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
野人對膻腥,蔬食常不飽。
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
苦乏大藥資,山林跡如掃。
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瑤草。
——唐·杜甫《贈李白·二年客東都》
旅居東都洛陽的兩年中,我所經(jīng)歷的那些玩弄心機的事情,最使人討厭。我雖然是個居住在郊野間的人,但對于發(fā)了臭的牛羊肉,也是不吃的,即使常常連粗食都吃不飽。難道我就不能吃青精飯,使臉色變得更好一些嗎?我感到最困難的是缺乏煉金丹的藥物原料,在這深山老林之中,好像用掃帚掃過了一樣,連這些藥物的痕跡都沒有了。您這位朝廷里才德杰出的人,脫身金馬門,獨去尋討幽隱。我也要離開東都,到梁宋去游覽,彼時希望與你相約一起去采拾仙草。
《贈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有“詩圣”之稱的杜甫寫給有“詩仙”美譽的李白的詩,一共有兩首。其一為五言古詩,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了對都市生活的厭惡和對隱居山林的羨慕之情;其二為七言絕句,在這首詩中作者自嘆失意漫游,憐惜李白興致豪邁卻懷才不遇。
這首五言古詩《贈李白》為杜甫公元744 年(唐天寶三載)所作,是杜甫贈李白最早的一首詩。杜甫那時在洛陽,李白這一年因為受詔供奉翰林,隨后被宦官高力士誣陷,皇帝賜金放還。李白離開皇宮后去了洛陽,遇到了杜甫,二人相談甚歡,臨別之時有了這首詩。
此贈詩共分兩段,前八句為一段,后四句為一段。前面的八句自敘,表達詩人厭都市而羨山林之情。后面四句表達自己欲效仿李白歸隱山林之志。李白曾讬鸚鵡以賦曰:“落羽辭金殿,是脫身也。”是年,李白從高天師授箓,同時事華蓋君,隱王屋山艮岑,這就是詩中“脫身事幽討”的由來。
到了農(nóng)歷四月初八,江浙一帶的“烏飯季”也要來了,烏飯就是上面這首詩里提到的“青精飯”。去過江蘇和浙江旅游的朋友可能在一些著名景區(qū)尤其是江南水鄉(xiāng)品嘗過這種美食,但是你知道這種美食是怎么做出來的嗎?為何要在四月初八吃這種飯呢?這種烏黑的飯又有什么養(yǎng)生功效呢?
教師通過“當好家長、相互交流、志愿服務、在家學習、參與決策和與社區(qū)合作”等實踐方法,引導家長參與學生的數(shù)學預習、學習和實踐,將課堂上“一對多”的效用細化為“一對一”的鞏固練習,促使學生的數(shù)學知識內化,使家校合作真正起到提升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作用。
為何從四月初八開始到了烏飯季?
農(nóng)歷四月初八是浴佛節(jié),在這一天江浙等地流傳著一個傳統(tǒng)——吃烏米飯。據(jù)說,這是因為烏米飯的方言發(fā)音與“阿彌飯”相近。明朝醫(yī)家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中也曾介紹烏米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釋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耳?!?/p>
還有一種說法源于牛的生日。從前,天宮的仙牛偷偷地在四月初八下凡為百姓犁田,玉帝知道了十分生氣,就罰仙牛永留人間。百姓為了感謝仙牛,就將它下凡那天定為牛的生日,煮烏飯給牛吃讓其健身壯體,并讓牛休息一天。
烏米飯養(yǎng)生古已有之,染料是種綠色的樹葉,人稱“山中宰相”的南朝梁代藥物學家陶弘景,在他所著的道家著作《登真隱訣》一書中就已經(jīng)介紹了這種飯的做法,但是這本書中叫做“青精飯”,原文記載的做法是“以南燭草木煮汁漬米為之”。也就是說,烏米飯(即青精飯)的染料是一種叫做南燭的中藥,而且這種中藥外表不是黑色的,是綠色的。這種植物的果實跟藍莓外形很像,如果沒有經(jīng)驗不容易辨認。
到了唐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把烏米飯看作養(yǎng)生的佳品,唐詩大家杜甫的這首《贈李白》中“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即是明證。
唐代中醫(yī)藥專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記載這種飯的制法更為詳細:“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米粒緊小,黑如瑩珠,袋盛可以適遠方也?!?/p>
到了宋代,基本把這種飯的稱謂統(tǒng)一了。宋代的《山家清供》中記載:“本草南燭,今墨飯草,即青精也。”
南燭葉的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葉。一般8~9 月采收,揀凈小枝及雜質,曬干,然后貯藏于干燥處。這種植物多分部在江蘇、浙江等地。所以,這種習俗一般也在江浙一帶更為普遍。
唐代中藥學著作《本草拾遺》中記載南燭葉有“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的功效。所以對氣虛型的嗜睡、乏力人群是比較好的調補之品。
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老年病科盧主任介紹說,對于腸胃虛弱的人也可以吃一些烏米飯,五代時期的本草書《日華子本草》中記載南燭葉能“益腸胃,搗汁浸蒸,曬干服”。此外,明代藥學著作《本草匯言》中還記載其能“益氣添精,涼血養(yǎng)筋”。
吃烏飯的地方還有種烏飯的養(yǎng)生傳說是有利于讓白發(fā)變黑,這種說法有無道理呢?明代中藥學著作《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中對此是這么解釋的:“發(fā)者,血之余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發(fā)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困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云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边@段話簡單地理解就是血熱、脾弱、腎虛都會導致須發(fā)早白,南燭葉卻可以“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因此有助于讓須發(fā)變得烏黑發(fā)亮,說明這個傳說是有一定的中醫(yī)理論依據(j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