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走出“宗漢宗宋”的怪圈
——論崔述《詩經(jīng)》研究之獨立思考

2021-11-30 11:04:03
關鍵詞:詩序漢學詩經(jīng)

趙 彥

(哈爾濱師范大學 文學院,哈爾濱150025)

清代乾嘉時期是各種思潮、學術流派爭鳴裂變、組合重構的重要時期,理學、心學、考據(jù)學、歷史學、實證哲學因勢而興,尋求發(fā)展。在這種過程中引發(fā)了對各種典籍的總結、考據(jù)、揚棄、重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漢學、宋學的學術風氣之爭在這一時期尤為顯著,大部分學者堅持漢學立場,“皆以博考為事,無復有潛心理學者。至有稱誦宋、元、明以來儒者,則相與誹笑”[1]。像錢大昕、紀昀、戴震、焦循等人雖認識到宋學所長,因所處的漢學立場,在學術上還是以宗漢為主。隨著社會矛盾的加深,漢學瑣屑、復古、脫離實際的弊端逐漸暴露,宋學營壘之人目擊其弊開始極力攻擊漢學,程晉芳言:“海內儒家,昌言漢學者幾四十年矣。其大旨謂,唐以前書皆尺珠寸壁,無一不可貴。由唐以推之漢,由漢以溯之周秦,而《九經(jīng)》、《史》、《漢》,注疏為之根本,宋以后可置勿論也。嗚呼!為宋學者未嘗棄漢唐也,為漢學者獨可棄宋元以降乎!”[2]漢宋之爭貫穿了整個清代經(jīng)學史,崔述就在這樣的時代中,獨立思考探求詩之本義,取得了顯著成就。

一、崔述獨立思考之原因探析

胡適言:“大凡一種學說,決不是劈空從天上掉下來的。我們如果能仔細研究,定可尋出那種學說有許多前因,有許多后果?!保?]崔述能夠在宗漢還是宗宋的學術思潮中,保持清醒、實事求是、大膽疑古辯偽、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深受其家學和當時學術思潮的影響。

(一)崔述之家學淵源

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人,乾隆二十七年舉人,清朝著名辨?zhèn)螌W者。著述有三十余部,其中《讀風偶識》與《考信錄》是其代表性作品。

崔述先祖崔義在明初以軍功起家,曾任衛(wèi)指揮使。其伯高祖崔維雅在順治年間因治水有功升任江南淮安府同知,后又改任開封府南河同知,是一位頗有才干的官員。其曾祖崔輯麟,康熙二十九年舉人,跟隨崔維雅熟悉河務,后任大城縣教諭,與諸生講學論文,著有《段垣詩集》《段垣文集》《書法輯說》等,這是其家族由仕途轉向學術研究的轉折人物。崔述其父崔元森,字燦若,號暗齋。少好學,強博記,讀書刻苦,五次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皆未中,后決意不入仕途,以講學傳授生徒為業(yè)。雖生活貧困,但堅持讀書,如遇佳書,必典衣購買。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崔述從小就開始對《三字訓》《神童詩》《論文》等古籍進行學習。崔元森教其子讀經(jīng)時,要求先讀經(jīng)文再讀注釋,“必使取經(jīng)文熟讀潛玩,以求圣人之意,俟稍稍能解,然后讀傳注以證之”[4]920。這種經(jīng)與注分開的讀法有利于把握經(jīng)文的脈絡結構,更容易使讀者發(fā)現(xiàn)傳注中對經(jīng)文解釋不符之處。這種讀書方式對崔述的影響極大,崔述少時曾讀《讀風臆評》,只讀經(jīng)文,反復誦讀達到熟練于心,后再讀《國風》時,“惟合于詩意者則從之,不合者則違之”[5]。這種讀書方法使他在治學生涯中極為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另外,崔元森還教導崔述了解官職名稱、山川名物、儒佛之分、朱陸之異等廣博知識。為了科舉考試需要,崔元森又教導崔述閱讀朱熹的注并為之剖析,如有疑問則“取諸名家辯論之書,別其是非得失而折衷之”[4]958。

其父對崔述在治學方面的影響是深刻的,要求閱讀經(jīng)史百家,開闊視野;熟讀經(jīng)文,再讀注疏;久而久之,崔述意識到:“自讀書以來,奉先人之教,不以傳注雜于經(jīng),不以諸子百家雜于經(jīng)傳。久之而始覺傳注所言有不盡合于經(jīng)者,百家所記往往有與經(jīng)相悖者?!保?]57在這種家學的影響下,崔述學識日增,形成了務實、考信、求真的學術思想,為以后的探討經(jīng)書義理、辨識真?zhèn)未蛳铝肆己没A。

(二)疑古與考據(jù)相伴而生

考據(jù)學發(fā)展到乾嘉時期達到了鼎盛。趙光賢言:“乾嘉時期正是考證學鼎盛時期,考證可以說是時代精神?!保?]這一時期,程朱理學雖然被奉為官方哲學和科舉考試命題和答案的依據(jù),但在學術領域漢學卻極為興盛。很多學者把考據(jù)學的發(fā)展歸于清朝大興文字獄的結果,但文字獄在漢、明兩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不是清朝首創(chuàng),考據(jù)學成為乾嘉時期的顯學應是學術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乾隆皇帝自身對考訂古籍、整理文獻、研究經(jīng)學、史學、文學予以大力支持,在考證和修編大型類書中,他認識到了考證之學有利于發(fā)展時政和皇權,既可以網(wǎng)絡人才,也可以提高官吏基本素質。同時封建文化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典籍浩如煙海、書籍流傳廣泛,根據(jù)現(xiàn)存的書籍來看,因為流傳時間久遠,亡軼殘缺、偽書衍文十分嚴重,需要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整理。況且乾隆年間經(jīng)濟繁榮、社會相對安定,名家輩出,學者有足夠的經(jīng)濟基礎和文化修養(yǎng)來考據(jù)研究。

在考據(jù)學發(fā)展的興盛歲月里,疑古也悄然興起??嫁q經(jīng)史之學的發(fā)展,就是在考據(jù)的基礎上對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著作及疏箋考注發(fā)現(xiàn)問題。譬如清初姚際恒對《尚書》提出異議,胡渭指出《易圖》是五代時期陳摶偽作,引起了讀書人和學界的關注。因此肖一山先生言:“試觀清初之著述,幾無一不多少帶有懷疑之精神,懷疑成為風氣者,以此時為最著。夫全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學者所以破出傳注重圍而別以自創(chuàng)說者,乃此懷疑之解放也。今文學家之要點,亦在疑字,其精神亦即導源于是時也。夫有懷疑而后有思想,有思想而后有建樹,古今中外,一切學術之革新,未有不自疑字始也?!保?]

乾嘉時期的辯偽思考從疑古開始,有所疑才有所考,有所考才能驗證所疑,崔述的學術思想正是建立在這種思想之上的。他對漢學和宋學不盲目崇拜,而是有分析地認真對待,他對于漢學的代表人物鄭玄和宋學代表人物朱熹的學術研究成果絕不輕信,他認為人的精力有限而學海無涯,不必為前人的錯誤而隱瞞。陳履和評論崔述:“先生發(fā)覺百家言多有可疑之處,反求之于經(jīng),以考究古代帝王圣賢行事的實跡?!保?]940

(三)漢學研究方法之弊端

顧頡剛評論崔述:“以他那時的學術風氣,漢學正披靡一世,他的工作既致力于考證,原當投在漢學的旗幟下,然而他也決不成一漢學家。”[4]63崔述沒有走上漢學家之路,因為他對漢學家的研究方法持有異議,他說:“《六經(jīng)》之文有與傳記異者,必穿鑿附會就其說以附會之;好征引他書以釋經(jīng),支離遷曲,強使相通?!保?]476章太炎對于漢學家的治經(jīng)理路評價曰:“(黃侃)謂其(漢學家)根底皆注疏,是亦十得六七,未足以盡之。余謂清儒所失,在牽于漢學名義,而忘魏晉干蠱之功?!保?]認為清代學者忽略了魏晉在經(jīng)學上的發(fā)展。崔述對錢大昕“訓話必依漢儒,以其去古未遠,家法相承,七十子之大義猶有存者,異于后人之不知而作也。三代以前,文字聲音與訓話相通,漢儒猶能識之,以古為師,師其是而已矣,夫豈陋今榮古,異趣以相高哉?!保?]391這一觀點持否定意見,他說:“近世學者動謂漢儒近古,其言必有所本,后人駁之非是……特學者道聽途說,不肯詳考,故遂以漢儒皆可信耳。”[4]270崔述對漢代之書的可信性持有懷疑的態(tài)度,他認為不能憑戰(zhàn)國及以后的文獻去說明上古歷史。他說:“漢儒習聞其說而不加察,遂以為其事固然,而載之傳記。若《尚書大傳》、《韓詩外傳》、《史記》、《戴記》、《說苑》、《新序》之屬,率旁采危言,真?zhèn)蜗嘞??!保?]3

胡適曰:“漢學運動走的路是間接的,崔述是直接的;漢學運動相假道于漢儒以至六經(jīng),而崔述要推翻秦、漢百家言以直接回到六經(jīng)?!保?0]崔述主張回歸原點,而漢學家遵從的是漢儒的六經(jīng)。但崔述直接回歸原典的方法,難免使他漏掉了漢儒對六經(jīng)研究的重要觀點,在考辨過程中作了不少重復研究。一些漢儒學者已經(jīng)做過的正確的研究成果,崔述進行了又一遍的歸納推理,雖然結果不謀而合,但也做了不少重復性的工作。崔述治經(jīng)考證不重視從小學音韻等入手。錢大昕云:“嘗謂六經(jīng)者,圣人之言,因其言以求其義,則必自訓話始;謂訓話之外別有義理,如桑門以不立文字為最上乘者,非吾儒之學也”[9]391。漢學家認為通過訓詁能得古圣人真言,這在清代經(jīng)學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崔述卻不認同,他力圖以《六經(jīng)》為準則,用史學的眼光,考辨史料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二、崔述與《讀風偶識》

崔述《讀風偶識》解讀十五國風時,避開當時主流“樸學”的影響和當時學者盲目聽信已有說法而不辨析思考的陋習,努力探求《詩》之本義。他大膽懷疑,獨立思考,在《詩經(jīng)》研究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觀點,值得我們去思考。崔述在寫作這部書時,往往有感而發(fā),有疑解惑,飽含深情,因此這部著作并不像乾嘉考據(jù)之作那樣枯燥,而是文字隨情感起伏,輕松自然,帶有很強的文學性。

(一)沿襲孔子詩教思想

崔述深受孔子論詩思想之影響,在《讀風偶識》中重新論述詩可以興觀群怨、思無邪、溫柔敦厚等特點。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薄墩撜Z·陽貨》朱熹進一步對“興觀群怨”做了注釋,“興,感發(fā)意志;觀,考見得失;群,和而不流;怨,怨而不怒”[11]。傅道彬先生說:“詩之所以是可以觀的,不僅在詩具有‘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抽象的政治意義,更在于春秋時代的詩具有付諸視覺形式的具象的藝術意味,即以詩三百為代表的詩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觀察和藝術上可以欣賞的雙重意義?!保?2]這是目前對“詩可以觀”比較全面的認識,崔述《讀風偶識》在闡釋《詩經(jīng)》時,主要是針對政治得失予以考察。

崔述認為《鄘風·干旄》的主旨和毛詩序一致,是一篇招賢納士之作。崔述曰:“蓋國家之治惟賴賢才,而賢才不易得,故人君于賢才不惟當舉之用之,而且當鼓之舞之。旌旄之賁于浚,所以下賢也,即所以勸賢也。下賢則有咨諏治道,勸賢則人皆爭濯磨,而賢才將不勝其用。故季札至衛(wèi)而曰:‘衛(wèi)多君子,未有患也?!又远啵善渚觅t也,因而其卿大夫咸知下士,躬訪賢才于畎畝中,以故人皆競于賢而。是知立國之規(guī)模未有不在于好賢者。”[13]262崔述論述衛(wèi)國存在百年之久的原因是衛(wèi)國重視招賢納士的傳統(tǒng),上行下效,整個衛(wèi)國形成了崇尚賢才的風氣,這是衛(wèi)國和邢國相比能夠久存的原因。治國要親賢臣遠小人,孔子談治國時言:“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保?3]262崔述認為《鄭風》中某些男女相戀的詩歌內容是淫靡冶蕩和卑鄙猥瑣之言。崔述說:“《鄭風》二十一篇,惟《緇衣》好賢,有開國之規(guī);《羔裘》直節(jié),有扶危之操。其余皆卑鄙猥瑣之言耳。兩《叔于田》及《女曰雞鳴》,其言之津津者,止弋獵一事。至《遵路》,《同車》之屬,淫靡冶蕩,尤不知人間有羞恥事矣?!保?3]262崔述認為季札評鄭風“其細已甚”中的“細”是卑鄙猥瑣之意。鄭地禮教不存,風俗已壞,國將不國,這也是鄭國早亡的原因。如果想要立國久,必須純正社會風氣?!敖堂褚源緲銥橘F,懲淫蕩之風,變弋獵之俗,而使之勤耕桑,敦孝悌,則宗社固于苞桑?!保?3]234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4]崔述很重視國風的教化作用。毛詩序認為《召南·殷其雷》篇是“室家閔其勤勞,勸其以義”。崔述則認為:“今玩詞意,但有思夫之情,絕不見所謂勸義者何在?!浑m思念而無感傷之情,怨尤之語?!保?3]247這是一首女子思念丈夫的詩歌,雖有思念但還是對丈夫的勤奮有為贊同,詩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樂觀豁達的女性形象。通過溫柔敦厚的女性形象來判斷此詩創(chuàng)作披先王遺澤、距成康之世未遠觀點的錯誤,但過分強調《詩經(jīng)》創(chuàng)作的社會意義,這也是崔述解讀《詩經(jīng)》的疏漏之處。

(二)以史證詩與以詩證詩

崔述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在解讀詩經(jīng)時,把某篇屬諸某人或者某事的觀點根據(jù)《春秋》《左傳》《國語》《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史書加以考證。關于《詩序》的作者,后人眾說紛紜,難以定論。崔述采信《后漢書》記載,認為是衛(wèi)宏所作,《后漢書·儒林·衛(wèi)宏傳》:“初,九江謝曼卿善《毛詩》乃為其訓。宏從曼卿受學,因作《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至今傳于世?!彼J為前人認定《詩序》是子夏或者子夏、毛公所作是猜度言之,《史記》《漢書》都沒有提起,沒有確切根據(jù)。他打破了兩千年來人們對毛詩鄭箋的迷信,但隨著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中《詩經(jīng)》古本的出土,學者們推測出最可能的作者是子夏,衛(wèi)宏更多意義上是詩序的搜集者、完成者。所以說“詩序完成絕非一人一時之功”是可以考證的。

《邶風·式微》和《邶風·旄丘》這兩首詩,詩序認為《式微》是黎侯在衛(wèi)國之時臣子勸他歸國而作;《旄丘》是“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衛(wèi),衛(wèi)不能修方伯連率之職,黎之臣子以責于衛(wèi)也”[13]287。崔述根據(jù)《左傳·魯宣公十五年》:“酆舒殺晉伯姬,晉侯將伐之,伯宗斥酆舒有五罪,而奪黎氏地居其一焉。其年晉侯滅赤狄潞氏,立黎侯而還?!睂υ娦蛱岢鲑|疑,“黎之失國在魯文宣之世,酆舒為政之時上距衛(wèi)之渡河已數(shù)十年,黎侯何由得寄于衛(wèi),衛(wèi)亦安能復黎之國乎?”[13]265利用史書記載歷史上黎衛(wèi)兩地的地理位置批駁詩序之誤?!囤L·旄丘》曰:“狐裘蒙茸,匪車不東。”根據(jù)記載,黎地應在山西,而衛(wèi)地在山東。黎侯臣子勸黎侯歸國,應當說“不西”才對。詩序說黎之臣子勸黎侯歸國,顯然不符合史實。所以崔述說:“或果有鄰國之君寄于衛(wèi),或別有所指?!保?3]265

崔述在探求詩篇主旨時,并不是把詩篇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根據(jù)分類,將它看成是有聯(lián)系的整體。詩序認為《汝墳》與《草蟲》的詩旨是婦人被文王之化,遵從禮教。崔述結合《七月》《泉水》和《竹竿》等詩篇來反駁詩序的解釋。他說《七月》“我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是因出嫁遠離父母而悲傷;《泉水》《竹竿》“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駕言出游,以寫我憂”是因女子悲嫁,遠離父母相見而不得。而《草蟲》卻自述“未得同牢為憂,已得同牢為喜”??释c自己情人相會而不顧念自己的父母,這在宗法社會并不是正統(tǒng)的說法。另外在《詩經(jīng)》中很多詩篇中都有“見君子”的說法,如《車鄰》中的“未見君子,寺人之令”,《菁莪》言:“既見君子,樂且有儀”;《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后儒皆以為是君臣相得之詩,并不解釋為女子對男子的思慕。為何只有《汝墳》和《草蟲》為思夫詩呢?崔述還是傾向于將《汝墳》和《草蟲》解釋為君臣之情的詩歌。當然這種說法,在現(xiàn)代詩歌的解讀上也不贊同,從文本的闡釋和讀者接受度來說,這種說法也不是盡善的。

(三)以情論詩與以俗釋詩

崔述《讀風偶識》有著較強的文學性,作者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往往帶著對《詩經(jīng)》的尊重與虔誠,在飽含深情的目光中與遠古的文本進行著一場心靈的交流。以情論詩是崔述《讀風偶識》中的重要文學思想,他說:“《詩序》好以詩為刺時、刺君者,無論其詞何如,務委曲而歸其故于所刺者。夫詩生于情,情生于境,境有安危亨困之殊,情有喜怒哀樂之異,豈刺時、刺君之外,遂無可言之情乎?且即衰世亦何嘗無賢君、賢士大夫?在堯舜之世亦有四兇,殷商之末,尚有三仁。乃見有稱述頌美之語,必以為陳古刺今,然則文武成康以后,更無一人可免于刺者矣。”[13]233崔述認為詩生于情,情生于境。在分析具體作品時要注意區(qū)分不同情境,不能牽強附會。崔述以情論詩有助于祛除《詩經(jīng)》經(jīng)學倫理教條的意味,增加詩的情感因素,有利于詩經(jīng)文學性的挖掘。

如《關雎》篇論述:“不知情之所發(fā),五倫為最。五倫始于夫婦,故十五國風中男女夫婦之言尤多。其好德者則為貞,好色者則為淫耳。非夫婦之情即為淫也?!保?5]《黍離》:“今玩其詞,乃似感傷時事。殊不見其為遭家庭之變者也……然玩‘心憂何求’之語,乃憂未來之患,不似傷己之往事也?!保?]1因此崔述認為《關雎》是君子求配之詞,崔述通過對每篇詩作背后情感的挖掘來一步步接近《詩經(jīng)》篇章背后的本義。乾嘉時期雖然官方學術是以程朱理學為正宗,但王學和考據(jù)學派對程朱理學的反駁是不斷,“情之于纖微無憾是謂理”觀點對當時學者也多有影響,崔述在學術潮流的轉折期,反對美刺詩教,用以情言詩的方法來闡釋詩旨,有時候比美刺能更貼近文本本身。

崔述在解讀《詩經(jīng)》的過程中,也會運用一些小故事等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來委婉地表達詩義。詩序是以篇次來論詩,認為篇次在前是盛世之音,篇次在后為衰世之音,以篇次來定盛衰。崔述為了反對這種觀點,講了身邊的一個故事來說明道理。他說:“京師鬻貨諸肆,皆以字號為高下,其有改業(yè)及歸里者,則鬻其字號于人,多者至數(shù)百金。買貨者惟其字號不易則買之,其貨之良苦不問也?!保?3]238崔述用這個故事來諷刺“詩序”解詩時只抓表面,并不從《詩》本身出發(fā)的問題。

崔述不認同詩序觀點《木瓜》是贊美齊桓公之辭,因為齊桓公對衛(wèi)有恩,衛(wèi)人為報答齊桓公才做此詩。崔述認為《木瓜》是尋常贈答之詩,崔述曰:“木瓜之施輕,瓊琚之報重,猶以為不足報,而但以為永好。”[13]232他認為《木瓜》一篇中沒有一語提及齊桓之恩惠,他舉例漢朝周亞夫故事來諷刺詩序這種牽強附會的解詩方法。周亞夫的兒子為其父親買了五百甲楯做葬器,廷尉認為他要造反,周亞夫說葬器怎么能造反呢?廷尉說,不在地上反,也要在地下反。這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崔述說:“世之說《詩》者何異于此?”[13]265認為詩序不以《詩》之文本為依據(jù),將史實生拉硬扯于《詩》,其強詞奪理甚矣。

三、崔述獨立思考之意義

在宗宋與宗漢的學術之爭下,在考據(jù)與疑古的思潮影響下,崔述以考據(jù)學派宣揚的“實事求是”為基礎,不論宋學漢學、心學理學、鄭學朱學都兼容并包,取其有益者。崔述不會因程朱理學被時人所不喜而拋棄,也不因漢學被推崇而輕信,處在這樣一個時代之中,受到時代的影響、學術遞變的更替、家庭的熏陶,走上疑古辨?zhèn)慰夹徘髮嵉牡缆贰5植秽笥陂T戶之見,故能在學術上有其獨到的見解,實事求是地對待各朝各代、各流派的學術思想與學術觀點,因而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許多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異成就。

(一)學術史之價值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言:“名物訓詁之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作詩的本事和本意。講到這一點,自然牽連到詩序的問題了。清學正統(tǒng)派,打著尊漢,好古的旗號,所以多數(shù)著名學者,大率群守毛序。然而舉叛旗的人也不少,最兇的便是姚立方,著有《詩經(jīng)通論》,次則崔東璧著有《讀風偶識》,次則方鴻濛著有《詩經(jīng)原始》,這三部書并不為清代學者所重,近來才漸漸有人鼓吹起來?!保?6]170梁啟超第一次把姚際恒、崔述、方玉潤三人相提并論,對這三人的代表著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論及這三部書的特點,梁啟超說:“《詩經(jīng)通論》我未得見,僅從《詩經(jīng)原始》上看見片段的征引,可謂精悍無倫。《讀風偶識》謹嚴肅穆,純是東壁一派學風?!对娊?jīng)原始》稍帶帖括氣,訓詁名物方面殊多疏舛,但論詩旨卻有獨到處?!保?6]171姚際恒、崔述、方玉潤多疑古創(chuàng)新、非漢非宋,拋開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敢于探求詩之本義,因在治學上有疑古的特點,受到了“古史辨派”學者的推崇。顧頡剛說:“我的學術工作,開始就是從鄭樵、姚、崔兩人來的。崔東壁的書啟發(fā)我《傳》、《記》不可信,姚繼恒的書則啟發(fā)我不但《傳》、《記》不可信,連《經(jīng)》也不可盡信?!保?7]經(jīng)過二人的點評和關注,近現(xiàn)代學者也越來越對其關注。

洪湛侯在《詩經(jīng)學史》中認為“姚氏論詩,主張排除漢宋門戶之見,從詩篇本意去探求詩旨”;“崔述治學富有疑古精神,喜獨抒己見,對史學造詣甚深……有歷史觀念,《讀風偶識》常有創(chuàng)見,考證精辟,立論堅實,足以自成一家”;“在乾嘉漢學鼎盛之際,壁壘森嚴,牟氏(牟庭)能橫刀躍馬,另辟蹊徑,可謂襟懷坦蕩,有膽有識,卓爾不群者矣”;“牟應震論詩,不信詩序,不循舊說,主張?zhí)接懺娖疚模牧⒄?,多疑善辨,大膽探索,思路之活躍,持論之新奇,一時罕見”[18]。洪湛侯將姚際恒、崔述、牟庭、牟應震等人歸納為一起,稱之為“別樹一幟的詩家”。洪湛候從“無心宋漢”“沖破漢學壁壘”“富有創(chuàng)新和思辨精神”“探究詩之本義”等方面把四位學者歸納為一類。夏傳才《詩經(jīng)研究史概要》中把“姚際恒、崔述、方玉潤”稱之為“超出各派之爭的獨立思考派”[19]152。筆者更贊同夏傳才先生這一總結,夏傳才認為三人沒有被拉近清代各種思潮,沒有人云亦云,保持清醒的頭腦,自由研究,探求詩之本義。

(二)考據(jù)疑古之突破

考據(jù)學的興盛,漢學備受推崇,但崔述對漢學不盲目崇拜,而是有分析地對待,他對漢學中杰出代表人物鄭玄的學術成果也是決不輕信的,他指出“《周官》一書,尤為雜駁,蓋當戰(zhàn)國之時,周禮籍去之后,記所傳聞而傅以己意者。乃鄭康成(即鄭玄一引者注)亦信而注之,因而學者群焉奉之,與古《禮經(jīng)》號為《三禮》?!保?]130“周道既衰,異端并起,楊、墨、名、法、縱橫、陰陽諸家,莫不造言設事,以誣圣賢。漢儒習聞其說而不加察,遂以為其事固然,而載之傳記。若《尚書大傳》、《韓詩外傳》、《史記》、《戴記》、《說苑》、《新序》之屬,率皆旁采卮言真?zhèn)蜗嘞@^是復有讖緯之術,其說益陋。而劉歆、鄭康成咸用之以說經(jīng),流傳既久……而圣賢之誣遂萬古不白矣!”[20]1崔述雖然指出鄭玄、劉歆等人的失誤之處,但也并不是全盤否定。與此相對應雖然程朱理學在清朝乾嘉時期逐步衰落,但崔述對朱熹仍多有推崇之處:“故吾嘗謂,自漢以后諸儒,功之大者,朱子之外,無過趙岐…?!保?]11“以《大學》《中庸》躋于《論》、《孟》,號為《四書》。其后學者亦送以此二篇加于《詩》、《書》、《春秋》諸經(jīng)之上,然則君子之于著述,其亦不可不慎也夫。”[20]19崔述認為朱子為大學問家,但也有許多沿用前人觀點的失誤之處:“朱子《易本義》《詩集傳》及《論語》、《孟子集注》,大抵多沿前人舊說,其偶有特見者,乃改用己說耳。何以言之?《孟子》‘古公亶父’句,《趙注》以為太王之名;《朱注》亦云:‘亶父,太王名也?!叮ㄔ姡┐笱拧贰殴珌嵏浮?,《毛傳》以字與名兩釋之;《朱傳》亦云:‘亶父,太王名也;或日字也?!瞧溲赜门f說,顯然可見?!保?0]13學無止境,只有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才能得到真理。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因錯誤而輕議他,也不必為維護權威而為他隱諱錯誤。從崔述對鄭玄和朱熹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他嚴謹?shù)闹螌W精神與崇尚真理、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結 語

夏傳才把姚際恒、崔述、方玉潤都稱之為“超出各派之爭的獨立思考派”[19]152,因為他們在研究詩經(jīng)時都主張排除漢宋門戶之見,從詩篇的本義去探求詩旨,但他們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善于綜覽其書,力去陳言,或詮釋詩旨,或分析做法,利用文學的觀點來解釋詩意。崔述《讀風偶識》以批判《詩序》為主旨,解詩時有歷史觀念,治學富疑古精神,考證精辟,喜獨抒己見。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不顧《序》,不顧《傳》,亦不顧《論》,重視闡發(fā)詩篇之文學意義,與經(jīng)學家解經(jīng)之傳統(tǒng)異趣,從藝術欣賞的角度探討詩旨,足以使解經(jīng)學家相形見絀。其他譬如牟庭、牟應震等治詩雖多疑擅斷,標新立異,但錯誤失誤之處甚多。崔述之所以能夠獨立思考自成一家,就在于他雖處在乾嘉漢學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但尋求用史學的觀點來考證論證詩之本義,從漢學中來,又超出其范疇。崔述云:“世之士,醇謹者多恪遵宋儒,高明者多推漢儒以與宋儒角,此不過因幼時讀宋儒注日久,故厭常喜新耳。其實宋儒之說多不始于宋儒;宋儒果非,漢儒安得盡是?理但論是非耳,不必胸中存漢、宋之見也?!保?]362這樣的文化心態(tài)和治學理路,雖在當世被摒斥于學術主流之外,受到漢、宋兩派學者的責難,但卻得到后世經(jīng)學家的推崇。

崔述下定決心立志要明經(jīng)書、史事的真?zhèn)问欠桥c傳注中的偽誤。他要撰寫一部書,以糾正偽書與眾說中的謬誤和附會。乾隆三十四年崔述立下“究心經(jīng)史”之志。他說:“余少年讀書,見古帝王圣賢之事往往有可疑者,初未嘗分別觀之也。壯歲以后,抄錄其事,記其所本,則向所疑者,皆出于傳記,而經(jīng)文皆可信,然后知《六經(jīng)》之精粹也。惟《尚書》中多有可疑者,而《論語》后五篇亦間有之?!保?]134“乃近世諸儒類多摭抬陳言,盛談心性,以為道學,而于唐虞三代之事罕所究心。亦有參以禪學,自謂明心見性,反以經(jīng)傳為膚末者。而向來相沿之誤,遂無復有過而問焉者矣?!保?]120崔述不僅對經(jīng)傳的內容有所懷疑,他還總結了這種錯誤得以相沿相襲的原因,于是下定決心,重新審訂古籍,再一次重新認識《詩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和后世的傳注。

猜你喜歡
詩序漢學詩經(jīng)
唐 南溪詩序并南溪玄巖銘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楊聯(lián)陞《漢學書評》出版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6
漢學方法論值得關注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52
《國際漢學》增刊征稿啟事
國際漢學(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論梁肅的詩序
當“漢學”被綴以“主義”:漢學主義筆談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jīng)
小說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
喜德县| 郓城县| 河池市| 海宁市| 罗源县| 兴山县| 齐齐哈尔市| 新干县| 杭州市| 美姑县| 吉水县| 来宾市| 旅游| 上犹县| 平昌县| 玛纳斯县| 大余县| 都江堰市| 中西区| 浦东新区| 南昌市| 都昌县| 绥滨县| 乐平市| 盱眙县| 阳曲县| 汽车| 衡山县| 威海市| 南宁市| 海阳市| 安平县| 仁化县| 丰城市| 南皮县| 孝感市| 武强县| 缙云县| 鹰潭市| 江西省| 博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