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侖 徐春燕
布列塔尼亞人說布列塔尼亞(LaBretagne)是大海與大陸的兒子,大西洋與歐洲大陸共同孕育了這片土地。它雖然沒有巴黎的富貴豪華、尼斯的華麗堂皇,但海洋的澎湃和大陸的廣沃共同造就了布列塔尼亞桀驁不馴的性格。
布列塔尼亞半島三面環(huán)海,位為歐洲西部,法國的西北角,瀕臨大西洋,與英國隔英吉利海峽相望,今天布列塔尼亞是法國的一個大區(qū),這里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既有傳統(tǒng)的海濱小鎮(zhèn)和美麗的沙灘,又有高樓聳立的現(xiàn)代化都市。漁業(yè)、農(nóng)業(yè)、造船業(yè)和旅游業(yè),這些都使之成為法蘭西最為富饒的部分之一。
布列塔尼亞是桀驁不馴的,半島形的領土仿佛一個咆哮的巨獸迎向颶風凜冽的大西洋,挑戰(zhàn)著浩瀚汪洋的權威;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同樣是桀驁不馴的,她的歷史是一個弱小民族爭取自由的歷史:從高盧部落對羅馬軍團的抵抗,從塞爾特人對查理大帝的蔑視,從最后的騎士對法蘭西國王說不,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著布列塔尼亞人倔強、不畏強勢的民族性格與傳統(tǒng)。
獨立的布列塔尼亞國一直存在到公元1532年。如今雖然成為法國的一部分,但布列塔尼亞更執(zhí)著于自己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并為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語言文字感到自豪和驕傲。布列塔尼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就是那場發(fā)生在兩千多年前和羅馬帝國的戰(zhàn)爭,公元57年,羅馬軍團的兵鋒已經(jīng)直抵這個與世無爭的半島,在征服了整個高盧之后,凱撒大帝的戰(zhàn)車卻不得不在這里駐足。在“高盧戰(zhàn)記”中,這位千古一帝寫道:“這塊土地被海洋所圍,我的軍隊不能陸戰(zhàn),因為漲潮時大海將淹沒一切,我的軍隊也不能海戰(zhàn),因為退潮時戰(zhàn)艦將在礁石上擱淺……”凱撒大帝對布列塔尼亞人也不禁感嘆:“他們要比其他民族更強大善戰(zhàn),因為他們掌握著先進的航海技術并擁有豐富的航海經(jīng)驗;他們在海邊、在洶涌波濤的威脅下修建了一個個港口和堡壘,那里就是他們的家鄉(xiāng)?!惫?世紀,查理曼帝國大軍的鐵蹄再次踏入布列塔尼亞,最初那位征服了大半個歐洲的查理大帝根本沒有把這個半島放在眼里,但布列塔尼亞人的英勇抵抗導致查理大帝的幾次征伐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后他不得不放棄,布列塔尼亞人又一次捍衛(wèi)了自己的自由。14世紀法蘭西王國又一次把征服的目光投向了布列塔尼亞,面對威脅,布列塔尼亞的騎士們聯(lián)合起來,一次又一次地沖擊法國國王的侵略軍。軍事上的失利使法國國王想出了另一個辦法來兼并布列塔尼亞:和騎士貴族們通婚。1532年隨著最后一個騎士的死去,法國國王宣布“繼承”布列塔尼亞,這個半島終于成為法蘭西的一部分。
喪失了國家的獨立,但布列塔尼亞人并沒有失去自己的民族特性,他們堅守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并引以為自豪。不幸的是作為少數(shù)民族,他們的語言和文字曾一直被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法蘭西共和國所禁止,任何在公共場合運用這一語言文字的行為都是違反法國法律的。雖然為政府所禁止,但布列塔尼亞人還是為擁有使用自己語言文字的權力而不斷抗爭,經(jīng)過三百年的不懈努力,法國政府不得不于1965年同意可以在學校選修布列塔尼亞語。今天新一代的布列塔尼亞人努力恢復自己的語言文字,重新認識自己獨特的歷史與文化,面對其他地方的法國人他們總愛驕傲地強調(diào):“我是布列塔尼亞人!”
第一次到布列塔尼亞時,它就以其特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綺麗的自然風光、樸實熱情的人民、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跡都使我愛上了這片土地。特別是在冬季到布列塔尼亞,更能感覺到大海的壯麗、肅穆與不可侵犯,更加可以感受到海風咆哮大陸的凜冽,巨浪沖擊沙灘的奔騰,波濤拍打礁石的雷霆。凝視著大海,也許正是這浩瀚的海洋形成了布列塔尼亞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性格。
布列塔尼亞沒有巴黎的喧囂與嘈雜,這里的樸實與寧靜甚至讓我找到了一絲故鄉(xiāng)云南的感覺。后來我回到了昆明,一次在西山踏青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蒼松翠柏間的一座民國時期法國人的墓:柏西文之墓。從墓志銘中,我得知這位名叫柏西文長眠于西山的法國人恰恰來自于布列塔尼亞。一百年前是什么原因使這位布列塔尼亞人不遠萬里來到云南,并且安葬于昆明最負盛名的西山?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我開始探尋柏西文的一生……
在我所研究的旅居云南的法國人中,柏西文是唯一一位在法國找不到任何文獻資料、而在云南卻有大量史料和紀念文章的人。柏西文,又名柏勵,法文名字Simon Daniel Piry,于1864年12月25日生于廣州,也有記載他生于上?;蛳愀?,總之是出生在中國。柏西文的父親是布列塔尼亞人,時任法國駐廣州領事,母親則是中國廣東高州人,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柏西文還有一位姐姐和一個弟弟,整個家庭殷實而和睦。柏西文的父母親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于是在他五歲的時候送他返回法國,就讀于布列塔尼亞的一所教會小學。也許是因為父親是外交官的原因,八歲的時候柏西文又離開了法國而前往英國,在英國的公學和文法學校讀書,學習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白天在學校攻讀,夜晚則由父親親自教導,良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為柏西文今后的品德與學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六歲的時候,柏西文因患肺病而不得不離開生活了八年的英國,回到了布列塔尼亞,在家鄉(xiāng)開始了三年的自學生涯。
青少年時期的柏西文是特立獨行的,志向也與常人不同。據(jù)柏西文自己對這一段時期生活的回憶,他曾經(jīng)就讀于牛津大學,受英國古典文學的熏陶和嚴格的訓練,除了學習歐洲諸國語言以外,柏西文還鉆研歷史、地理、數(shù)學和物理,同時特別愛好生理與醫(yī)學。后來柏西文還在英國海軍服役,擅長劍術,可謂文武兼修。
古典傳統(tǒng)教育的背景,使得柏西文受到了古代和近代一些西方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學說的巨大影響。柏西文推崇希臘哲學,十分喜愛英國古典文學,他仔細閱讀了自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至近代的蕭伯納、托爾斯泰、高爾基、達爾文等名家的著作。柏西文最喜愛莎士比亞的戲劇、司各德的歷史小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可謂博采眾家之長。
柏西文不僅愛讀書,也喜歡音樂,鋼琴彈得非常好,這是他一生最大的嗜好。他最喜歡彈奏貝多芬、肖邦、瓦格涅和莫扎特的名曲,入迷時,廢寢忘食,一彈就是一天。這時的柏西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藝青年。
這樣一位多才多藝、英俊瀟灑的文藝青年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離開了家鄉(xiāng)布列塔尼亞,回到了中國,在有東方巴黎之稱的上海展露了他卓越的商業(yè)能力。在上海的時候,善于交際的柏西文出入于名流社會,取得了重大的商業(yè)成就,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同時柏西文也引起了政界的注意,當時的上海稅務司司長赫德契很欣賞這位年輕的商業(yè)奇才,邀請柏西文擔任稅務司要職。洋務局總辦蔡鈞,也邀請柏西文擔任顧問。但柏西文志不在此,也對政治不感興趣,因此他都婉拒了這些任命。但是,就是這樣一位不熱衷政治的年輕法國商人,在中國遭受侵略的時候挺身而出,因為他深愛著中國。
1900年,庚子戰(zhàn)爭爆發(fā),也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在那一年,中國向包括八國聯(lián)軍在內(nèi)的11個列強國家宣戰(zhàn)!雖然和近代中國的歷次反侵略戰(zhàn)爭一樣,庚子戰(zhàn)爭仍然以中國的失敗、割地、賠款而告終,但是也表現(xiàn)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勇氣與頑強。
庚子戰(zhàn)爭在世界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畢竟,敢于同時向世界11個發(fā)達國家宣戰(zhàn)的國家,以一國之力抗擊列強諸國,時至今日也只有中國一個,這在世界史、特別是世界戰(zhàn)爭史的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跡。因此,從歷史的大尺度來看,中國勇氣可嘉、雖敗猶榮,我有時候覺得庚子戰(zhàn)爭在某種意義上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庚子戰(zhàn)爭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蕩氣回腸的。這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次官和民聯(lián)合起來抵抗外國侵略的戰(zhàn)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逐漸形成的現(xiàn)代國家觀念和愛國情懷。而在以前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海戰(zhàn)等列強侵華的戰(zhàn)爭中,戰(zhàn)爭似乎只是清政府和軍隊的事情,我還記得有一篇文章記載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老百姓聚集在廣州灣附近,就像看戲一樣圍觀中國的炮臺和英國的戰(zhàn)艦之間炮彈互射,無論是哪邊擊中,都有一陣陣叫好聲。但是在庚子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體現(xiàn)出了前所未有的愛國情懷,人民群眾主動積極參與了進來,甚至還成為了抗擊侵略的主力。
當然,庚子戰(zhàn)爭也是令人扼腕長嘆的。在一個衰老但雄心依舊的老大帝國中,由一批過時但氣節(jié)猶存的舊式官僚指揮,一群愚昧但充滿愛國情懷的義和團民眾參與,向西方諸國列強吹響了戰(zhàn)斗的號角。對當時的中國而言,這是一次不對稱的戰(zhàn)爭,充滿英雄主義的冒險和沒有審時度勢的誤判,結(jié)果必然是慘痛的戰(zhàn)敗。
在庚子戰(zhàn)爭中,發(fā)生了一件特殊的事件,與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柏西文有關,那就是“東南互?!?。雖然清王朝中央向外國列強宣戰(zhàn),然而幾乎就在同時,兩廣總督李鴻章、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閩浙總督許應骙和山東巡撫袁世凱一致拒絕承認其有效性,堅持認為它是一個亂命、未經(jīng)皇室適當授權的非法召令。同時,他們與上海的外國領事達成一項非正式的協(xié)定:作為當?shù)氐淖罡唛L官,他們不僅保護外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而且會鎮(zhèn)壓義和團民;外國列強則不會派軍隊進去他們的轄區(qū)。因此,整個東南半壁免受了列強的入侵。這便是中國近代史著名的“東南互?!?。但是即使與列強達成了協(xié)議,侵略者的氣焰依舊囂張,英國艦隊在司令官西摩的指揮下航行到長江流域挑釁示威,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一時間都束手無策。這時,目睹中國被列強欺凌的柏西文再也無法忍受,他挺身而出、迅速找到了《泰晤士報》的記者,指責西摩的行為:“長江沿岸地方,長官明達,人民并未發(fā)生排外。西摩此行,如引起人民惡感,發(fā)生事變,西摩不能辭咎!”《泰晤士報》記者也深表同意,迅速報道宣傳。同時柏西文還親自致函西摩,對他曉以利害、不要得寸進尺,最終西摩迫于壓力,不得不率艦隊離開長江流域。
庚子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作為成功商人的柏西文依然按奈不住他那顆文藝青年的心,他覺得做生意賺錢并不是他的志向,發(fā)出了“人生惟讀書最好”的感慨,柏西文曾說過人最難治的病是精神而不在內(nèi)體,因此首先要會治愈人的心里,要使人們智識增進、思想純正,這才是真正的醫(yī)者。柏西文的這段話與中國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在青年時期的想法何其相似,而兩人最終也都棄醫(yī)從文,以求喚醒民智。
于是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毅然放棄了在上海的生意,開始了為期七年的旅行。在這七年中,柏西文游歷了廣西、福建、日本和越南,并在越南當時的首都東京開辦了《前程報》,對當時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tǒng)治進行抨擊,要求言論自由,并揭露時任法國越南總督杜美爾的貪污行為。同時又成立致和會,招收越南當?shù)厍嗄旰椭R分子,教授當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知識,試圖喚醒越南人民的民族自覺以爭取自由平等。這一切行動逐漸不為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當局所容,最終被法國越南總督杜美爾干涉,不僅關閉了報社與學社,并試圖抓捕柏西文。在這一情況下,柏西文只得離開越南前往廣西避難,在那里他認識了改變他后半生命運的人:蔡鍔。
柏西文在廣西避難期間認識了蔡鍔,這時的蔡鍔還是清朝新軍中的一個青年軍官,先后任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廣西陸軍小學堂總辦、廣西陸軍講武堂總辦等職。雖然柏西文的年歲比蔡鍔長十八歲,但兩人還是一見如故,當時蔡鍔正在督辦廣西陸軍小學堂,就聘請柏西文作為教官。陸軍小學的學生很多都是希望變革或革命的青年人,柏西文的自由平等思想和科學先進的教育方式,仿佛為這些年輕人打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口,感染著這些青年學員,啟發(fā)了他們的革命思想,激勵他們?yōu)橹袊母粡姸x書學習。因此,柏西文深得蔡鍔的尊重。1911年(宣統(tǒng)三年),蔡鍔調(diào)任云南,任新軍第十九鎮(zhèn)第三十七協(xié)協(xié)統(tǒng)。辛亥革命勝利后,蔡鍔擔任云南軍都督府都督,立刻電邀柏西文前來云南。于是在1912年,四十八歲的柏西文來到了云南,也許當時他并沒有想到,因為與蔡鍔的相知相惜,從此他便與這片紅土地結(jié)下了后半生的緣分。
蔡鍔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一生戎馬,是晚清至民國初年杰出的軍事將領。1911年陰歷的九月九日,蔡鍔響應辛亥革命,在云南領導和發(fā)起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新軍起義,史稱“重九起義”。四年后的1914年12月25日,蔡鍔又一次在云南領導和發(fā)起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運動,改寫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在護國戰(zhàn)爭期間,蔡鍔擔任護國第一軍司令官,率軍北伐,擊潰了北洋軍的進攻,為護國運動的勝利奠定了軍事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柏西文也為護國運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護國戰(zhàn)爭期間,柏西文不僅向護國軍捐贈了巨款以充軍資,而且還擔任蔡鍔的外事秘書兼翻譯,凡是護國軍政府發(fā)至全世界的電文都是由柏西文用英、法、德等文字草擬和翻譯的,向世界各國宣傳和闡明了護國軍政府反對袁世凱復辟的政治主張。柏西文是為護國運動作出重要貢獻的西方人之一,因此在護國戰(zhàn)爭勝利后,云南護國軍政府頒授給柏西文擁護共和獎章和紀念章,以表彰他為護國運動所作的貢獻和功績。
柏西文有經(jīng)商的天賦,雖然他志不在此。在廣西任教陸軍小學堂期間,柏西文還同時在南寧開發(fā)了銻礦,取得了巨大成功,并獲取了豐厚的利益,成為了今天人們所說的礦老板。1912年應蔡鍔之邀赴滇,柏西文攜帶著巨款而來,準備繼續(xù)投資開發(fā)云南的礦業(yè)。
但是到達云南之后,他卻突然改變了主意,放棄了開礦的想法,于是除了把大部分資產(chǎn)捐給護國軍以資助革命外,柏西文用剩下的錢財開始興辦教育,從此柏西文的身份也由成功的礦老板轉(zhuǎn)型為受人尊敬的教書匠。
1912年柏西文定居昆明后,首先在位于雙塔寺的云南省甲種工業(yè)學校任教,教授英文。因為課時有限,而求學者非常之多,柏西文便與校長商量,增加課程,并開辦補習班。由于柏西文認真教學、一絲不茍,越來越多的年輕學子慕名前來學習,于是1914年柏西文在南門清真寺開辦夜班補習創(chuàng)立英語學會,隨后遷往位于象眼街的財政廳舊址。這一時期,大批云南青年俊才受教于柏西文,不僅英語水平得到了提高,而且還為他們以后繼續(xù)深造奠定了基礎,例如后來的音樂家聶耳、抗戰(zhàn)將領馬崇六等云南近現(xiàn)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曾在柏西文的英語學會學習過。這些學生遠的求學歐美、有的負笈扶桑,近的繼續(xù)到香港、北京和上海深造,學成之后或成為學貫中西的教授、或是馳騁沙場的將軍、或是揮灑筆墨的藝術大家,很多成為當時云南乃至中國的棟梁之才,而柏西文始終甘于寂寞、默默無聞地在云南繼續(xù)培養(yǎng)人才。
1920年,在昆明生活八年之久的柏西文對這座城市的感情日益深厚,有感于偌大一個云南省竟無一所大學,于是他積極倡議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即今天云南大學的前身。東陸大學成立后,柏西文于1923年開始教授英語,并與當時的大學校長董澤和徐嘉瑞教授成為了莫逆之交。今天,屹立在云南大學正門的會澤樓正是柏西文聘請的一位德國設計師來設計的,據(jù)柏西文后來的回憶:“創(chuàng)辦東陸大學伊始,建筑會澤院,我聘請了一位德國著名的建筑師親到昆明來設計?!苯倌曛蟮慕裉?,會澤樓依然巍峨,現(xiàn)在的人們都以為這是“法式建筑”,其實這應該是德式建筑,當然由于柏西文的原因,與法國還是有淵源的。
1928年英語學會停辦,柏西文又在武成路的浙江先賢祠創(chuàng)辦了“達文學?!?。取名“達文”,是柏西文為了表達對達爾文的崇敬。達文學校設立初、中、高等班級,采用英國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科書,具有完整的課程體系。達文學校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云南的英語人才,鼓勵當時的年輕人學習外語,因此高級班不但不收學費,而且學生所用的書籍都由柏西文自己捐款購買后贈送。根據(jù)云南近代名士方樹梅先生的記載,英語學會和達文學校畢業(yè)的學生,考取北京、南京、天津、上海、武昌等國內(nèi)大學的學生約有數(shù)百人,而赴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以及香港留學的學生約有數(shù)十人??谷諔?zhàn)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以后,由于受到戰(zhàn)事的影響,達文學校畢業(yè)出國留學的學生人數(shù)銳減,這一時期達文學校又為西南聯(lián)大和云南大學培養(yǎng)了大量的學生。
與育人取得的輝煌成就相比,柏西文的生活卻是極其簡樸的。他住在金碧路一家補鞋店的樓上只有五十平米的房間,建筑破舊、家具簡陋。柏西文嗜書如命,花費也主要用來買書,屋內(nèi)的書架上、茶幾上、桌子上和地板上都是書,就像居住在一個圖書館。每天授課回家后,柏西文都要孜孜不倦地讀書到深夜,看倦了就在躺椅上睡幾個小時直至天明。柏西文在達文學校教書的幾十年,始終穿著一件破舊的西服和脫色的毛呢大衣,手袖上都是補丁。他的飲食也非常簡單,每餐只吃兩塊蛋糕、喝一杯牛奶或水。柏西文終身未婚,沒有妻室兒女,正因為如此他把學校當作了家,把學生當做了自己的孩子。
與極端簡樸的生活形成對比的是,柏西文對教育的投入?yún)s是巨大的,他不僅自己出資購書辦學,還資助生活貧困的學生,要么免收學費、要么贈送教材課本。柏西文酷愛音樂,家中除了書就是自己購買的一架鋼琴,但在1930年,當聽說新成立的云南美術學校迫切需要鋼琴卻又無法購買時,柏西文毫不猶豫地就把自己的鋼琴捐給了該校。柏西文自己藏書頗豐,同時還不斷從香港和歐美購書捐贈給云南大學等學校。
1933年,六十九歲的柏西文辭去了云南大學教授的職務,專心于達文學校的辦學,此時的他已經(jīng)成為云南各界人士所敬仰的教育家。
武成路與金碧路是每個老昆明人都非常熟悉的,在當年老昆明的那些街道中,這兩條路無疑是最有個性的。武成路不長,一頭是小西門、一頭是長春街,但卻有著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在這條路上有祭祀孔子的文廟,也有供奉關圣帝君的武廟,清朝的云貴總督府和云南巡撫衙門也在這里;金碧路要比武成路長,和武成路的傳統(tǒng)風格相反,金碧路是非常西化的,街道兩旁是黃色法式回廊建筑,法國梧桐形成的林蔭下有人叫賣被稱為越南面包的法棍,昆明最早的電影院和咖啡館也都在這里,抗戰(zhàn)時是美軍飛虎隊員經(jīng)常娛樂的地方。武成路和金碧路也是柏西文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時光流逝,今天武成路這個名字已經(jīng)消失在昆明市地圖上,金碧路的法國梧桐林蔭和那些黃色的法式建筑也蕩然無存。但我有時仍然會沿著柏西文當年從住所到達文學校的路線,沿著金碧路一直走到武成路,試圖在空間上與他當年的心境交錯,這時我會在想柏西文為什么要把在昆明的人生軌跡最終選擇在這兩條路上,也許是因為武成路有著他最為欣賞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金碧路卻與他闊別已久的布列塔尼亞家鄉(xiāng)相似,那些法式建筑能慰藉些許他的思鄉(xiāng)之情......
1939年,日本侵略者開始轟炸昆明,作為昆明市中心的武成路和金碧路是日軍轟炸的重點,這時很多人都選擇去郊區(qū)農(nóng)村擇屋居住,以躲避日軍的轟炸。也有學生勸過柏西文,讓他搬離金碧路,并在西山腳下的農(nóng)村為他找好了居所,但是柏西文拒絕了,他不愿離開他熟悉的街道和他的工作,冒著日軍轟炸的危險,他仍然不辭辛勞、不顧病痛,每天堅持到達文學校授課!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句中國古代形容師德的詩詞恰恰是柏西文一生的寫照。1940年12月28日,柏西文病逝于昆明,享年七十六歲。這時的他已不僅是那個漂泊萬里、客居他鄉(xiāng)的布列塔尼亞游子,而更是一個地道的云南人。柏西文生前立下遺囑,死后要以中式衣冠裝殮他。柏西文去世后,當時的中國教育部特別為他頒發(fā)了褒揚令,云南省政府發(fā)放治喪費五千元,并在昆明滇池之濱、西山之麓為他擇地安葬。
當我周末在西山踏青、路過華亭寺時,都會繞道前往柏西文墓,在他墓前放上一撮野花,以紀念這位百年前的布列塔尼亞游子。我有幸收藏到了一本柏西文生前唯一公開出版的著作《英文語法》,翻開這本斑駁的舊書,透過字里行間,仿佛看到了他在金碧路那間狹小的閣樓上伏案寫作、在武成路達文學校的講壇上誨人不倦。柏西文把后半生奉獻給了云南的教育事業(yè),也把后半生寫進了昆明的近代歷史,我相信冥冥中他還在守望著昆明、守望者這片他熱愛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