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峰
(中國葛洲壩集團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7)
入倉是指在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是分層、每層又分為若干單元進行澆筑的,支模后形成的空的、未澆筑混凝土的單元塊就稱作‘倉’,入倉方式就是混凝土運輸?shù)絺}位附近后用以解決混凝土運輸最后一段水平或者垂直距離的手段,入倉是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重要的技術手段也是關鍵環(huán)節(jié)[1-2]。
在大壩建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xiàn)一些特殊情況,而導致工期延誤,這會造成下一階段工程建設的工期緊張、施工強度不足等問題,給工程建設者帶來困擾,而對于這樣的問題,本文以藏木水電站為依托,從混凝土入倉方式入手,對入倉以及輔助入倉的新舉措進行分析,探究其優(yōu)勢,并為相關工程提供參考,以加強混凝土澆筑強度,解決工期問題。
矗立于雅魯藏布江干流的藏木水電站,為二等大型(2)工程,是桑日-加查峽谷段5級電站的第4級,開發(fā)任務為發(fā)電,水庫正常蓄水位3310.00m,壩后式廠房內安裝6臺85MW發(fā)電機組,總裝機容量510MW,樞紐布置格局為重力壩+壩后式廠房,大壩混凝土工程量約192萬m3,壩段共分為19個,第1、2段和17—19段為左右岸擋水壩段,第9段和第16段是左右沖砂底孔壩段,第3—8段為溢流壩段,其余為廠房擋水壩段。壩體最大高度為116m,壩頂總長度387.50m。
高寒地區(qū)混凝土高強度入倉施工難度大:本工程屬于高寒地區(qū),同時高溫季節(jié)氣溫又比較高,大壩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既要考慮高溫的控制,又要考慮低溫的保暖,要在兩種極端的氣候條件下施工,確保入倉澆筑強度是工程建設的重中之重[3-5]。
混凝土實際澆筑工期縮短,澆筑強度大,持續(xù)時間長:根據(jù)合同文件,大壩工程混凝土澆筑工期為2011年11月—2014年7月,共33個月。大壩混凝土月強度僅為6萬m3,最大月強度出現(xiàn)在2012年10月,僅為7.4萬m3,澆筑手段為4臺20t纜機,可以滿足強度要求[6]。
但是由于大壩建基面移交滯后,大壩混凝土實際澆筑工期為2012年5月—2014年6月,比合同工期縮短了7個月。由于實際澆筑工期僅有26個月,混凝土澆筑強度大大增加,而且持續(xù)時間長,大壩混凝土月強度均在8萬m3以上,最大月強度出現(xiàn)在2012年11月,達12萬m3,持續(xù)月強度在10萬m3的有5個月(2012年10月—次年3月),持續(xù)月強度在8萬m3的有8個月(2013年4—12月),月強度大于6萬m3的共有4個月,原有的技術手段難以完成施工任務,會造成工期延遲。
壩體結構復雜,入倉施工難度大:本標有6個溢流壩段、2個沖砂底孔壩段、6個廠房壩段(36個閘門槽孔洞)、6個導流底孔,大壩由下至上共設計有2—3層廊道、2座電梯井以及溢流面曲線等異形結構,壩體結構復雜、質量要求高、施工難度大。
本工程原采用纜機掛吊罐入倉方式,安裝4臺20t平移式纜機,4臺纜機于2012年大壩澆筑之前全部投產,主要負責大壩施工,兼顧廠房施工[7]。主車布置在右岸,與混凝土系統(tǒng)、混凝土供料線在同一岸。左岸纜機平臺高程3375.00m,平臺長156m,寬10.0m。右岸纜機平臺高程3375.00m,平臺長156m,寬15.0m。
纜機供料平臺布置在右岸大壩(壩)0-012.00m~(壩)0+120.00m范圍、3314高程上壩公路一線,供料平臺的上平臺布置于高程3314m處,利用右岸上壩公路的路基作為上平臺,同時為了增加上平臺寬度,在3314m高程以下邊坡超挖處,設置擋墻以便能很好地將混凝土料倒入下平臺上的立罐內。
為確保上平臺寬度,并且為了避免對下方已形成的永久邊坡進行二次爆破開挖,下平臺創(chuàng)新性采用邊坡坡面設置三角架鋼結構平臺的形式[8],三角鋼架布置于高程3309.5m處邊坡坡面,在三角鋼架頂面上進行一系列措施打造下平臺。由于下平臺長期承受立罐的沖擊力,為方便對鋼結構平臺結構進行安全監(jiān)測及檢修,在下平臺下方布置一個簡易鋼管平臺作為鋼結構平臺的監(jiān)測檢修棧橋。上平臺作為纜機配臥罐及吊運其他材料的工作平臺,下平臺作為纜機標配的6m3立罐的承重工作平臺。
大壩混凝土最大面積倉面出現(xiàn)在3#壩段3265~3268m高程,為3#壩段第13層,于2014年3月中旬澆筑,倉面面積為1420 m2。按胚層厚度0.5m計,每層方量710m3,層間允許間隔時間按5h控制,則小時入倉強度要求142m3,計劃采用3臺纜機掛6m3吊罐入倉澆筑,單臺纜機每小時澆筑8~10罐,則3臺纜機小時入倉強度可達144~180m3,在原有工期的基礎上可以滿足施工生產需求。
根據(jù)統(tǒng)計,在不計算輔助吊運的情況下,20t纜機持續(xù)平均強度多在1.2~2.0萬m3/(月·臺),高峰強度可以達到2.3萬m3/(月·臺)。
從以上統(tǒng)計可知單臺纜機,單臺月澆筑混凝土能力可達到2.3萬m3,但考慮4臺纜機運行在同一個高程,以及考慮打雜、施工組織等因素的影響,結合現(xiàn)國產纜機實際應用效果,單臺纜機持續(xù)平均強度1.5萬m3/(月·臺),高峰強度2.3萬m3/(月·臺),是無法滿足大壩最高月施工強度10~12萬m3,并且3臺纜機在澆筑1個大倉時,大壩其他倉位無法開倉澆筑,為了按時完成施工任務,要考慮增加一些入倉澆筑措施以及輔助入倉措施,以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加快施工速度。
3.1.1皮帶機供料線入倉方式優(yōu)點
由于大壩實際澆筑工期縮短,大壩混凝土實際最高峰強度為12萬m3/月,右岸大壩標壓力鋼管及鋼襯安裝總量為2671t,高峰期安裝強度為414t/月。根藏木電站工程纜機混凝土澆筑月生產能力為1.5萬m3/臺,4臺纜機的月生產能力也僅為6萬m3/月,高峰期強度可達8~10萬m3/月。4臺纜機月高峰期澆筑能力尚欠缺2~4萬m3。
從澆筑倉位頻率分析,大壩總倉位數(shù)1170個,澆筑工期為26個月,平均每月澆筑45個倉位,平均每天需要澆筑1.5個倉位,而且75%以上倉位均需要2臺進行澆筑,原規(guī)劃的4臺纜機根本無法滿足施工需求。
所以本工程在右岸廠房壩段上游布置2條供料線+3臺布料機,澆筑強度達到4.5萬m3/月,可有效解決纜機澆筑強度不足的問題。
3.1.2皮帶機供料線布置
每條供料線由皮帶機加布料機組成,布料機為旋轉式布料機,旋轉半徑為2.5~22m。第1條線的第1臺布料機設置在第10個壩段的右邊,以負責第10、11壩段的澆筑工作;第2臺布料機設置在第13個壩段的左側,在負責本身澆筑工作的同時給第1臺機器供料,其受料斗設置在上游圍堰右岸邊坡的EL.3267m平臺。第2條供料線只有1臺布料機,覆蓋了第14、15壩段,受料斗與1#供料線受料斗緊鄰[9]。
供料平臺采用M10漿砌石擋墻砌筑后回填石渣而成,并對供料平臺的回車場進行場平硬化施工,以滿足25t自卸汽車(運9m3混凝土)運輸需求。皮帶機供料線平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皮帶機供料線平面布置
3.1.3旋轉式布料機布料方式
旋轉式布料機懸臂布料范圍為2.84~25m,兩側都可以布料,分為短側與長側,工作范圍不同,其中短側為2.84~14.84m,長側為13~25m[10]。布料機輸送皮帶寬度為0.8m,混凝土輸送額定量為120m3/h。布料機示意圖如圖2所示。
圖2 布料結構示意圖
分一區(qū)布料:利用布料機長臂進行材料鋪設,其余盲區(qū)借助平倉機進行鋪設。
布料機按照順時針開始鋪設,從下游開始至上游,完成一坯層下料后再借助平倉機對鋪設的盲區(qū)平倉,振搗隨后進行,每層厚0.5m第1層工作結束后,再回到開始位置,進行第2層工作,由此循環(huán)。具體如圖3所示。
圖3 分一區(qū)布料(單位:m)
分兩區(qū)布料:其指的是用平鋪法對兩個部分澆筑,工作方法為分別用布料機短側與長側對圖中的Ⅰ區(qū)和Ⅱ區(qū)進行澆筑,盲區(qū)同樣借助平倉機澆筑,布料機短臂從左下角順時針工作,短側工作完成后,長側再進行工作,每層厚0.5m,工作順序為從下游至上游,第1層工作結束后,調換布料機皮帶轉動方向,改由短臂回到下游開始第2坯層的澆筑,循環(huán)工作,具體如圖4所示。
圖4 兩區(qū)布料(單位:m)
3.2.1大直徑溜管入倉方式優(yōu)勢
2013年8月后,皮帶機供料線均達到了最大澆筑高度,及時進行了拆除。但是隨著大壩的升高,結構越來越復雜,出現(xiàn)了閘門井、牛腿、進水口、閘墩等,倉內鋼筋量大、金結埋件多,倉內吊雜需要占用大量的纜機使用時間,而且需要集中使用1#、2#纜機,僅依靠1#、2#纜機進行澆筑,月澆筑能力尚欠缺1~2萬m3。所以為了解決該階段澆筑能力不足的問題,就需要在岸坡壩段增加入倉手段,而大直徑溜管可以避免纜機被重復占用,并且從施工強度上緩解纜機的壓力。
3.2.2布置方式
結合岸坡實際地形,充分利用已有設施條件以及高線供料平臺,共布置2條溜管,均為Φ529mm×9mm錳鋼管,每條溜管月生產能力達0.8萬m3以上,總澆筑強度達到1.6萬m3/月,很好地滿足了岸坡壩段每月上升2~3層的需求。第1條溜管布置在大壩上游(壩)0+4.00樁號處,在(壩)0-10.00樁號處設置供料斗,供料斗固定在鋼結構平臺上。溜管坡度控制在1∶0.9。第2條溜管布置在大壩上游(壩)0+15.00樁號處,在(壩)0+15.00樁號處設置供料斗,供料斗充分利用已有的6m3立罐做集料斗,在混凝土不澆筑期間,立罐可移開,以免影響其他壩段的澆筑,溜管坡度控制在1∶0.73。溜管典型布置如圖5所示。
圖5 溜管典型布置(單位:m)
為確保溜管能正常澆筑四級配混凝土又不產生骨料分離,在防骨料分離的控制上,顯得尤為關鍵。溜管下料高差約44m(EL.3266~3310m),采用四管柱及三角支撐固定,四管柱豎立在18#、19#壩段水平面上,三角支撐豎立在19#壩段斜坡面上。為防止混凝土骨料分離,緩沖器每隔10m設置一道,利用上下兩根溜管錯開1倍直徑的空間,采用短鋼管斜向焊接連接上下2根溜管,從而形成緩沖料袋,混凝土下料時,混凝土掉到料帶中后,進入其中的土料會減弱后續(xù)涂料的沖擊力。同時在溜管出口處可以焊接鋼筋掛鉤,視情況掛設橡皮溜管做為加強緩沖,防止骨料飛濺傷人。
為了確保整體設備運轉順利,保證材料供應,利用塔機覆蓋各種復雜結構,2014年初,為了覆蓋第9—17段,設置2臺塔機,第1臺在第15壩段,第2臺在第11壩段,在布置時以免發(fā)生撞擊事故,2臺塔機高度不同。布置塔機很好地解決了倉面吊運的需要,為解放纜機專門用于大壩混凝土澆筑創(chuàng)造了條件。
(1)2#供料線于2012年9月投產,在2013年6月底拆除前,其澆筑的14#—15#壩段上游塊的混凝土方量是10萬m3,平均月強度1萬m3/月;1#供料線于2012年10月投產,在2013年7月底拆除前,其澆筑的10#—13#壩段上游塊混凝土方量是30萬m3,平均月強度3萬m3/月;2條皮帶機供料線平均月強度4萬m3/月,高峰月達到了4.5強度萬m3/月,實現(xiàn)了預期效果,為按時完成工程交付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岸坡壩段設置2條溜管用于18#壩段上游塊EL.3266~3290m、19#壩段EL.3278~3306m高程壩體澆筑,共計澆筑約4萬m3混凝土,生產能力滿足了施工需求,很好地達到了預期效果。
(3)布置的2臺塔機很好地完成了倉面吊運的任務,解決了復雜結構的澆筑問題,讓纜機成功地發(fā)揮了最大作用,達到了最初計劃的目標。
藏木水電站大壩于2012年5月份開始澆筑,2014年6月大壩全部澆筑到頂,在大壩混凝土施工過程中,葛洲壩建設公司在原設計規(guī)劃的4臺20t纜機掛吊罐入倉的基礎上,在西藏地區(qū)創(chuàng)新采用皮帶機供料線入倉澆筑,進入大壩上部澆筑階段,在岸坡壩段布置大直徑溜管等輔助入倉措施,在進水口平臺布置建筑塔機專門用于吊運材料,通過采取這一系列的措施,確保了藏木水電站2014年10月底提前實現(xiàn)發(fā)電目標,為相關工程提供了參考依據(jù),比如因為澆筑強度不足導致工期緊張等情況,可以采取類似措施,以免導致工期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