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瑗,甘宏偉
(1.曲阜師范大學,山東 曲阜 273100;2.甘肅政法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升官記》是根據(jù)京劇《徐九經(jīng)升官記》改編的一部戲曲電影,由北京電影制片廠、湖北電影制片廠于20世紀80年代初聯(lián)合攝制完成?!渡儆洝肥且徊侩娪埃彩且徊繎蚯?,本文則主要關(guān)注其作為戲曲文學的特點,著重考察《升官記》在人物與情節(jié)設(shè)置方面的成績。
作為戲曲文學,《升官記》最鮮明的特點是沒有局限于傳統(tǒng)戲曲藝術(shù)慣常的角色限制,而以“丑角”為主角,并演清官。
關(guān)于以“丑角”為主角,在《升官記》中飾演徐九經(jīng)的演員朱世慧曾說:“丑角要排好一出大戲,首先要解決的是唱的問題,……丑行和老生的發(fā)音同用本嗓,但老生在傳統(tǒng)上有成套的板式腔體,丑行以念和做為特長,而丑行的‘唱’在傳統(tǒng)劇中,多為插科打諢或者僅為四六句,沒有成套的板式腔體?!盵1]20這表明,在傳統(tǒng)戲曲中,丑角主唱是不常見的。這是從劇本體制和演員角度看的。我們則主要從觀眾的角度看以“丑角”為主角并演清官的角色體制所產(chǎn)生的觀賞效果。
在民間戲曲中,往往為“丑角”設(shè)置一些滑稽幽默的動作、念白、唱詞或情節(jié)上的誤會,讓觀眾笑起來,獲得輕松愉悅的體驗,甚至是在有濃郁悲劇色彩的戲曲中也常會出現(xiàn)“丑角”,暫時將觀眾從悲苦的情緒中拉出來。由此,戲曲演出中,“丑角”如果作主角,可能會對嚴肅、崇高之類主題,英雄、清官之類人物產(chǎn)生一定的消解作用,但《升官記》以“丑角”為主角演清官則是另一種情形。
《升官記》中,主角是徐九經(jīng),在角色設(shè)定上屬于丑角,他嘴斜,脖歪,肩不齊,五官不正,四肢不勻。但這種“形丑”還不是關(guān)鍵,更重要的是為他設(shè)置的動作、念白、唱詞和因他的誤會而產(chǎn)生的情節(jié)。依常理而言,將一個“好官”設(shè)置成“丑角”,會對“好官”形象造成損害。但在《升官記》中,這種設(shè)置不僅未對“好官”的“好”產(chǎn)生損害,反而改變了人們習見的“清官戲”中“清官”始終秉公執(zhí)法、鐵面無私、不食人間煙火的面貌,塑造出了一個真實的“好官”。劇中徐九經(jīng)是社會的一個“親歷者”,他有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報怨,也會在拜見王侯時送上好酒,也有面對威逼時的害怕,更有面對利誘時的進退兩難。特別是他作為大理寺正卿,身處“侯爺壓我”“王爺逼我”和“萬歲爺也下尚方劍擠兌我”的境地時,唱的“當官難、難當官”一段形象地展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平常人的正常的心理。
當官難、難當官,徐九經(jīng)做了一個受氣官。啊,一個窩囊官。自幼讀書我為做官,文章滿腹,我得意洋洋、洋洋得意,進京考大官。又誰知才高八斗我難做官,皆因是,爹娘沒有為我生一副好五官。我怨、怨、怨五官,頭名狀元到那玉田縣,當了一個小小的七品官。九年來,我兢兢業(yè)業(yè)、業(yè)業(yè)兢兢做的是賣命的官,卻感動不了那皇帝大老官。眼睜睜不該升官的總升官,我這該升官的,只有夢里跳加官。原以為此番升官我能做個管官的官,又誰知我這大官頭上還壓著官。侯爺、王爺他們官告官,偏要我這小官審大官,他們本是管官的官,我這被管的官兒,怎能管那管官的官?官管官、官被管、管官、官管,官官管管,管管官官!叫我怎做官?我成了夾在石頭縫里一癟官。我若是順從了王爺做一個昧心官,陰曹地府躲不過閻王和判官;我若是成全了倩娘做一個良心官,怕的是剛做了大官我又要罷官!我是升管、是罷官、做清官還是做贓官?做一個良心官,做一個昧心官,升官、罷官、大官、小官、清官、贓官、好官、壞官、官……我勸世人莫做官、莫做官?、?/p>
選擇做良心官還是昧心官,徐九經(jīng)面臨著“良心”與“私心”的激烈斗爭?!傲夹摹闭f:“為官不可不講良心?!薄八叫摹闭f:“為官哪能沒有私心?”“良心”說:“為官不講良心不如豬狗。”“私心”說:“為官不講私心到處碰頭?!薄八叫摹闭f:“當年安國侯以貌取人害你不淺,今日正好報此舊怨?!薄傲夹摹闭f:“傷害無辜公報私仇有違天理,定要遺臭萬年?!苯?jīng)過一番極其艱難的掙扎之后,徐九經(jīng)選擇做一個良心官,既不因那“居功自傲,專橫獨斷”的侯爺,也不因那威逼不許“有半點差錯”的王爺,更不因那“下尚方劍擠兌”的“皇帝大老官”,而只為那“不忘青梅竹馬情”的倩娘。如果說諸多“清官戲”中的鐵面無私“清官”只不過是古代社會飽受壓迫的人們心中的幻想,徐九經(jīng)這樣一個經(jīng)過內(nèi)心艱難掙扎之后而選擇“做一個良心官”的“官”才是與百姓同食人間煙火的真實的“好官”。
《升官記》以“丑角”主演“好官”,并未對嚴肅、崇高之類“正面”主題造成消解。原因在于徐九經(jīng)實際上被設(shè)置成了一個社會的“觀察者”和“批判者”,相當于充當“敘述者”的角色,這就強化了對強權(quán)者的揭露與批判,觀眾隨著這個“敘述者”看到了那個社會的蠻橫,看清了那個社會的某些本質(zhì),并形成了辛辣的諷刺效果。如徐九經(jīng)拜見安國侯時,安國侯待他非常傲慢,并且威脅如果不將倩娘“斷還”,“若有半點差錯啊,我要了爾的狗頭”;當拜見王爺時,卻受到了優(yōu)待,徐九經(jīng)自己唱道:“侯府報門進,王爺一聲請,還是王爺好哇?!蓖鯛敻械挠裙印爸t恭有禮”,王妃“盛情”,合府上下都對徐九經(jīng)禮待有加。直到得知倩娘自幼就許配給劉鈺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在王爺府受到百般禮待的原因,才明白“原以為侯爺不是好東西,現(xiàn)在看來王爺才不是好東西”。而且,明明是王爺一方搶親,他還能求得尚方劍,皇帝竟還賜給他尚方劍。尤其是在徐九經(jīng)弄清事情的原委之后,王爺親自送尚方劍給他,先是引誘:“憑婚書斷倩娘要執(zhí)法如山,這一案若斷得遂王心愿,我保你踏金階厚祿高官。”接著明以“恩仇”:“莫非你忘了九年之前,安國侯陷害之仇,忘了本王保你進京之恩?”再施以威逼,“本王保你進京,就是要你與某效力。如今王法就是婚書,婚書就是王法”,“若有半點差錯哇,哼哼,你要小心了”。步步緊逼,將王爺?shù)恼鎸嵜婺繉訉咏议_。這種處理方式,將皇權(quán)的霸道和官場的陰暗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進一步深化了主題。
《升官記》在人物及情節(jié)設(shè)置上最顯著的特色是限知視角的運用,造成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
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如果主題與善惡忠奸有關(guān),其人物與情節(jié)設(shè)置往往是人物一出場便善惡分明,且自始至終對立。往往在安排人物上場時,就先讓人物用賓白或唱詞向觀眾明示自己是“壞人”或是“好人”。再加上富有特點的臉譜扮相、動作程式、唱白聲腔等,觀眾能很快對人物的忠奸善惡作出判斷。這形成了作者、演員和觀眾普遍認同的模式,而《升官記》顯然不是這一模式。
在《升官記》中徐九經(jīng)出場后旋即退場,隨即便是成親、搶親的場面。尤金一家正在府中喜氣洋洋操辦婚事,突然劉鈺率人打進府中,搶走新娘。劇中在劉鈺和李倩娘見面時,設(shè)置了這樣一個場面:倩娘看到來搶親的人面露驚訝之色,她在來人叫了一聲“倩娘”后,旋即暈倒,并被搶走。這究竟怎么回事?此時并未明確。接下來劇作即以限知視角安排情節(jié),讓觀眾隨著“徐九經(jīng)”這個角色探察事情的原委,并成為觀眾獲得信息的唯一渠道。當觀眾隨著“徐九經(jīng)”探尋究竟時,《升官記》又充分利用人們慣常的思維方式,讓觀眾形成這樣一個印象:尤金與王爺是善的一方,安國侯及其義子劉鈺是惡的一方。
在傳統(tǒng)的戲曲中,“搶親者”被設(shè)置成作“惡”的一方,是習見的模式。按照社會的慣常情形,只有強勢的一方才能搶奪弱勢的一方,弱勢一方不會也沒有能力搶取強勢的一方。加之安國侯有“居功自傲,專橫獨斷”的嫌疑。在諸事尚未明朗的情況下,搶親的劉鈺及“縱容”劉鈺的安國侯被認為是蠻橫霸道的一方是正常的,人們也希望他們最終受到懲罰,這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
徐九經(jīng)被設(shè)置成一個正面人物,而正面人物料事如神,斷事判案不會錯,這也是習見的,可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卻出現(xiàn)“突轉(zhuǎn)”,向相反方向變化。徐九經(jīng)才華出眾,懷才不遇,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這早已交待清楚。這樣一個當年在科場上“筆似游龍,文章似錦”,“本應當高中皇榜第一名”的人物,卻只因侯爺劉文秉說他“四體不勻稱,五官不端正,歪脖犟頸不英俊”,失去了狀元名號,被放到一個小縣做縣令,毀了他想在朝中做大官的夢想。但王爺卻保舉徐九經(jīng)做了大理寺正卿,進京之后,徐九經(jīng)拜見侯爺和王爺時,侯爺一家百般刁難,以威待之;王爺一家則百般禮待,以恩待之。王爺、侯爺對待這樣一個正面人物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也很容易讓觀眾認同徐九經(jīng)的感覺:“侯府報門進,王爺一聲請,還是王爺好哇?!?/p>
自然,跟隨“徐九經(jīng)”這一角色,觀眾很容易越來越相信王府是受害的一方,而侯爺是行兇作惡的一方。有了這一判斷,期待徐九經(jīng)“把李倩娘斷給尤金,問那安國侯一個縱子行兇之罪”當然就在情理之中。由此,徐九經(jīng)夜審李倩娘,也是讓她說“你就把安國侯怎樣縱子行兇,劉鈺怎樣花堂搶親,他們又是怎樣威逼恐嚇于你,說個清楚明白”。所以,李倩娘作出“搶親者不是劉鈺,乃是狗賊尤金”的回答,不僅讓徐九經(jīng)不屑一顧,還反問李倩娘:“尤公子溫文爾雅,怎么會搶親呢?”李倩娘一句“徐大人切莫以貌取人”,更惹惱了徐九經(jīng),“老爺恨的就是以貌取人。當年安國侯若不以貌取我,老爺也不會丟掉那個狀元!”然而真相卻出乎意料,跟隨“徐九經(jīng)”的觀眾也大為驚訝。原來王爺才是惡的一方,而侯爺家的公子是善的一方。觀眾也由此獲得一種新鮮奇特的“陌生化”審美體驗。在傳統(tǒng)的戲曲中,事情的解決往往在戲曲接近尾聲時,皇帝或皇命出場,然后讓冤情得以昭雪,讓惡人受到懲罰,或讓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在《升官記》中,本來被認為是“好人”的王爺請來尚方劍,原是要懲罰劉鈺一方,最終卻成為懲罰尤金的尚方劍。原來君王和皇親國戚才是作惡縱惡的一方,這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皇親國戚,而不是所謂的“奸臣”,這一設(shè)置對人們習慣了的“君王是好君王,只是奸臣壞,君王是被蒙蔽”的審美期待形成了沖擊。
清代的李漁在《閑情偶寄·詞曲部·結(jié)構(gòu)第一·密針線》中有云:“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線緊密?!盵2]10《升官記》涉及的題材有審案斷案、婚姻愛情、朝臣爭斗、社會倫理、辭官退隱等,眾多題材錯綜交織,但作品卻能將這些看似繁雜的內(nèi)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編織細密,增強了戲曲的觀賞性。以“一人”為主線,并巧妙地運用道具,在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
先說以“一人”為主線?!渡儆洝芬孕炀沤?jīng)失意不遇,到被舉升官,再到辭官歸隱為主線,將這些紛繁的內(nèi)容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正如李漁所說,一本戲“止為一人而設(shè)”,“又只為一事而設(shè)”,“此一人一事,即作傳奇之主腦也。然必此一人一事果然奇特,實在可傳而后傳之”[2]8?!渡儆洝穱@徐九經(jīng)設(shè)置了兩組主要的人物關(guān)系。一是安國侯和王爺爭斗的線索。這既是故事的起點,也是徐九經(jīng)命運轉(zhuǎn)折的關(guān)鍵。徐九經(jīng)和安國侯有舊怨,他從未忘記此仇,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就是安國侯害的。對安國侯懷有成見的徐九經(jīng)自然也會在不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堅信過錯方為侯府,隨后想方設(shè)法接走李倩娘并請尚方寶劍。二是李倩娘和劉鈺的婚約關(guān)系。這一關(guān)系是徐九經(jīng)提審倩娘時才審出來的,其間又通過倩娘的唱白道出一段青梅竹馬而被迫分離的愛情故事,還有倩娘勤苦侍奉公婆、安葬公婆的社會倫理故事,以及倩娘祭奠公婆時被尤金搶走的故事。巧的是徐九經(jīng)愛借酒澆愁,又是酒家李小二的??停钚《趾屠钯荒锸翘眯置藐P(guān)系。所以,正當徐九經(jīng)審倩娘得出的案情和自己原先認知的情形不一致,正在驚疑之際,前來送酒的李小二與李倩娘相認并作證,又成為搶親公案得以真相大白、案情出現(xiàn)根本扭轉(zhuǎn)的重要一環(huán)。徐九經(jīng)原本“為國執(zhí)法”的理想,也驟然變?yōu)椤傲夹摹迸c“私心”之間的艱難掙扎??芍^是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紛繁復雜的題材內(nèi)容被處理得絲絲相扣,而又無雕琢之痕。
以道具穿針引線,貫串始終,正是傳統(tǒng)戲曲慣用的手法,多用以夫婦團聚、親人相認的信證,或者引導、銜接情節(jié)的手段等?!渡儆洝穭t巧妙使用“歪脖樹”與“酒”這些道具,將繁多的內(nèi)容題材貫串起來。
《升官記》中,“歪脖樹”出現(xiàn)了三次,并被賦予了較多的隱喻意義。第一次是在全劇開始,徐九經(jīng)抱著酒壺搖搖晃晃來到歪脖樹下。他雖才華出眾,卻因相貌丑陋,不僅失去了狀元,而且被放在偏遠的玉田縣做縣令多年。此時的他懷才不遇,深為歪脖樹鳴不平:“歪脖樹,分明棟梁材,冷落路旁栽,為何遭小看,皆因脖子歪。”他是以歪脖樹自比,為歪脖樹鳴不平就是為自己鳴不平,不平之中還有對前途無望的憤懣。所以,他對跟從自己的徐茗說:“這歪脖樹直不了,老爺這輩子就別想升官?!?/p>
同是這棵歪脖樹,第二次出現(xiàn)時,徐九經(jīng)的心情就大不相同了。此時他已接到“圣命”準備赴京做高官,時來運轉(zhuǎn),志得意滿,如同“靈官菩薩做了灶神”。再次路過歪脖樹,吟得一首:“生就棟梁材,不怕路旁栽。刮目再相看,脖子并不歪。”歪脖樹看著也不歪了,“有朝一日,被哪位木匠師傅看中了,選去做金鑾寶殿的大梁,誰敢說它不正呢?這歪脖子……正好雕個龍頭呢?!边@時的徐九經(jīng)剛剛得到了顯貴的賞識,春風得意,此處的歪脖樹是為了展現(xiàn)他內(nèi)心的那種難以抑制的欣喜。
歪脖樹最后一次出現(xiàn)在結(jié)尾。此時,案子已審斷完畢,成全了劉鈺和李倩娘,懲罰了“狗賊尤金”,徐九經(jīng)掛冠辭官歸去,再次來到歪脖樹下,先前想做高官的抱負被陰暗的現(xiàn)實擊碎:“王法條條空自有,大人弄權(quán)小人愁,脫袍掛冠我去也,歪脖樹下賣老酒?!苯?jīng)歷一番京中高官的艱難,徐九經(jīng)已經(jīng)看穿官場的污濁黑暗,看淡了名利?!巴岵睒湎沦u老酒”正映照了徐九經(jīng)形歪心正的品格,以及做不出事不如歸隱的襟懷。“歪脖樹”道具的使用,與徐九經(jīng)相映相襯,相得益彰,強化了主題。
“酒”是《升官記》中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道具,徐九經(jīng)赴京任職之際店小二送他的那壇玉田縣老酒了成了重要道具。全劇剛開始,就是徐九經(jīng)喝得搖搖晃晃捧著酒壺出場的場景。此時他已做了九年玉田知縣,懷才不遇,未曾得志,天天買醉,以“酒”澆心中塊壘,“酒”與徐九經(jīng)不得志的郁結(jié)相聯(lián)。徐九經(jīng)接到進京做官的“圣命”后,得意滿滿。李小二前來送他一壺老酒,此時的“酒”是“喜酒”,“酒”又與他得志后的喜悅相聯(lián)。徐九經(jīng)在辦理案件的過程中,“酒”又成了見面禮,先送給侯爺,又設(shè)計要回來送給王爺。此時,送酒體現(xiàn)了徐九經(jīng)的機智。但事情很快發(fā)生轉(zhuǎn)折,本來決定戒酒好好做官的徐九經(jīng),在審知案件真相、身處兩難境地后,又開始飲酒,再次喝得大醉。“酒”又與徐九經(jīng)此時的憤懣和內(nèi)心掙扎相關(guān)聯(lián)。案件審完,懲罰了真正的惡人,成全了李倩娘和劉鈺的婚姻,徐九經(jīng)又脫下官服賣酒去了,貫穿始終的酒又出現(xiàn)了,此時的酒代表了徐九經(jīng)的坦然?;剜l(xiāng)后的他瀟灑賣酒和喝酒,他的坦坦蕩蕩都在酒里。
綜上所述,《升官記》在繼承中求創(chuàng)變,對傳統(tǒng)戲曲中的常見模式加以揚棄,適應而又引導觀眾的欣賞趣味,這正是其能長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注釋:
①引自電影《升官記》,以下所引人物唱白均出自電影《升官記》,余不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