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建強 祁瑞萍
[摘要] 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務。全面、整體地塑造良好的國家形象,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需要積極發(fā)揮政府、企業(yè)、民眾等多種傳播主體的能動性;要以用戶為中心,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讓世界看到新時代中國的風貌,傾聽更多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
[關鍵詞] 傳播主體;? 傳播方式;? 傳播渠道;? 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 D261.5?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1)11-006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國家形象是國內外民眾對國家本身、國家構成及其行為給予的總體評價和認知,有著內在的運行邏輯,是一個動態(tài)的、可建構的過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信息傳播緊密相連,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對于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傳播主體:從政府到民眾,人人有責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需要積極發(fā)揮政府、企業(yè)、民眾等多種傳播主體的能動性,才能全面、整體地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
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的設計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1政府要從頂層設置我國對外傳播的相關機構、部署相關戰(zhàn)略,整合所有可能的傳播資源,統(tǒng)籌規(guī)劃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技術、外交等方面的力量和優(yōu)勢,在國際傳播中形成合力。美國的“全球傳播辦公室”、韓國的“國家品牌委員會”等,都屬于此類型的機構,其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國家形象的整體建構和提升,制定協(xié)調對外傳播的手段和策略,從而使得海外形象戰(zhàn)略實施具有了國家層面的保障。
企業(yè):海外形象的排頭兵。近年來,“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備受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中國企業(yè)是海外形象建設的排頭兵,特別是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履行海外社會責任已經(jīng)成為中國企業(yè)在全球擴展業(yè)務、提升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也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海外企業(yè)“借臺唱戲”,不僅同業(yè)務所在國展開全方位的交流合作,而且善于運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通過加強國別和區(qū)域研究,開展“一國一策”精準傳播,提升溝通的能力和技巧,積極塑造有責任感的企業(yè)形象,提升了企業(yè)在全球市場的信譽度和美譽度。
民眾:“微時代”的微力量。隨著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加強,每個普通的中國人都有可能成為國家形象代言人;而互聯(lián)網(wǎng)將人類帶入信息網(wǎng)絡的洪流,使每個個體都成了講述中國故事的微主體。媒體平臺從專業(yè)生產內容到用戶生產內容的轉變,使得每個人都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微聲音實現(xiàn)微傳播,微傳播產生微力量,最終匯聚成巨大的合力。2021年2月,美食生活博主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其創(chuàng)下的“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其在海外網(wǎng)民中的受歡迎和關注程度,讓眾多專業(yè)媒體都望塵莫及。“微時代”的進步,需要我們每一位普通公民都承擔起講述中國故事的責任。自媒體平民化的敘事視角使得觀眾更容易去接受、認可中國的文化,發(fā)揮“微時代”的微力量。積微成著,就是推動社會前行的強大引擎。
傳播方式:以用戶為中心,增強互動參與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qū)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p>
敘述柔性化。傳播內容要貼近用戶心理,易于接受和二次傳播,講究敘述的柔性化、童趣化和娛樂化。2021年6月,無人機在云南拍下了一組象群照片,照片中的大象三五成群側臥躺平,頗具喜感,在被打上“sleeping elephants”(睡著的大象)的標簽之后迅速引發(fā)了海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云南象群意外走紅,偶然的事件背后蘊含著社交媒體時代的一種對外傳播新的路徑,即從迷因制造到議題設置。“迷因”一詞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意為“文化的基因”,即“?!被蛘摺岸巫印?,激發(fā)社交媒體用戶自愿轉發(fā)或爭相模仿、進而形成廣泛傳播的內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一般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報道幾乎不會引起社交媒體用戶的關注和興趣,但一張富有趣味的大象集體睡覺的照片卻正好戳中網(wǎng)友的笑點,引發(fā)情感化共振,讓網(wǎng)友主動轉發(fā)推其“破圈”,形成議題,從而進入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的視野。中國外宣媒體及時抓住此次機會,多主題、多角度呈現(xiàn)象群遷徙,將自然景觀和人文理念柔性結合,將單純“萌態(tài)”的議題轉化為對生態(tài)保護、環(huán)境建設等問題的關注,傳達出國人善待生命、熱愛自然的價值取向,提高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tài)保護理念和行動的認知。
切入輕量化。小切口、大主題,小人物、大背景,小故事、大哲理,尋找命題與落點的可能性,以小見大講述中國故事。中文國際頻道的演講類文化節(jié)目《世界聽我說》,就是以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為切入點,講述海外華人為傳承中華文化各顯“神通”的獨特經(jīng)歷,跨越時空、超越國界,或幽默風趣,或質樸感人,讓人耳目一新?!妒澜缏犖艺f》對外傳播的理念不是灌輸式的單向過程,而是互動式的雙向溝通,其最大的特色就是非常注重和當?shù)匚幕娜诤?、因地施策。因此,?jié)目一經(jīng)播出,就在海外觀眾中反響強烈、廣受好評。在海外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既要有整體上的宏觀部署,也需要輕量化的落實方式;既要展現(xiàn)時代性,更要注重實效性。尊重和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消除文化隔閡,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才能真正講好中國故事。
內容原創(chuàng)化。基于民族自信、經(jīng)濟自信以及文化追溯,近年來國人越來越具有文化自信,國潮開始回歸,內容原創(chuàng)化成為“出圈”的關鍵因素。2021年河南春晚推出的《唐宮夜宴》作品,不僅得到了國內網(wǎng)友的好評,更是火到了國外。運用5G+AR的特效技術,將真實舞臺和虛擬場景高度契合,將演員的歌舞置于美輪美奐的博物館之中,營造了一場“博物館奇妙夜”的既視感。作品整體風格詼諧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蘊,《人民日報》在YouTube賬號上傳了“唐宮小姐姐”的視頻,向世界推介河南,弘揚中華文化。在社交媒體風起云涌的當下,我們必須注重原創(chuàng),深度挖掘中國文化資源的精髓與魅力。一方面要“守圈”,扎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厚土,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潮流,主動“破壁”,搭載新媒體、高科技的平臺,煥發(fā)生機。
視角全球化。修辭學代表人物沃爾特·費希爾將“敘事范式”這一概念引入到了傳播學領域。他強調,價值、情感和美學是信仰構成的三要素,人們更容易被一個故事而不是一番道理所打動。一個好的故事有兩個關鍵特性:一是故事內容真實可靠;二是價值觀達成共識。強調敘事主題的價值認同以及與國際受眾的關聯(lián)程度,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理論基石。以象群報道為例,云南大象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窗口,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為環(huán)境生態(tài)保護所做的付出和努力,中國人的自然觀、文明觀、發(fā)展觀愈見明朗。在報道中,中國外宣媒體集體表現(xiàn)出眾,以及時的跟進、冷靜的報道,形成傳播矩陣,超越了非此即彼的價值判斷,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同、共鳴和尊重,中國政府可信、可愛、可敬的美好形象自然呈現(xiàn)。
傳播渠道:國內國外,全面開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各種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推動我國同各國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敝袊适碌膶ν鈧鞑デ缿尸F(xiàn)多樣化態(tài)勢,全面開花。
社交媒體:傳播的重要戰(zhàn)場。社交媒體迅猛發(fā)展,不斷制造著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爭相討論的話題,社交平臺已成為民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適應和尊重社交媒體的傳播規(guī)律和傳播地位,制定相應措施,國際傳播才能“對味”。對外傳播的平臺渠道,也從過去單純的擴張覆蓋擴展到今天全面的資源整合。同時,多元渠道也打破了過去僅僅以媒體為中心思考的維度,開始跨界思維:從媒體維度到場景維度,并重新思索人物、時間、空間之間的關系。人員流、信息流匯聚起來就是傳播,突破了單一以媒體、傳播者來設計的路徑。
海外力量:借船出海。借助海外社交媒體講好中國故事。一方面,體現(xiàn)個性化特色,用差異化策略增強用戶黏性;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社交媒體節(jié)點化、網(wǎng)絡化、社區(qū)化的平臺優(yōu)勢,與全球范圍內的用戶保持持久的互動,培養(yǎng)網(wǎng)絡社區(qū),拓展傳播效應。做好對外傳播工作,不是傳統(tǒng)的典型宣傳,也不是為了迎合海外受眾的獵奇心理而一味刻意尋找那些奇聞異事,而應將一國文化視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瑰寶,在更高的認知層面上體現(xiàn)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關注,在全球范圍內達成真正的文化認同,提升中國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向海外傳播中國故事的過程中,借力“外腦”、借助“外嘴”將新時代的中國面貌更加直接、生動、多元地展現(xiàn)給世界,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創(chuàng)新推進國際傳播的多贏路徑,同時展現(xiàn)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中國外文局主辦的“外國人看中國”系列叢書、北京師范大學牽頭的“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項目等,都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借助外媒和外國人士傳播中國故事,能夠有效降低國外受眾的陌生感、距離感,提高接受率、好感率,增強可讀性、可信性。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根本上說,就是在國際舞臺上如何為中國畫像的問題。把中國故事講得更透徹、更精彩,從而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向全球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的風貌,讓世界傾聽更多的中國聲音。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禹建強,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祁瑞萍,山西大學新聞學院講師、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 申? ?潔
前線202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