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區(qū)王口鎮(zhèn)第二小學 劉 芳
任何一種文明都誕生于根系縱橫的古老大地,發(fā)展于泱泱不絕的歲月長流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傳承與發(fā)揚。對于我們來說,文化基礎是國民教育的根基,國民教育又會決定所見、所感、所想之高度。因此,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的課堂呈現、基于文化課堂的國民教育,是培育現代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振興民族文化,體味、供養(yǎng)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必經之路。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為主線”,“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思想”,“以推進大中小學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一體化為重點”,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對教育的深遠意義。這也是在教學中開展文化課堂思考的起點。
自媒體時代的信息碎片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現有的學習方式,“偶然間的習得”滿足了人類原始的探究欲望,知識成為食之無味的速成食品,長此以往,弊端顯現。自媒體時代的碎片信息往往闡述的是事實的集合而非邏輯,它們往往大量簡化了推演過程,將多路徑簡化為單一路徑,同樣也不夠嚴謹、全面。碎片信息為了達到易于習得的目的,通常情況下會降低人們的認知成本,其中,最明顯的方式就是:將復雜的事物簡單化。碎片化的信息只會訴諸表面上的內容而不會呈現背后的原理以及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長期接受碎片信息,會極大地弱化人的思維方式,讓人們的思考浮于表面,而不再具有深度。
當今的課堂呈現深深地受到學生的碎片化思維的沖擊,自媒體時代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語言表達,學生在課堂上闡述自己的想法時急于求快,浮于表面,而不會去挖掘事物背后的真理以及對支撐其觀點的文化進行溯源解構,也就是說,學生在表達方面沒有了更加系統(tǒng)的、更具有文化底蘊的思維支撐。
文化課堂涵蓋哪些內容,需要以什么作為依托?“所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價值的思想文化。”基于此,教學內容可靠攏傳統(tǒng)文化中那些較為積極的、優(yōu)秀的部分,例如,詩歌、文言文等文學表達。在小學低年級階段,以“了解”為核心,開展啟蒙教育,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小學中年級階段,以“啟智”為核心,開展挖掘教育,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受用”為核心,開展認知教育,增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一脈相承而又步步銜接,文化課堂在實施中一一建構。
文化是民族血液的自然流淌、代代相傳的民族印記,是我們沉睡在基因中的歷史篆刻。傳統(tǒng)文化是熱情而深沉的,它浸潤著我們的生活,引導著我們的感知實踐。語文課堂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可以體現在經典導讀中,在課堂中追源溯流可喚醒人類血液中被刻印的傳統(tǒng)文化。例如,學生習字課上通過闡述漢字的原始意義來加強對字形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造字之初,漢字的構形以簡單圖畫的方式將漢字的意義生動形象地表示出來。漢字是漢語的載體,語言交流體現社會生活的需要,所以漢字構形會以生活化的需要而被創(chuàng)造出來,造字時代人們的社會制度、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會一一以漢字的形式被描述。部編版一年級《日月水火》的教學中,學生要認識“日”“田”“禾”“火”四個字,在教學時,運用圖片對比,啟發(fā)學生自己說出漢字與圖形的關系,感受象形字形意結合的特點,從而拓展對甲骨文的認知與了解,當學生了解到象形文字的概念時又會指導之后的學習,這樣就對漢字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認識。另外,在識字教學“男”時,也可取《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闡述。《說文解字·卷三》中對“男”的解釋是這樣的:“丈夫也。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边@也體現古代農業(yè)社會特有的男耕女織的勞作分工現象。因此,漢字在傳統(tǒng)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以生活為線索的大型歷史結構文本。
在教學中進行滲透,學生能抓住文化脈絡順流而上。例如,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日積月累《憫農》教學?!颁z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詩體現的是傳統(tǒng)思想中悲天憫人的情懷。學生通常喜歡探求事物背后的種種現象,在品讀完古詩后可以開始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發(fā)散遐想,了解關于悲天憫人思想的構成,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層溯源,也將傳統(tǒng)文化串聯合并,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擺脫碎片化思維的“淺嘗輒止”。
就傳統(tǒng)文化課程而言,其內里的文化積淀穿越了千年的歲月,與當今的生活方式有不小的差距。當代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理解世界的角度造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理解的難度?;诖耍龑W生進行社會性、實踐性學習可以讓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有近距離的接觸?!督逃筷P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強調學生的個人修養(yǎng)、愛國情懷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落腳點。
部編版一年級識字單元《畫》一課中,有一幅經過裝裱的水墨畫,山水相對,鳥語花香,意境典雅,給予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教學中可以讓孩子們或欣賞或創(chuàng)作水墨畫,以此為著力點的實踐活動能加深孩子們與傳統(tǒng)文化的連接,這樣體驗式學習也能喚醒學生最原始的審美情感,更新對“美”的概念的思考,也從不同角度理解“美”的意義。
部編版二年級《村居》中寫道:“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是一首描繪春景春情的詩。在此詩的教學中,可以“春情游玩”為主題帶領學生來一次踏青之旅,感受草長鶯飛、感受微風拂柳,近距離體驗春天洋溢的喜悅,體會詩這種題材短悍卻不失包羅萬象的文化特點。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十一課《故宮博物院》,著重介紹了故宮博物院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統(tǒng)一的特點。在本課教學中可以確立一次“尋訪古跡,與歷史同呼吸”的人文游學活動,組織學生探訪故宮博物院,從而走進歷史,初步了解故宮建筑的輝煌精美,進一步感知歷史文化積淀,感受盛世風骨、盛世激流。知識的浸潤、理性的思考,將書本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近距離地去感受,去體驗,去理解。
以實踐引領科學教學思維,是追溯文化的一條必經之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文化的追溯需要環(huán)境的構建,環(huán)境的構建也是實踐的起點。
文化是抽象的,是遺世于現實之外的可感知的而不可視化的存在,文化包羅萬象,是物質、精神、制度等多種形態(tài)的集合物。俯瞰千年,溯流源頭,深不可測,順流而下,又別有一番風景。文化課堂總體來說就是以可感之物訴不可感之情。如何科學性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來把握文化脈絡,構建科學的教學思維呢?構建文化課堂的實踐是必須加以思考的。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文化剖析開來我們得到的就是感性和理性,理性是文字的呈現,感性是精神的迸發(fā)。文化的教學,需要將兩者結合起來呈現出一種可感可觀的形態(tài)。在課程教學中,時時構建整體教學思維,以科學的方法引領學生體會,是文化課堂的重中之重;以沉浸式的實踐引導學生感知,是文化課堂的切中之切;以自身審美的提高抓住學生興趣,是文化課堂的急中之急。
世界千面,每一個時代帶給人們的審美及觀念都有著千差萬別,文化在傳承中累積,也在累積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寶庫,人們要學會用美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更高的視角去平復生活中的苦難,收獲人生的方向。慎思慎取,有效傳承,文化課堂的構建可以提供給學生新的思考維度,不再受制于信息快速發(fā)展文章碎片化的時代對知識的簡單解構。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的不同、成長特點的不同,精準地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以小見大,以大助小,拓展學生思辨的能力。
總體來說,文化課堂的構建是一種新的角度、新的思維,從精神文化層面去解構文化,這是對文化的一種尊重,也是對文化的一種挖掘與啟發(fā),更是對文化的追溯汲取。將傳統(tǒng)文化中優(yōu)秀的、積極的部分作為文化課堂構建的立足點,對于學生進行有價值的思考意義非凡,也是抵御現代閱讀、思考碎片化的一種強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