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淑瑛,王筱譯
(1.天水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2.河海大學 水文水資源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5)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是特定文化信息的載體,常指那些“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匯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活動方式”[1]。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涵蓋回、藏、東鄉(xiāng)、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族等16個少數(shù)民族,已有多項承載著各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空間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進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為非遺文化)是各民族社區(qū)、群體和個人世代沿襲的,代表著各民族特色傳統(tǒng)文化多樣性的文化基因。其中,文化負載詞是特定文化信息的載體,承載著這些特定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負載詞的對外翻譯策略是幫助目的語國家人民更好了解甘肅非物質(zhì)文化內(nèi)涵的橋梁。
2005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創(chuàng)立了首個“文化遺產(chǎn)日”,自此,全國各地研究者就如何保護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何進行對外宣傳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進行了探索。在理論方面,田霞從順應論視角來指導苗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漢英翻譯[2];龐亞飛從目的論視角,以佛山木版年畫為例,對如何進行外宣翻譯進行了相關研究[3]。在實踐方面,徐彩華從傳播學視角對嶺南文化外宣翻譯中的信度和效度視角進行了研究[4];翁敏雅對浙江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外宣英譯現(xiàn)狀做了調(diào)查并提出了相關對策[5];李霞等對揚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的名稱英譯做了探究[6];倪銘暉對福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漢英翻譯中語用效能做了探究[7];楊大霑對貴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外宣翻譯中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見解[8]。上述研究都是從當?shù)胤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出發(fā),從文本總體方面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進行了研究,總結(jié)出非遺文本的外宣翻譯策略一般采用直譯/直譯加音譯、音譯加文內(nèi)解釋和音譯加類別詞的方法來詮釋一些帶有民族和地域色彩的詞語內(nèi)涵。而對于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民族性和地域特色極其明顯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并沒有給予比較充分的詮釋,這與侯斌[9]、楊燕[10]在分析非物質(zhì)文化譯介現(xiàn)狀時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相一致。鑒于此,本文以列入甘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的四類項目(民間文學類、表演藝術類、手工技藝類、民俗類)為例,來探討非物質(zhì)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
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是德國功能派核心翻譯理論,最早由卡特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提出,她強調(diào)不同的文本功能和目的不一樣,譯文的形式應當基于目標語實際情境,以預期所達到的具體功能為目的進行決定,譯者需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11]。甘肅是一個多民族地區(qū),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中文化負載詞帶有濃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正如Baker(2000)指出的,文化負載詞所傳遞的概念,可能是一種在目的語語言中完全陌生的概念,涉及到宗教信仰、社會習俗,也可能涉及到一種食物[12]。所以,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必須重視,一方面,必須基于這些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文化所產(chǎn)生的源語境來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進行不同程度的解釋,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傳遞原有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另一方面,也要依據(jù)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借鑒其語言特點,以便能很好地被目的語國家人民所理解和接受,達到對外交流,弘揚與發(fā)展甘肅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文化的目的。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qū),其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文化中含有很多帶有濃厚地方民族特色文化的負載詞。這些文化負載詞是各民族人民長期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用來講述自己生活、宗教信仰、社會習俗、食物制作等與自身生活方式相關聯(lián)的詞匯,充滿著民族性和地域特征。當?shù)胤沁z傳承者常用鄉(xiāng)里鄉(xiāng)親最熟悉、最能接受的通俗易懂的地方語來進行表達或傳授,涉及到方言、俚語、歇后語等地方色彩極濃的詞匯,因而這些源語詞匯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目的語中很難找出相對應的詞語,這就成了外宣翻譯中的難點。
鑒于此,本文以已錄入國家和甘肅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的四類項目(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和民俗)為例,嘗試通過對具體例句的翻譯,來尋找一些比較恰當?shù)姆g策略。
民間文學是祖祖輩輩創(chuàng)造、代代傳承的文化。民間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流傳方式主要是口口相傳,其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者多為廣大的勞動人民。民間文學的形式比較豐富,如歌謠、傳說、故事等;內(nèi)容多表現(xiàn)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世界的最為質(zhì)樸的認知與價值判斷,因而在呈現(xiàn)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時,常常含有能抒發(fā)情感的方言、歇后語或俗語等,因而在外宣翻譯中,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傳遞源語所表達的真正意義。
例如在回族民間故事“聰明的阿卜杜”中,有這樣一個句子:
句1:他是個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的人。
譯文:He is a man from hell.
分析:勞動人民通常借用身體部位遭遇的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表達自己的情感,“他是個頭上長瘡腳底流膿的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頭上長瘡腳底流膿”形容一個人壞到了極致,壞透了。面對類似這樣的表述,如果按部就班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其譯為“He’s a man with sores on his head and pus on his feet”,讀者自然會認為他身體上遭受了巨大的疾病,恐怕這個人已病入膏肓。但實際上,“頭上長瘡腳底流膿”如同英美國家用來表達某人品格敗壞的短語“來自地獄的人”或“要下地獄的人”(a man from hell)如同一轍。所以,采用借用的翻譯策略,既可以表述清楚源語詞語的內(nèi)涵,也能讓英美國家的人理解和接受。
“借用法”常指在翻譯中,為了迎合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及可接受程度,會借用目的語中意義相近的詞匯來替代源語中的詞匯。這樣借用目的語(如英語)中人們耳熟能詳?shù)脑~匯來闡釋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文化負載詞時,他們就非常容易理解,而且,也不會丟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源語中應有的內(nèi)涵意義。
句2:“阿卜杜啊,莊子里的眾人打發(fā)我來,請你幫幫忙,治治那可惡的馬三虎和他家的‘野?!?。
譯文:“ah,Abdel,people in the vil?lage have asked me to come and ask you for help to punish the hateful Ma Sanhu and his buffalo.”
分析:“打發(fā)”一詞是西北人常使用的口頭方言,在書面語中表示“讓;要求”,與“打““發(fā)”原意幾乎沒有關系,可以按照上下文語境翻譯為ask,let,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爸沃巍痹谶@里也不是字面的“治療”之意,而是請求“懲罰”的意思,在譯文中應翻譯為“punish”更符合具體語境,這種翻譯方法被稱為“釋義法”。釋義法要求譯者必須熟悉語境,透徹理解原文,這樣既可以傳達原文信息,也能選擇正確的詞匯,使譯文簡潔明了。
民間藝術表演具有濃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風格,特別是表演中所使用的器樂,都是就地取材,而且曲藝的創(chuàng)作者都是一些民間藝人,他們往往既是器材的制作者,又是曲藝的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他們常常通過唱、念、做、打等表演手法進行自娛自樂。
如“塤”“嗩吶”這是西部黃土高原人民用來抒發(fā)情感、休閑娛樂的一種常用器材,在目的語中,屬于詞匯空缺。為使目的語國家的人們記住這些樂器名稱,保留源語中的讀音,一般采用音譯(漢語拼音)加解釋的方法進行翻譯。因為每一類非物質(zhì)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內(nèi)涵,僅憑簡單的音譯不利于西方人的理解,必須輔以相應的解釋。
如對“塤”(Xun)的介紹:Xun is an ancient wind instrument made of clay,a round or oval shape with six holes(塤是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對“嗩吶”的介紹:Su?ona is a representative double-reed woodwind instru?ment in China,mainly used in ethnic orchestras and symphony orchestras.(嗩吶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雙簧木管樂器,主要用于民族管弦樂團以及交響樂團合奏)
再如“歡音,苦音”等在甘肅西北地區(qū)和陜西關中地區(qū)的戲曲和民間音樂中常常用來表現(xiàn)感情氣質(zhì)變化的音樂術語,由兩種不同的音階與調(diào)式構(gòu)成,也常被譯為“Huanyin”和“Kuyin”,但必須在后面進行解釋。如“歡音”一般用以表現(xiàn)愉快、明朗、活潑、矯健等情緒(“Huan Yin”is generally used to show happy,anacreontic,lively,vigorous and other emotions);而“苦音”在情感氣質(zhì)上,則有傷感、晦暗、悲愁、哀怨等感覺(“Kuyin”shows bitter sound in emotional temperament as sad,dark,de?pressed,painful and other feelings)。
這種在目的語中詞匯空缺的現(xiàn)象,采用“音譯加注釋”的翻譯策略和徐魯亞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他認為在翻譯民族文化中的專有名詞時,應該采用“民族語言語音擬聲”的翻譯方法,再加上相應的解釋[13],即用音譯(漢語拼音)加注釋的翻譯策略。
手工技藝常指對手工制品進行創(chuàng)制、裝飾、并藝術性的加工過程,以及在加工過程中使用的全部技藝和工藝[14]。手工技藝的傳承也是通過口傳、身教或自己邊看邊學等方法,也免不了使用方言、俗語、及俚語等來傳授經(jīng)驗和制作技巧。
如在介紹“靜寧剪紙”制作過程的一道工序時,有這樣一句話:
原文:不做任何裝飾,起到留白的藝術效果,這在剪紙造型中十分少見。
譯文:It does not do any decoration and has the artistic effect of leaving blank,which is very rare in the paper-cut model?ing.
分析:此處“留白”中的“白”不是指顏色是白色,而指的是“空白”,“留下空白”(leaving blank)。剪紙過程中留下空白,主要是為了凸顯剪紙圖案,使其更加栩栩如生。
再如在非遺手工技藝西峰泥塑的制作過程中常常使用的主要材料“熟土”。“熟土”的制作工藝首先選用細膩的泥土,經(jīng)過捶打、摔、揉,有時還需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或紙,來增加韌性,才能成為適合泥塑所使用的“熟土”。所以,“熟土”就使用單詞“mellow”,意為醇化,軟化,成熟的泥土,即“mellow soil”這樣當目的語國家的人們看到栩栩如生、形像不一的泥塑作品時,即刻明白這些泥塑手工藝品的背后的制作技藝。
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習慣與生活文化的統(tǒng)稱。在多個民族匯集的甘肅,其民俗文化更是充滿了地域特征。
甘肅民俗中,最典型的是婚姻民俗。在甘肅的很多地方,婚姻大事主要包括提親、相親、娶親、擺宴席、鬧洞房、回門等程序?!盎亻T”指新娘子在結(jié)婚后的第三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拜訪,探視父母及親屬。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西方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理解“回門”一詞的真正含義,因此在譯文中常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為“visit?ing bride’s parents at the third day after wedding”?!棒[洞房”通常是在婚宴后的當天晚上進行。至時,親友不分輩分長幼,聚于新房中嬉鬧,開一開新婚夫妻的玩笑。但西方國家的婚禮習俗中一般沒有鬧洞房一說,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若是在譯文中講清楚鬧洞房就是“開新婚夫婦玩笑”(jok?ing the bridal chamber),就更好理解了。
再如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卸擔兒”,認為這是完成了老人的責任?!靶稉鷥骸币彩菢O具民間特色的一種說法,而且還加入了富有北方特色的兒化音。在中國,父母幫助孩子成家被視為應盡的責任。孩子完婚了,父母就認為盡到了應盡的責任,好似“卸下了肩頭上的擔子”,可直譯為“unloading the burden”。
由于民俗文化有其獨具的形成條件及相應的文化背景,有些民俗文化詞匯在目的語中也很難找到與之相對應的表達詞語,僅憑直譯不利于目的語國家的人們所理解,可以根據(jù)表達的真正含義,使用意譯的方法,并輔以相應的闡釋。這種翻譯方法也符合目的論翻譯理念,翻譯最終目的在于使翻譯受眾充分理解非遺文化的真正內(nèi)涵。
“目的決定手段”。文化負載詞語所代表的表層意義及內(nèi)涵都是特定民族在世世代代的歷史傳承中沉淀下來的,折射出了當?shù)厝嗣竦纳罘绞胶托叛?。這些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詞匯或者短語,在翻譯時需要根據(jù)其目的來決定翻譯策略。在翻譯民間文學時,采用釋義法可以傳達原文主旨,不會失去原味;在翻譯表演技術類時,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的方式,既能原汁原味地傳承和外宣非遺文化,也能讓目的語國家的人民耳熟能詳這些具有民族特質(zhì)的技能;在翻譯手工技藝類時,一般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法,來力圖說明制作過程復雜的工藝流程。對于民俗文化的翻譯,除了使用直接描述法和譯音加注法外,還應輔以相應的解釋,補充譯文中缺失的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