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項東
(北京盈科(宿遷)律師事務所,江蘇 宿遷 223800)
大數據時代下,知識產權越來越科技化和數位化,導致知識產權違法犯罪手段也越來越多元化。目前民事程序仍是保護知識產權的主要方法,知識產權在刑事程序法中定位還不是很明確,刑事訴訟程序還存在一些問題,并沒有達到預期的修改效果?;诖?,應加大刑事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
知識產權犯罪存在一定的特殊性?,F(xiàn)階段,一些電商在平臺上將一些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進行售賣。為了提高點擊率,部分網絡閱讀平臺會采用轉載或者在線搜集的方式,從中獲得一些非法利益。而該類犯罪證據主要是以電子數據為主,為了收集電子數據證據需要利用技術偵查手段,但是該手段很容易牽扯到公民的個人隱私等內容,如果非法濫用技術偵查手段,就會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造成侵犯。同時,要想復制和刪除電子數據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給獲取電子數據證據增加了很大的難度[1]。
雖然我國很多法律都對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進行了適當的拓寬,但是卻沒有將知識產權特殊刑事訴訟案件加入其中。然而在實際的生活中,由于標的額較小,但卻因為侵害了權利人的知識產權使生產經營遭到破壞,其他行政和協(xié)商談判等手段無法解決這類案件時,就需要采用訴訟程序來對糾紛進行解決的案例非常多。倘若采用民事或刑事普通訴訟程序進行維權,需要很長時間的審理,部分商家考慮到成本問題會不選擇這一維權方法。但是將知識產權案件納入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中,不僅僅會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同時還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提供有利條件[2]。
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專家輔助人可以向法院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作證,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卻混亂運用了這一概念,而且專家輔助人所提供的證據在屬性方面卻比較模糊,沒有明確的使用程序,再加上目前實施的制度會有所偏倚當事人??傊?,目前所實施的專家輔助人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3]。
先刑事后民事的審判程序不能夠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及時的制止,而民事訴訟程序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強制保全侵權行為,有效避免發(fā)生財產轉移等損害事件,但是刑事訴訟程序有較長的審查時間,而且還需要很長時間來認定犯罪事實,這樣不僅僅會進一步擴大侵權損害的后果,而且還為嫌疑人提供了財產轉移的時間。另外,雖然民事和刑事法官在案件審判的過程中在認定案件事實方面不會產生分歧,但是在認定和核算危害后果和涉案金額方面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判決結果[4]。
大數據時代下,電子數據已經是一種常見的刑事犯罪數據類型,特別是網絡知識產權犯罪中涉及大量的電子數據。雖然電子數據是一種法定的證據類型,但是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獲取電子數據的規(guī)則。針對電子數據證據的特點,在查封和保管電子數據證據時應按照相應的規(guī)則進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對公民的財產和人身權利遵循令狀規(guī)則進行嚴格的控制,這也是一種常規(guī)的刑事偵查程序。由于電子數據一般在計算機和手機中以字節(jié)的形式存儲,所以,在對電子數據扣押和查封的過程中應對存儲載體進行控制,即提前申請令狀。之后在對電子數據控制時也要遵循令狀規(guī)則,根據令狀中所規(guī)定的施加和內容以及對象開展查封和扣押電子數據工作,防止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第二,控方的電子數據證據允許辯護方接觸,也就是電子數據被掌握后辯護方能夠進行摘抄和復制。該項制度符合有效辯護原則的相關要求,同時也符合平衡雙方力量原則的相關要求。辯護方通過對電子數據證據的查閱能夠使其更加真實和客觀。由于辯護雙方存在不同的立場,所以辯護方更容易找到其中有關被告人的有利證據,使法官能夠注意到更加全面的訴訟證據。第三,制定證據保管鏈制度,即保管人連貫完整的記錄所獲取的證據,直到證據提交法庭。倘若證據記錄出現(xiàn)斷裂,而且相關人員無法合理解釋說明出現(xiàn)該情況的原因,將該證據排除。證據保管鏈制度為有效保證證據的真實客觀提供有利條件,特別是電子數據證據容易復制和刪除,更應用制定嚴格的保管鏈制度。除此之外,國家相關部門應適當放寬知識產權的基礎偵查措施適用范圍,制定詳細的初查實施規(guī)則,詳細規(guī)定初查措施的人員和手段等,并對協(xié)助義務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制定專門的技術協(xié)助制度[5]。
和普通程序相比,簡易程序簡化了原本程序的步驟,主要是為了使訴訟效率得以提高,這樣司法成本就會得以減少,使一些復雜的案件充分利用有效的司法資源。但知識產權刑事案件由于證據不夠充分和清楚,所以被告人往往不認罪??紤]到普通程序中訴訟時間較長,使權利人的知識產權無法得以有效保護,因此,為了被告人承認自己的罪行,應適當拓寬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針對有些知識產權案件標的額較小,可以建立一個更加簡易的訴訟程序,其中涉及偵查和起訴以及審判過程,打破原本簡易程序中只適用于審判的局面。
由于最新規(guī)定的專家輔助人制度并沒有詳細規(guī)定其范圍和意見性質以及訴訟程序,導致專家輔助人參與法庭審判的概率很小,且沒有充分發(fā)揮專家輔助人的效力。為了防止發(fā)生混亂的情況,應在規(guī)定中剔除有鑒定人資格的人,倘若必須讓這類人出庭作證,應先進行相應的司法鑒定,明確專家輔助人的訴訟地位。另外,因為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所以回避制度不適用專家輔助人。為了充分認定專業(yè)輔助人的證據效力,可以將其質證意見認為是被害人或者被告人所陳述的證據。同時,應對專家輔助人的出庭機會予以充分的保護,當申請人說明專業(yè)輔助人出庭的正當理由時,就可以讓專業(yè)輔助人出庭,不能夠限制專業(yè)輔助人出庭,而且應在庭審的全過程中都允許專業(yè)輔助人的參與?;诖?,相關部門應制定完善的專家輔助人制度,即有人申請專家輔助人出庭就應該聘請其出庭[6]。
采用融合審判的案件審理模式,這樣的審理程序不但能夠將民事審判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同時還使刑事審判過程中難以計算知識產權所造成的損失等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民事法律更加詳細地規(guī)定了知識產權,為刑事審判合理認定大數據時代下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提供有利條件,但最終還是由刑事法官來定罪量刑。
總而言之,大數據時代下知識產權案件越來越多,設置一個特別的知識產權程序已是大勢所趨,通過設置知識產權特殊刑事訴訟程序,能夠實現(xiàn)快速專業(yè)的審理知識產權案件,避免財產轉移事件的發(fā)生,最大程度地減少數字社會侵害的后果。針對標的額較小的知識產權案件,應設置特別的和解程序,根據當地的經濟水平來確定標的額標準,使訴訟程序得以簡化,案件審理期限得以縮短,在充分保護權利人合法權利的同時為其挽回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