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史書話蠶桑(上)

2021-11-29 00:51:10河南省蠶業(yè)科學研究院宋松王坤龍劉中文趙曉
河南農業(yè) 2021年6期
關鍵詞:養(yǎng)蠶

河南省蠶業(yè)科學研究院 宋松 王坤龍 劉中文 趙曉

嫘祖,亦作雷祖、累祖,傳說為黃帝(姓公孫,名軒轅,因居軒轅之丘而名)正妃。據《史記·五帝本紀》《后漢書·禮儀志》《路史后紀》《軒轅本紀》等書記載,嫘祖為西陵氏之女,是黃帝正妃。傳說嫘祖在5000 年以前,出生于西陰之地(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她是古代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者。

反映夏代物候情況的《夏小正》中可以看到“三月攝桑,妾子始蠶”,即當時于陽歷四月采伐桑葉開始養(yǎng)蠶,表明那時北方的養(yǎng)蠶比現在要早45 d,因為那時的桑樹生長發(fā)育較現代要早45 d。殷代甲骨文中不僅有蠶、桑、絲、帛等字,還有一些和蠶絲生產有關的完整卜辭。有的卜辭上記載,叫人察看蠶事,要經過九次占卜??梢娦Q桑在當時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事業(yè)。甲骨文中還有關于蠶神和祭禮蠶神的記載,當時人們?yōu)榱损B(yǎng)好蠶,用?;蜓虻蓉S厚的祭品祭禮蠶神。據《詩經》《左傳》《儀禮》等古書記載,當時蠶不僅已經養(yǎng)在室內,而且已經有專門的蠶室和養(yǎng)蠶的器具。這些器具包括蠶架(“栚”或“槌”)、蠶箔(“曲”)等。由此可見,到殷周時期,我國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養(yǎng)蠶技術。

從西周墓出土的玉蠶來看,周初到春秋時期養(yǎng)蠶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已經很普遍。《禮記·月令》載:“季春之月,……省婦使,以勸蠶事”“孟夏之月,……蠶事畢,后妃獻繭”?!抖Y記·祭義》載:“大昕(三月初一,相當于陽歷四月初)之朝,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單矣(陽歷四月末五月初),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即在五月初就上簇結繭,養(yǎng)蠶時期與夏代看不出多大差別。但《周禮·夏官·馬質》載:“禁原蠶者”。即政府明令禁養(yǎng)二化性蠶,多化性蠶已不見記載了,說明此時飼養(yǎng)的蠶主要為一化性蠶,繭為白色?!对娊洝ふ倌稀じ嵫颉匪d有“素絲五紽”“素絲五緎”“素絲五總”,這反映了南方地區(qū)及河南、湖北一帶為白色絲。《詩經·豳風·七月》簡練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采桑、養(yǎng)蠶、紡織、做衣裳的情景:“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薄靶Q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薄捌咴馒Q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從“載玄載黃”“我朱孔陽”這幾句詩句中不難看出,當時人們已應用礦物、植物染料,并出現了彩繪印花絲織品?!对娊洝ぬ骑L·揚之水》有“素衣朱繡”,說明山西用白絲做成的衣服再繪上紅色的圖畫;《詩經·豳風·七月》有“八月載績,載玄載黃”,即要把織成的綢染成黑色或黃色,說明該地產的也是白色絲?!豆茏印ぽp重》“魯梁之民俗為綈”,是說山東普遍產粗厚光滑的絲織品?!渡袝び碡暋分杏涊d江蘇徐州一帶以白色厚絹為名產?!赌印酚小耙娙窘z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也很清楚地看出山東一帶所產的是白絲。周代已經大面積栽種桑樹?!对娊洝の猴L·十畝之間》中有“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的詩句,意思是十畝桑園綠樹間啊,采桑兒多悠閑啊。這說明春秋時期桑樹已經成片栽植,而且一塊桑田有十畝之大。當時栽種的桑樹,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喬木式的。現在,我們還可以在戰(zhàn)國時期銅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勞動婦女提籃采桑的生動形象。

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養(yǎng)蠶與周代相類似(《呂氏春秋·月令》)。山東飼養(yǎng)的為三眠蠶(荀子《蠶賦》)。荀子《蠶賦》有“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身體柔軟婉轉,如女性之軀,頭則似馬首,精妙地描繪出蠶的優(yōu)雅形態(tài),表明公元前3 世紀的家蠶性狀?!妒酚洝だ钏箓鳌酚小鞍⒖c之衣”,說明秦時山東東阿縣的白綢仍很名貴。陜西為當時主要蠶區(qū)之一,“秦始皇三品以上,綠袍深衣,庶人白袍,皆以絹為之”(晉·崔豹《古今注》),說明所生產的是白絲。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山權數》中說:“民之通于蠶桑,使蠶不疾病者,皆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謹聽其言而藏之官,使師旅之事無所與。”這是說,群眾中有精通蠶桑技術,能養(yǎng)好蠶,使蠶不遭病害的,請他介紹經驗,并給予黃金和免除兵役的獎勵。的確,最有經驗、最有知識的是從事生產實踐的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中有很多蠶桑專家和能手,他們在長期的養(yǎng)蠶生產實踐中,不斷探索,為我國和世界養(yǎng)蠶業(yè)積累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經驗。

公元166 年前后,東漢崔寔在洛陽寫成的《四民月令》載:“三月清明節(jié),命蠶妾治蠶室,涂隟穴,具槌、?、箔、籠,……四月,繭既入簇,趣繰,剖綿”。說明東漢時代在四月即今陽歷五月就能上簇、采繭和繅絲,仍比現在北方要早30 d。漢代出現了黃繭,但仍是以白繭為主。漢·王逸《機賦》:“蠶人告訖,舍罷獻絲?;螯S或白,蜜蠟凝脂”。指出剛剛繅出來的是有光亮的黃、白兩色絲,即分別由黃繭、白繭而來。江淹《班婕妤詠扇》詩:“紈扇為圓月,出自機中素”?!稐兯刭x》:“卷霜帛而下庭”?!对垢栊小罚骸靶铝妖R紈素,皎潔如霜雪”。王充《論衡·程材》:“白紗入緇,不染自黑”。史游《玉?!ぜ本推罚骸褒R國給獻素繒帛”?!稘h書·地理志》:齊地從戰(zhàn)國、秦、漢以來的名產“織作冰紈”為透明得像薄冰一樣的白綢,以上都指白色絲綢。漢初大量飼養(yǎng)二化性蠶,如在公元前10 年,產量曾達50 萬擔。其中二化性蠶的比例較大,以致二化蠶糞成了重要的肥源。公元前1 世紀,當時十畝瓠田下種前竟要用儲藏的干蠶糞200 石。(《氾勝之書輯本》)注二月而接也,有插接、劈接、壓接、搭接、換接。谷而接桑也,其葉肥大,說明當時就已經掌握了嫁接技術。姚振宗《后漢藝文志》著錄有《王景蠶織法》一書。王景于東漢初年任廬江太守,教民蠶織,此書可能就是他在廬江時為提倡蠶織而寫的蠶業(yè)專書,原書已佚。此外,《氾勝之書》載“衛(wèi)尉前上蠶法”,此處所說的“蠶法”,可能也是一篇蠶業(yè)專著,時代則早于《王景蠶織法》約半個世紀?!稓飫僦畷酚晌鳚h后期氾勝之撰,原書已佚,今有輯佚本。書中有直播育苗的桑樹繁殖法等記載。《漢書·藝文志》著錄,漢代尚有《種樹藏果相蠶》一書,原書早已失傳。漢初飼養(yǎng)的家蠶,是體形極小的類型,從1973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墓發(fā)掘的絲織物絨圈錦可見,2100 年前織物的單根繭絲纖度僅0.78~0.96 但尼爾,比近代廣東多化性種最小的革絲纖度1.02 但尼爾還小,僅為一般二化性品種繭絲纖度的1/3 左右,其體型和繭形的大小可想而知。當時在我國友鄰越南義安省飼養(yǎng)的為多化性蠶,漢俞益期《牋》載“日南蠶八熟,繭軟而薄”,與上載同時(公元前110 年)于今廣東省的海南島設置儋耳、珠崖兩郡。在設郡以前,當地人民已經“男子耕種禾稻麻,女子桑蠶織績”(《漢書·地理志》),推測那時用當地的多化性野蠶馴化的多化性家蠶。迄至最近,當地仍飼養(yǎng)7~8 次的多化性“輪月種”。

三國時,魏國所產絲仍以白色為主。如“景初二年(238 年)賜倭女王白絹五十匹”(《魏志·倭人傳》)?!跋膭t縑總綃繐,其白如雪;冬則羅紈綺縠,衣疊鮮文”(《魏文帝集》)。當時,南方仍有多化性蠶的飼養(yǎng)。晉·左思《吳都賦》載“鄉(xiāng)貢八蠶之綿”,說明當時江蘇飼養(yǎng)有多化性蠶。晉·鄭緝之《永嘉記》也提到“永嘉有八輩蠶”,即在浙江溫州一帶一年飼養(yǎng)八批蠶,其中有世代連續(xù)關系的4~5 代。西晉張華《博物志》載“蠶三化,先孕而后交”,世代也較現在為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載:“八蠶出日南,至秋猶飼以柘,荊楚則早晚二蠶”。即使在北方,公元534 年前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記有“按今世有三臥一生蠶,四臥再生蠶”“秋母蠶,秋中蛋,老秋兒蠶,秋末老兒蠶”,說明該時北方除有一化性和二化性兩種類型外,還有關于多化性的傳聞,并最早提到了四眠蠶,且三世紀下半葉西晉·張勃《吳錄》也說“南陽郡一歲蠶八績”,則河南一帶仍保留有多化性類型。《林邑記》載“九真郡(今越南北部新和附近)蠶年八熟”,說明當時越南北方的蠶仍是多化性。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在東晉南朝時代也是蠶一年四熟(轉引自《歷史教學》)。而《魏書高祖本紀》載“承明元年(公元476 年)秋八月甲申,以長安二蠶多死”,這里看到二蠶的飼養(yǎng)期要到陽歷的九月,應當至少為第三化蠶,已感到難于飼養(yǎng),當然有種種原因。但當時的南方,流行在江漢流域的《西曲歌》則說“蠶生春三月”,可見春蠶仍在陽歷四月開始飼養(yǎng)。楊泉《蠶賦》載“晞用清明,浴用谷雨”,說明催青日期與現代差不多了。

晉代的繭絲色,楊泉《蠶賦》載“爾乃絲如凝膏,其白伊雪”。傅咸詩“素絲豈不潔,寒女難為容”,郭泰機《答傅咸一首》載“皎皎白素絲,織為寒女衣”,都表明為白色。南朝宋·鮑照《紹古辭》之二:“昔與君別時,蠶妾初獻絲?!?/p>

隋唐(589—907)時,多化性蠶比較多見,但已偏重于長江流域。如《隋書》“江湖之南,一年蠶四五熟”,《新唐書·地理志》“吳都土貢八蠶絲”“天寶中,益州(在今四川)蠶三熟”,《唐書·尹思貞傳》“思貞為青州(在今山東)刺史,治州有績,蠶至歲四熟”,唐·張文昌《桂州》“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yǎng)蠶”。此外,當時北方的野蠶為三化,《唐會要》載“開成二年(837年)十月,陳、許、蔡境內,野蠶自生桑上。三遍成繭,連綿九十里,百姓收拾,并得抽絲,得絲綿并織成?絹。代宗(762—779 )時,太原民韓景暉養(yǎng)冬蠶成繭”,說明北方也偶爾出現多化性蠶。

猜你喜歡
養(yǎng)蠶
記一次新型飼料養(yǎng)蠶
養(yǎng)蠶消毒防病的不良習慣及應對
養(yǎng)蠶不易
養(yǎng)蠶記
適合多批次養(yǎng)蠶的桑樹高效剪伐技術
寧南全年5批次養(yǎng)蠶模式分析
養(yǎng)蠶不喂桑,栽桑不采葉 重慶工廠化養(yǎng)蠶蘊藏黑科技
彝族養(yǎng)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養(yǎng)蠶巢脾 一種新的養(yǎng)蠶用具
嫘祖養(yǎng)蠶的故事
乌拉特前旗| 安福县| 宜黄县| 东至县| 唐海县| 阳高县| 宜宾县| 安庆市| 都兰县| 新野县| 伊宁市| 会昌县| 合山市| 德令哈市| 额尔古纳市| 广宁县| 信阳市| 仙桃市| 大余县| 滁州市| 石棉县| 师宗县| 阳山县| 天门市| 石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新民市| 禄丰县| 桓台县| 伊金霍洛旗| 扶风县| 博客| 惠安县| 彭山县| 桃园市| 义马市| 子长县| 镇赉县| 辉南县| 娄烦县| 石嘴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