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濤
當下及未來,圖書館、博物館等正在以不同的形式改變其存在樣態(tài)與表現(xiàn)價值,以人為本的場館式學習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又一種方式。自2018年以來,南京市銀城小學已在不同程度上開始探索場館學習的新樣態(tài),這不僅帶動了學生學習場景革命在校園發(fā)生,還推動了“兒童對話”向深處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學??梢允裁炊紱]有,但是只要有一個圖書館,就可以稱之為學校。”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一所學校,就是一座圖書館,一座精神殿堂。學校未來的發(fā)展定位,就是要設計出一座大的圖書館?!?1世紀的圖書館不再是沉悶的圖書倉庫,而是一個集空間、家具和工具于一體,支持主動學習的靈感空間,它支持獨立學習,也支持協(xié)作學習,為學生提供獲得新技能的幫助和指導,并且讓學生能自由獲取任何形式的內容?!保?]
如今,雖然學校第一代圖書館仍然存在,仍是學生在校閱讀的主要場所,但并不是唯一場所。與此同時,第二代、第三代和第四代圖書館逐漸興起、迭代,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館藏整體”,見表1。[2]
可以預見,第五代、第六代……學校圖書館的館藏樣態(tài)將不再局限于圖書室、班級圖書角、閱讀長廊、小書吧等,隨著第二代、第三代圖書館的興起與迭代,整所學校都將變成一個偌大的圖書館。這樣的“圖書館”不僅時刻敞開著,而且將時刻在線,線上線下,館里館外,聯(lián)通一切,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讓學習隨時隨處可以發(fā)生。發(fā)生在學校各類場館中的學習沒有固定的學習流程,學習方式通常又是非結構化的,是一種非正式的學習活動,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建構主義主張“學習發(fā)生在真實的情景之中”,兒童不是消極、被動的知識接收器,而是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內化。作為非正式學習的新模式,學校場館課程是經過系統(tǒng)規(guī)劃和精心設計的,學生的內在需求是設計場館課程的出發(fā)點。與課堂學習相比,開放的學校場館課程很自然地將學生置于中心地位,使他們在真實的場景里開展跨學科學習,讓學習不再被動。置于這樣開放、真實的情境之中,學生之間很容易產生話題,并持續(xù)互動。學生參觀和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種個人行為,更像是一種社交活動。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取知識,還可以培養(yǎng)其社交能力。[3]
場館學習,不僅有線下參觀學習,還有線上云體驗。尤其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時代,場館學習可以借助新技術優(yōu)勢,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感官,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的碰撞,引導他們進行浸潤式的探究學習。首先,每一次的場館學習都是在一個具體的、經過設計的環(huán)境中進行,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場景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習中心”,學生在觀看、體驗、觸摸等交互性學習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其次,每一次的場館學習都有一個相對聚焦的研究專題,學生自主參與規(guī)劃研究路線,并且有針對性地設計一系列探究問題和學習活動?;谥黝}探究,有助于創(chuàng)造深度探究場景,促進學生開展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再次,每一次的場館學習,都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去表達。這些能給學生帶來真實多元的體驗,這樣的學習才是真切有效的。
場館學習的有效性因人而異,取決于學習者自身的學習能力。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有效的課程設計,激發(fā)學生認知投入,從而有效提高場館學習的質量。例如,銀城小學開展的“語文學習館”課程,就是將場館學習與學科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統(tǒng)整起來,構建與教材內容相關聯(lián)的學習場景,打造浸潤式“學習場”。“語文學習館”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更豐富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處于動態(tài)的學習場景中,支持學生通過個人專場、小組展覽、班級會展等方式展示交流學習成果,甚至可以重構場館學習資源、組織場館主題學習活動。如借助信息技術,實現(xiàn)場館“場景再造”,創(chuàng)造“我和女媧一起補天”的特定閱讀場景;利用可視化VR技術,實現(xiàn)與后羿的互動體驗;借助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還原“大禹治水”的過程……[4]
場館學習相對于學校的課堂學習,一個重要的轉變就是促進了學生之間對話的深度展開。因此,我們關于“兒童對話的學科建構”的研究與實踐,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課堂中的對話”,還關注包括發(fā)生在場館等具體場景中的對話,“兒童對話”視角下的場館學習也因此變得更豐富、多元。
如同今天的大型商業(yè)綜合體一樣,學校場館就是一個教與學的綜合體。對學生而言,意味著一個多元的學習空間,處處都有學習的地方。以銀城小學的“語文學習館”為例,我們的初衷就是想借助場館學習推動“課本學習”走向“無邊界學習”。為此,學校首先是對原有圖書館進行了空間改造和優(yōu)化設計,并結合學生學習行為特征明確學習空間布局側重點;其次是將語文名師工作室與“語文學習館”建設融為一體,旨在形成合力,發(fā)揮整體優(yōu)勢,最大限度發(fā)揮場館學習作用,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具活力和個性化的語文學習體驗中心,同時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允許每個學習者自主做出自己的學習選擇。我們相信在這個靈活、有變化的空間中,任何可能都將發(fā)生。
不同類型、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場景再造,能讓學生對場館學習始終充滿一種神秘感。仍以銀城小學的“語文學習館”為例,我們的場館學習活動不止于學科知識的拓展補充,更在于引導學生在探究和體驗中學習。如在“語文學習館”閱讀中國神話故事《盤古開天辟地》時,學生可以同步借助AR/VR等穿戴技術進行深入閱讀,眼前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生動真實的聲音和畫面。我們嘗試以這樣的思路呈現(xiàn),通過多樣化的展現(xiàn)方式充分發(fā)揮現(xiàn)有資源的教育價值。于是,在“語文學習館”中不僅有兒童繪本閱讀區(qū)、中文閱讀區(qū)、英文閱讀區(qū),還有民間故事、神話故事等閱讀專區(qū);不僅有線下的教育部推薦的百部好書匯展、語文統(tǒng)編教材“快樂讀書吧”的配套書目推薦,還有云端的“童書房”。徜徉“語文學習館”不僅會有“移步換景”的視覺效果,還有“置身場景”的具身體驗。增強現(xiàn)實、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的介入,突破空間界限,讓學習更具黏性,讓兒童對話更加活躍深入。
進入場館,學習就已經發(fā)生了。場景連接一切,并融驅動式、沉浸式、體驗式等學習于一體,在場館學習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什么、怎么學、學多久、和誰一起學。今天的兒童成長在一個有豐富的選擇和由技術支持的個性化體驗的世界中,相比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下的學習方式,他們喜歡更廣闊的學習空間。為了能夠全面有效地賦能于學生,滿足學生選擇性學習的需求,“語文學習館”中設置了“學科閱讀書架”。學習館的書不局限于一類書籍,而是為各年級學生提供全學科閱讀書單,旨在提升學生學科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全學科閱讀的好奇心,實現(xiàn)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科與世界的融通。此外,“語文學習館”還設置了“漢字長廊”“語文會客廳”“銀鈴話吧”等融合性主題課程。我們希望“語文學習館”成為學生求知、探索、展示的空間;這樣的課程里、場景中,兒童彼此在熱情地對話著……
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時代,場景連接一切,發(fā)生在場館學習中的對話場景革命,讓兒童和整個世界站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