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牛建穎
公元十三世紀,蒙古崛起后東征西討,鐵騎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滅國數(shù)十。但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國兩次討伐日本,卻全部以失敗告終,損失慘重。
蒙古為何征討日本呢?主要目的是搶奪那里的黃金。
忽必烈繼位之初,并不知道世界上有日本這個國家的存在。中統(tǒng)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給高麗的敕書中稱:“今也,普天之下未臣服者,惟爾國與宋耳?!边@里僅僅提到了高麗和南宋。
歐洲人馬可·波羅拜見忽必烈后,向他講述大海東面有個日本國,遍地黃金。馬可·波羅說:“這個島面積很大,黃金產(chǎn)量極其豐富,該國皇帝的宮殿極其富麗堂皇,屋頂全是用金箔覆蓋,宮殿的天花板也同樣是用黃金做成,許多房屋內(nèi)都擺有很厚的黃金小桌,窗戶也用黃金裝飾……這座島上還盛產(chǎn)珍珠,色澤粉紅,形狀圓潤,個體很大。這種珍珠與白珍珠等價,有的甚至還要高于白珍珠……死者實行土葬……還要在死者的口中放一顆珍珠。這座島上還盛產(chǎn)寶石?!?/p>
馬可·波羅口若懸河,卻讓忽必烈心癢難耐,對日本開始有了想法。
沒過多久,高麗人趙彝進言道:“日本國可通,擇可奉使者?!币馑际强梢耘扇说饺毡境鍪剐I。
忽必烈大喜,于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八月,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等人持國書,前去招降日本。不過,使團在半路遇到風暴,無功而返。
第二年,高麗國王派大臣潘阜代替蒙古使者到日本傳書,日本鐮倉幕府認為“國書內(nèi)容十分無禮,不必回書”,潘阜在日本停留了5個多月,最終兩手空空返回。
忽必烈一直堅信,憑借蒙古帝國橫掃歐亞大陸的余威,一旦遣使詔諭,彈丸小國日本必定立即稱臣來朝。
當他得知日本的傲慢無禮時,不禁暴跳如雷,但是考慮到帝國當時正在全力進攻南宋,他不得不暫時按下怒火,決定再給日本人一次機會,于是派黑的再去招降。
但日本人依然不予答復,甚至不允許使者上島。
到了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已經(jīng)先后向日本派出5撥使者,僅得到日本“皇土永號神國,非可以智竟,非可以力爭”一句措辭強硬的回復。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帝國,怎能咽下這口惡氣?于是忽必烈立即下令高麗建造戰(zhàn)船,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高麗就造出各種船只900艘,以供蒙古軍使用。
與此同時,忽必烈派遣6000蒙古軍進入高麗,并征調(diào)其他民族部隊一萬余人,高麗軍5000余人,征日總兵力達兩萬多人。
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十月,忽必烈在滅南宋戰(zhàn)爭進行到如火如荼之時,下令部隊渡海東征。
東征軍主帥忻都,右、左副元帥洪茶丘、劉復亨以及高麗將領金方慶,率25000蒙漢高麗士兵搭乘900艘戰(zhàn)船,從高麗的合浦港出發(fā),征討日本。
元軍攻占對馬島后,“肆行殺戮,獲婦女以索貫手心,系于船側(cè)”,隨后在博多灣登陸,但遭到日本人的拼死抗擊。史書記載:“(元軍)諸將憑高鳴鼓,指揮兵士,進退應鼓聲。敵有陷陣者,圍而擊之。又發(fā)鐵炮,殲敵兵無算?!?/p>
元軍雖然殲滅大量日本兵,但得知蒙古來襲的日本,在九州迅速組織起十余萬人,除了武士外,其中不乏農(nóng)民與和尚。
在他們的死戰(zhàn)阻擊下,元軍始終未能登陸成功,副元帥劉復亨中箭負傷,元軍被迫退到海灘上,隨后退回船上。
就在當天晚上,忽起大風,元軍“戰(zhàn)船觸崖石多破壞”,大量船只沉沒,少量被風吹到海岸上擱淺,成為日本戰(zhàn)利品。有資料稱,淹死的元軍尸體不斷被拋上岸來,岸邊尸體堆積如山……
損失慘重的元軍無心再戰(zhàn),撤回高麗合浦。
日本人認為是“神風”幫助他們打敗了元軍,從此將“神風”視為精神支柱。二戰(zhàn)末期,日軍組織的自殺攻擊,就稱做“神風特攻隊”。
第一次東征結(jié)束后,忽必烈認為日本人已經(jīng)被嚇破膽,于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派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等人再次到日本招降。
不過,幕府將軍北條時宗不僅不接元朝國書,還將杜世忠使團的30余人全部殺掉,并梟首示眾。
日本的暴行讓忽必烈怒不可遏,他下旨成立征東行省(亦稱日本行?。?,負責征伐大計,鑒于上次草率出兵慘敗,這一次,忽必烈沒有立即出兵,而是決定先全力消滅南宋,再征日本。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將東征之事提上議程。
兩年后(距第一次東征已經(jīng)過去了七年),元軍兵分兩路,一路為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等人率領,包括蒙漢高麗軍共40000人,搭乘戰(zhàn)船900艘,從合浦港出發(fā),渡過對馬海峽進攻日本。
另一路為江南軍,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率領,約10萬人,搭乘戰(zhàn)船3500艘,從寧波出發(fā)。
兩路大軍約定于六月在日本九州壹岐島會師,但東路軍攻占大明浦和壹岐島后,忻都眼見連戰(zhàn)連捷,為了搶功,決定不等江南軍,率軍前往博多灣。
忻都在博多灣屢次失利,被迫退回壹岐島,等待江南軍。
兩路軍會師后,再次進攻博多灣,接戰(zhàn)幾次,依然未能登陸成功,部分元軍住在戰(zhàn)船上,數(shù)萬人則駐軍島上。
到七月底,天氣出現(xiàn)了變化,原南宋水軍將領中通曉天象者認為將會出現(xiàn)臺風,遂向忻都、范文虎建議,提早做出規(guī)避。
但忻、范這兩個二貨沒有采納正確建議,八月一日,臺風果然來襲,歷時4天的臺風,讓元軍損失慘重,4000多艘戰(zhàn)船在臺風中互相碰撞,大部分損毀沉沒,僅剩200余只。
史書記載:東征軍“戰(zhàn)船皆破壞終覆沒,左副都元帥阿刺帖木兒以下溺死者無算,流尸隨潮汐入浦口,積如邱陵”,“士卒溺死者大半,其脫者皆壯士也”。
有數(shù)萬元軍沒能撤走,被日軍俘虜。日本人將其中的蒙古人、高麗人、色目人全部斬首,原南宋人則留下為奴,史書記載:“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為唐人,不殺而奴之?!?/p>
兩次東征失敗,忽必烈極度不甘心,準備進行第三次東征,但遭到朝中大臣的強烈反對,而且元朝當時忙于用兵交趾,東征日本遂被無限期擱置下來。
日本對元朝的討伐懷恨在心,制訂“異國征伐計劃”,準備武力報復,此計劃雖然最終并未實施,但日本還是不斷派人襲擾高麗和元朝沿海地區(qū)。多年以后,這些日本人逐漸演變成倭寇,搶掠一直持續(xù)到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