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寶傳
(廣西欽州市小董中學 廣西 欽州 353000)
德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句話深刻的詮釋了我們初中生物教師應開放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之前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僅學習效率低,還會消極的促使學生的產生厭學的情緒。故而我們初中生物教師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善于引導和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將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輕松、愉快和活躍,從而為高效課堂的建立奠定基礎。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學生接納知識的水平、學習效率也會事半功倍。我們可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通過場景再現,將課堂中描述的內容通過視頻動畫的方式展現出來,使得學生通過多種感官提煉出有效的信息,故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容易深刻理解文章中的重點。
例如,我們的教材中有一章是“多種多樣的動物”,如田野動物、腔腸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如果我們仍采用傳統的生物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即使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再動聽,學生也很難以深刻的理解這些動物特征、形狀及特點。
我們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將這些多種多樣的動物以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的方式播放,通過這種生動的畫面、動靜結合的場景將學生的感覺器官、聽覺器官、思維器官調動起來,能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
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一名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教師教育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實驗是探究生物學科的基礎,生物實驗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和總結問題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至此對我們農村初中生物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應深刻認識到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更新觀念。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初中學生理解生物學科中抽象的概念和知識,并且還可以使得課本中難以理解的內容變得簡而易。
例如我們在教材中學習“食物的消化”一節(jié)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章中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驗環(huán)節(jié)得出結論。教師可以提出與生活實際貼近的問題:“饅頭大家都吃過,放入口中咀嚼,細細的品嘗,會感覺到饅頭越嚼越甜,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通過實驗總結出重要結論:饅頭在咀嚼的過程中產生唾液,饅頭在舌的攪拌下,使得唾液和饅頭充分攪拌一起,而饅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麥芽糖,麥芽糖有甜味。通過這個實驗使得學生輕易的得出了結論,不僅唾液、淀粉酶之間的關系,同時還掌握了唾液在消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由此不難看出,實驗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的興趣,還可以使得他們在實驗中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從而為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建立了基礎。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學生接納知識的水平、學習效率也會事半功倍。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初中生物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特定的學習情境,將課本上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體驗。從而形成了一種“在樂中學,在學中樂”的良好氛圍。
初中生物教師應抓住課文中的重點部分,將文章的內容與實際相結合,設置問題懸念,創(chuàng)設適宜的情景,引發(fā)學生主動的思考和解決問題。比如老師在講授“食物的消化”一節(jié)時,有同學餓了的時候肚子會發(fā)出咕咕叫聲,老師此時可以提問:“早飯吃的特別好,吃了很多菜還有肉,為什么還沒到中午有的同學餓的肚子開始呱呱叫了?”這一趣味的問題和當時的情境會引發(fā)學生們的共鳴,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且會對那一節(jié)的重點內容消化系統理解的非常透徹。這種情境的設置,可以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總之,興趣是追求高效課堂動力源泉,農村初中生物教師應努力的去精心設計好課程,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愉快的教學環(huán)境,使得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求知欲,進而構建農村初中生物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