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
2021年5月22日13點07分,“雜 交 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從20世紀60年代起,袁隆平院士就開始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直至2021年年初,袁隆平院士還堅持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工作。筑夢田頭七十春,育來穗上千尋浪。袁隆平院士一門心思研究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數(shù)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為湖南農業(yè)發(fā)展,為中國農業(yè)發(fā)展,為世界農業(yè)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袁隆平院士是江西省德安縣人。1953年,作為新中國的第一批大學生,袁隆平順利從重慶相輝學院(現(xiàn)在的西南農業(yè)大學)畢業(yè)。畢業(yè)后,袁隆平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校(現(xiàn)在的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任教。三年困難時期,中國遭遇了罕見的大饑荒。素有“魚米之鄉(xiāng)”之稱的湖南,種植的水稻連年減產,老百姓忍饑挨餓。袁隆平暗下決心,一定要解決糧食增產的問題!一場水稻革命在悄悄醞釀著……
在當時,玉米、棉花、小麥等作物都已經(jīng)有了高產的雜交種子,唯獨水稻的雜交育種工作依然處于起步階段,而水稻又是湖南乃至全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于是,袁隆平開始全心投入雜交水稻的育種工作。1964年夏天,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后來經(jīng)栽培實驗證明水稻不育株的人工雜交結實率高達百分之八九十。在掌握了大量科學可靠的數(shù)據(jù)材料后,1966年,袁隆平撰寫并在《科學通報》上發(fā)表第一篇雜交水稻的研究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并提出了“培育雜交水稻必須走三系配套”的育種思路,一個劃時代的嶄新的研究領域自此開創(chuàng)。
1967年,湖南省科委將水稻雄性不孕性選育計劃列入省級項目,下?lián)軐m椏蒲薪?jīng)費,在安江農校成立由袁隆平和其學生李必湖、尹華奇三人組成的雜交水稻科研小組。1970年,袁隆平的科研小組來到海南三亞育種,又發(fā)現(xiàn)了一株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耙皵 钡陌l(fā)現(xiàn)成為了雜交水稻培育研究的星星之火,在以袁隆平為首的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雜交水稻培育形成燎原之勢。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南優(yōu)2號”育成;1975年,生產雜交種子的制種技術成形;1976年,雜交水稻在全中國大面積推廣。由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成功應用雜交水稻的國家,湖南省也在推廣雜交水稻上成為全國的“領頭雁”。
袁隆平院士研究的雜交水稻,比常規(guī)水稻增產超過20%,被西方國家的專家稱為“東方魔稻”。中國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稻谷可以多養(yǎng)活7000萬人口,中國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這無疑是一個奇跡。1984年,湖南雜交水稻中心成立,袁隆平出任湖南雜交水稻中心主任。1986年,世界首屆雜交水稻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長沙召開,20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參會,袁隆平在會上做了題為“雜交水稻研究與發(fā)展現(xiàn)狀”的學術報告,“雜交水稻之父”的名聲在國際上擴散開來。此后,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了中國及世界各地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學習的典范,中國的雜交水稻技術也被傳播到世界各地。
“發(fā)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畢生的追求,他從未停下研究的腳步。1995年,歷經(jīng)十載,袁隆平院士宣告“兩系法”研究成功。1996年,袁隆平院士又主動請纓,組織實施“超級雜交稻”育種計劃。2007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率先在湖南省20個縣(市、區(qū))啟動實施。2010年,湖南省推廣運用“三一”糧食高產工程約74萬公頃。2019年,雜交水稻在中國的種植面積超過1600萬公頃,位列世界第一。2020年,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每667平方米達到了1530.76千克。如今,雜交水稻已推廣到印度、孟加拉國、越南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為解決人類的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回顧袁隆平院士的一生,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他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無價。為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冒著酷暑,在茫茫稻海里一株一株尋找。為更好地培育稻種,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他都像候鳥一樣,往返于長沙和三亞。為發(fā)展雜交水稻事業(yè),培育科技人才,他毫無保留地傳授雜交水稻的技術和經(jīng)驗。他學術超前,但生活樸素,三四十元的襯衣照樣穿。他總是以一介農夫的姿態(tài),行走在廣袤的田野,收獲泥土的芬芳。袁隆平院士給世人留下的,不止是一粒神奇的種子,更是一座精神的豐碑。那個面容瘦削、略顯黝黑而目光如炬、笑容可掬的“雜交水稻之父”,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農業(yè)》多年的編委會顧問,一直關心刊物的發(fā)展。1996年,時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名譽院長的袁隆平在《湖南農業(yè)》第4期上發(fā)表了《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發(fā)展動態(tài)》(上、中、下)連載,系統(tǒng)地介紹了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發(fā)展的趨勢,引起基層廣大農技干部和農民讀者的強烈反響。當年,《湖南農業(yè)》在全省發(fā)行43萬份,發(fā)行量居全國同類期刊第二。2003年,全國報刊整頓,《湖南農業(yè)》面臨辦刊調整,袁隆平院士獲悉后,親筆向時任湖南省委副書記文選德寫信,信中充分肯定了《湖南農業(yè)》是辦得很好的科技期刊,力保《湖南農業(yè)》發(fā)展。《湖南農業(yè)》在1980年第12期、2002年第2期、2020年第7期都以封面人物的形式報道了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于《湖南農業(yè)》復刊十周年(1990年)、復刊三十周年(2010年)、復刊四十周年(2020年)為《湖南農業(yè)》題詞,囑托《湖南農業(yè)》不忘辦刊初心,牢記辦刊使命。斯人已逝,但其精神永存?!逗限r業(yè)》會將無盡的懷念轉化成向袁隆平院士學習的強大動力,致力于普及農業(yè)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措施,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致富萬千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