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慶蓮
為了讓學生親近自然,掌握種植菜園、打理菜園的步驟和技巧,在學校領導的支持下,我在校園一隅專門開墾了一塊農田,開發(fā)了一門課程——開心農場。
學校在網(wǎng)上發(fā)布消息,學生可以進行責任田認領。消息一經(jīng)發(fā)出,家長和學生積極響應,學校成功招募了25名“農場小助手”。
有了土地,學生變身“農場主”,通過前期采訪調研了解各類果蔬的種植時令和方法,撰寫果蔬種植年計劃,保持菜園品種豐富、四季常綠。得到教師和家長認可后,學生在實驗田里忙碌開了,耳聽、眼看、手動,還會實行“家庭合作”。在教師和家長的引領下,學生每周至少兩次進入農場勞作,澆水、施肥、捉蟲、觀察,做好記錄、留下照片、撰寫日記。學生在勞作中體驗創(chuàng)造性、研究性勞動的歡樂,鍛煉了動手能力,也磨礪著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增進了熱愛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農場勞作還助力學生打開博物視角,增加學生間合作探究的機會,提升學生的組織、溝通、調研、合作能力。
到了果實收獲的季節(jié),學生分為賣菜組、制作組、愛心組,他們把成熟的果實采摘下來,討論體現(xiàn)果實最大價值的方法,邀請家長參加“果實收獲季”。賣菜組到市場調查行情,進行叫賣,所得資金用于下一次活動;制作組會為顧客送上“健康食譜”以示感謝;愛心組把自己親手種植的蔬菜送到附近敬老院。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豐收的喜悅,也學會了感恩,更加感悟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學生走進田野,靠近泥土,躬身體驗耕地、刨土、播種、澆水、施肥的勞苦,同時見證陽光的力量,感受四季的更替,不僅懂得了“勞動最光榮”的道理,還領悟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將“光盤行動”踐行得更加徹底。此外,課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會感恩。
“生活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好的課程可以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參與、對話、批判、質疑、合作中體驗成長,獲得成功的喜悅,加速自身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