、價值引領、行為塑造、社會整合等重要功能。然而紅色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只有經由廣泛的社會傳播,才能被社會公眾所理解、認可和踐行。目前紅色文化社會傳播存在著諸多實踐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思想認同和文化認同。
紅色文化的社會傳播,關鍵是紅色文化內容的傳播和革命精神的傳承。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為在事物的構成要素與表現方式上,內容決定形式,要特別注重事物的內容,反對形式主義。紅色文化傳播網絡發(fā)達、渠道豐富,但是在其社會傳播過程中,存在傳播內容虛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空殼化。在紅色文化傳播熱潮中,社會大眾對“紅色文化”或“紅色基因”的知曉度非常高,但是具體到紅色文化究竟是什么,包含著什么樣的內涵和精神,紅色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內容結構如何理解這些問題,由于缺乏系統、深入的社會傳播,社會大眾難以真正明了紅色文化的內涵;“傳統紅色文化的核心價值與新時代的價值觀念脫節(jié),表達內容難以承載人們的現實需要,被暗中抽空了具體內涵?!盵16]其次,紅色文化社會傳播同質化。在傳播素材上,大多都選取革命歷史中的紅色故事,并且以“高、大、上”的形象進行傳播,致使紅色文化話語的時代轉換不足,缺乏現實生動性;在傳播方式上,大多以說教式的宣傳方式、運動式的教育形式,平面地展示、靜態(tài)地呈現??諝せ膫鞑热?,同質化的傳播方式,致使社會大眾對紅色文化形象產生情感和審美疲勞。再次,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碎片化。隨著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為迎合社會大眾“快餐式”文化消費需求,各種紅色微視頻、微故事層出不窮,這種傳播方式割裂了紅色文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同時,由于各種傳播主體的傳播視角和目的不同,極易使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斷章取義”而錯誤解讀。
毛澤東在談到作品的內容與形式時指出:“我們的要求則是政治和藝術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一?!盵17]由于紅色文化社會傳播信源失真,內容虛化,形式刻板僵化,致使紅色文化社會傳播難以入腦入心,影響紅色文化的傳播效力。
在推動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過程中,有眾多的傳播主體參與其中,除了包括公共服務性主體如各級黨政機關、共青團、人民解放軍、事業(yè)單位、群團組織、各類教育機構、非政府社會組織外,還包括市場化傳播主體如文化傳媒公司,還有為數眾多的個人借助網絡傳播平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這些多元傳播主體都在推動紅色文化廣泛地進行社會傳播。但是紅色文化多元傳播主體性質有別,傳播的出發(fā)點和目的各不相同,傳播效力的評價機制迥異,傳播內容的側重點和著力點有較大差異。比如:黨政群團組織和軍隊系統的傳播態(tài)度嚴謹,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抽象性,傳播語言和風格莊重、嚴肅,帶有明顯的組織化層級和政治宣傳色彩。這類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雖然能夠保證紅色文化內容和精神的權威性和完整性,但是傳播方式缺乏鮮活性和生動性。市場化傳播主體通過電視劇、電影、微視頻、文化創(chuàng)意活動等方式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富有生動性、活潑性和吸引力。但是這類傳播主體主要以營利和經濟效益為目的,而傳播紅色文化則居于從屬地位,有時甚至為了贏得經濟利益而損害紅色文化的傳播形象。
以上各類主體在傳播紅色文化的過程中,各有其優(yōu)勢。學校的傳播方式富于思想性和理論性,黨政會議傳播方式富于實效性和嚴謹性,紅色紀念館和主題公園傳播方式富于體驗性和實踐性,文化傳媒公司基于市場化的傳播富于生動性、靈活性和趣味性。但是多元傳播主體彼此分割、阻隔,缺乏優(yōu)勢互補和融合傳播體制機制,紅色文化協同創(chuàng)新傳播格局尚未形成,制約了紅色文化傳播合力的形成。
紅色文化萌芽于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和大革命時期,成熟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有其獨特的社會歷史背景、時代主題與革命話語表達體系。而當今社會中青年一代,出生和成長于改革開放新時期,他們生活在和平與富足的年代,享有充裕的物質生活。隨著壓迫與饑餓、抗爭與犧牲的革命年代的日漸遠去,在現實的豐富和幸福的生活中,他們難以切身體驗紅色文化中承載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人民生活的苦難與奴役、革命同志的流血與奉獻。脫離時代背景和歷史土壤的、高度抽象化的紅色文化社會傳播不易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難以入腦入心。此外,紅色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基于集體主義和人民利益的艱苦、進取、奉獻的文化,在市場經濟和利益導向的現實生活中,遭遇部分群體的抗拒和逆反。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也加速從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轉型,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價值觀念的變化甚至超前于社會現實發(fā)展的步伐。一方面,廣大青少年尋求個體價值,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傳統和權威。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和價值觀也傳入國內,夾雜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等一些腐朽思想和錯誤思潮,致使多元文化碰撞,價值觀念混亂,后現代主義、自由主義和解構風潮盛行。與此同時,信息化發(fā)展進程中,信息傳播一改傳統的單向傳播,呈現出發(fā)散式的點狀傳播和網狀傳播,信息傳播的成本不斷下降,傳播速率不斷提升,傳播源頭難以監(jiān)管。以上這些因素,不斷侵蝕紅色文化傳播的社會基礎,使傳播環(huán)境面臨挑戰(zhàn)。
紅色文化具有喚醒歷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維護意識形態(tài)、夯實統治基礎,引領社會風尚、匡正價值取向,貫通文化血脈、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的政治社會價值和功能。但是當今社會對紅色文化傳播的政治社會價值缺乏應有的重視,缺乏完善的紅色文化傳播規(guī)劃,影響了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實際效果。如市場化傳播主體通過拍攝紅色主題電視劇和電影來獲得市場和經濟利益,他們看重的是收視率和票房,而且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良莠不齊,甚至不惜通過戲謔革命故事、惡搞革命英雄等消費歷史的方式,捕獲眼球、賺取看點。這種非理性化、娛樂化的傳播方式,誤導了廣大青少年的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給紅色文化社會傳播造成不利影響。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看重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而忽視其政治社會價值。有些地方革命紀念碑年久失修,烈士陵園缺乏管護,紅色遺址遺跡保護不力,紅色紀念館和主題公園缺乏投資和管護,紅色文化社會傳播乏力。有的地方政府卻熱衷于開發(fā)、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表面上看是重視紅色文化傳播傳承,實際上無非是“紅色文化搭臺,經濟利益唱戲”,歸根結底,還是在消費紅色文化形象,牟取經濟利益而已。以上這些做法,有違紅色文化的本真要義,損害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形象,給紅色文化社會傳播帶來巨大危害。
深化紅色文化的理論研究,完善紅色文化理論體系,厘清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廓清紅色文化的理論架構,使紅色文化內涵及其內容結構理論化、系統化、具體化;進一步加強中國紅色文化精神譜系研究,在凝練紅色文化精神實質的基礎上,重點闡釋不同時期、不同區(qū)域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梳理其生成機理及相互關系,形成高度凝練、脈絡清晰、統一完整的紅色精神譜系,使紅色文化社會傳播內容“有筋有骨、有血有肉”。同時,結合時代背景和現實生活,做好紅色文化內容、精神、話語表達的時代轉換工作,使紅色文化傳播便于在現實土壤中落地生根。
精選紅色文化傳播素材,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合理把握“訴諸理性”和“訴諸情感”的傳播取向[18],改變擺事實、講道理式的理性說教,探索通過紅色故事渲染、紅色情感體驗、紅色實踐感悟等方式傳播紅色文化,使人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引起情感共鳴;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載體,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開展紅色文化的信息化、數字化傳播,使紅色文化在社會傳播過程中“活起來”“動起來”,增強紅色文化傳播的生動性和吸引力,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紅色文化情感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
建立紅色文化協同傳播機制,充分發(fā)揮多元傳播主體的傳播優(yōu)勢,形成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協同效應。在紅色文化社會傳播方面,黨和政府要承擔主體責任,建立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門牽頭,政府文化、文物管理部門、教育行政部門、黨史文獻研究部門、共青團等共同參與的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播領導機構,統一指導全國紅色文化研究與傳播工作;組織相關領域的優(yōu)秀專家學者,制定全國統一的紅色文化教育傳播規(guī)劃,形成區(qū)域優(yōu)勢明顯、特色突出的紅色文化傳播整體布局,引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非政府機構和群眾團體、市場化傳播主體健康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傳播活動;明確各類主體傳播紅色文化的責任和傳播機制,整合各類傳播主體力量,實現多元傳播主體優(yōu)勢互補,開展紅色文化的跨區(qū)域、跨部門、跨行業(yè)傳播,建立“館際合作”“館校合作”“校地合作”的協同創(chuàng)新傳播平臺與機制,形成紅色文化社會傳播合力;大力倡導紅色家風傳承活動、學校紅色文化教育和踐行活動,形成家庭、學校、社會、網絡“四維一體”的紅色文化傳播格局,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能;加快推進紅色文化傳播的媒體融合,形成“全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新態(tài)勢。
一方面,加強價值引領和思想引導,優(yōu)化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軟環(huán)境。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旗幟鮮明地傳播紅色文化,筑牢紅色文化在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文化中的主導地位,鞏固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思想基礎;以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為契機,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引下深刻揭示紅色文化產生和發(fā)展的真實性與復雜性,引導社會輿論,強化社會認同,使社會公眾理解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精神實質和時代意義;以紅色文化精神引領社會價值取向,營造人人學習革命歷史、尊重革命英雄、發(fā)揚革命傳統的社會氛圍,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奉獻、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社會新風尚。
另一方面,黨和政府要加大紅色文化保護和建設力度,繼續(xù)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精心管護革命舊址遺跡、革命文物文獻、革命英雄故居和遺物、烈士陵園和革命紀念地等紅色物質遺存,保護好紅色文化傳播的物質載體和社會環(huán)境;進一步推進紅色紀念館和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建設,豐富革命文物展示內容和形式,拓展革命文物傳播途徑,打造紅色精品旅游路線,創(chuàng)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紅色主題公園,加大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力度,提升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輻射范圍和影響力,優(yōu)化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空間布局;加強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的監(jiān)督和監(jiān)管工作,營造風清氣正的紅色文化網絡傳播環(huán)境;建立和完善紅色文化保護與傳播的政策體系和法律法規(guī)體系,規(guī)范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環(huán)境和傳播行為,實現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法制化。
在傳播活動中,形象一定程度上由表征決定著它的傳播意義和過程。而形象的產生伴隨的必然是表征實踐。因此,在紅色文化社會傳播過程中,既要尊重紅色文化的歷史與精神內涵,又要通過傳播實踐進行意義建構和話語爭奪,不斷提升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形象建構;要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政治責任心對待紅色文化,理直氣壯地凸顯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的政治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合理開發(fā)紅色文化的經濟價值,不能因過度商業(yè)化而損害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合理打造紅色文化社會傳播素材,積極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符號傳播的形式與路徑,繼續(xù)拓展紅色文化空間傳播布局,不斷提升紅色文化形象傳播的吸引力和實效性。與此同時,要同一切損害紅色文化傳播形象的不良行為作斗爭,堅決反對惡搞革命英雄、戲謔革命事件的做法,堅決回擊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和言論,充分發(fā)揮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物質遺存的歷史印證功能,切實維護好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傳播形象,確保紅色基因代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