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仙
(福建省福鼎市白琳中心小學 福建 寧德 355200)
“弱勢群體”是指學習基礎(chǔ)較差、沒有科學掌握學習方法、注意力不易持久、自覺性較弱的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弱勢群體”由于學習興趣低、缺乏學習積極性等原因,難以跟上教師授課的進度,導致教學質(zhì)量低下?;诖?,本文分析小學語文“弱勢群體”學習存在的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措施,以幫助“弱勢群體”調(diào)動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質(zhì)量。
1.1 “弱勢群體”學生學習興趣較低。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傳統(tǒng)定義尚未發(fā)生實質(zhì)性轉(zhuǎn)變,教師擁有絕對的權(quán)威和發(fā)言權(quán)。在課堂上,“弱勢群體”學生的參與非常罕見。目前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學生獲得更穩(wěn)定的系統(tǒng)知識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教育下的學生只能順從,缺乏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進而,降低了教學的有效性。新課程改革的號角聲吹響,但當前一些課堂仍然處于被動且填鴨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一潭死水、索然無味?!叭鮿萑后w”學生沒有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甚至無法認識到通過學習的意義,不會去主動地建構(gòu)自己的知識體系。
1.2 老師的課堂提問缺少層次性。老師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中進行課堂提問,往往很難顧及到全部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情況,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通常按照教學任務和目標進行授課,因此課堂上的問題是輔助完成教學目標的,從而沒有將問題進行難易程度的劃分,而大部分“弱勢群體”學生對于自己不夠確定的問題會選擇逃避,這就導致課堂提問的問題只能有對知識掌握扎實的小部分學生來進行回答,由此會使課堂氛圍變得單一枯燥,也會讓其他長時間沒有辦法回答問題的學生失去在課堂上的積極性。
1.3 教師對“弱勢群體”學生的監(jiān)督力度不夠。觀察大部分學生,我們可以看到“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習慣差,學習計劃和主動性低,缺乏學習思維能力。除了學生自己的原因外,與老師也有著一定的關(guān)系。老師對學生學習前做預習的情況缺少及時反饋和評價,對于學生的小組討論等合作學習缺少針對性指導,此外,教師對于學生邊讀邊思、邊讀邊寫的培養(yǎng)措施十分缺乏,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率低下且效果不佳。
1.4 難以測量“弱勢群體”學習效果。在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看來,教學最終還是要由考試來進行檢驗。于是,便針對考察內(nèi)容進行應試教育,采取傳統(tǒng)的灌輸方法以增加課堂信息量。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著各自的學習特長和不足,不同學生對于同一內(nèi)容的理解不盡相同。教師在評價課堂教學效果(實際上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難以發(fā)揮其對“弱勢群體”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F(xiàn)有的問題是,如何測試“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如何避免“弱勢群體”學生學習的“虛擬化”現(xiàn)象。
2.1 調(diào)動“弱勢群體”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的授課過程之中,教師必須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更加充分的了解他們,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致與熱情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加深老師與學生的交流,讓課堂教學處于教師可控范圍之內(nèi)。教師需要根據(jù)所要教授的知識,帶著學生朗讀課文,充分的進行學習訓練,使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大體跟著老師的思路,明白所講授的大體內(nèi)容。學生對新的知識的接受過程非常重要,這一階段需要老師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了解的欲望。以人教版(部編版)三年上冊語文《掌聲》為例,上課開始,出示班級應進生的照片,并讓這兩個學生站起來,班上學生用“掌聲”給予鼓勵。這兩個應進生在這樣的鼓勵下一定會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教師在整堂課不時地對學生進行表揚,不時的用掌聲鼓勵他們,有助于調(diào)動弱勢群體”學習的積極性。
2.2 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在學習新知識時遇到瓶頸,會失望,會氣餒,這時,如果教師給與學生鼓勵,一定會讓學生重拾信心;鼓勵學生勝不驕,繼續(xù)努力,為了以后取得更好的成績。鼓勵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可以是一個微笑的,可以是點頭的贊賞,可以是積極的話語,可以是擊掌的掌聲,也可以是真誠地對視,無論是哪種方式,只要是教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都會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作用。比如,在三年上冊語文《掌聲》教學中,讓學生用生字組詞,這位同學回答不錯,只是聲音有點小。這時候,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然后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逐漸樹立自信。
2.2 積極與學生開展互動溝通?;邮浇虒W要求教師不能只站在臺上高高在上的講課,要學會走下“神臺”走到學生中間去,傾聽學生的心聲。聽學生是如何閱讀,聽學生是如何爭辯、聽學生們?nèi)绾卧u價教師講課的。在聽的過程中,加深對學生的了解。不僅要傾聽積極意見,還要認真地傾聽消極意見,既要傾聽優(yōu)秀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提問,也要耐心傾聽落后學生不成熟甚至錯誤的意見,學會傾聽,耐心溝通。在三年上冊語文《掌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讀文說感受時,向?qū)W生提問:“你從文中知道了什么?”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這種開放式提問的教學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高教學效果。
2.3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師生有效的互動配合為課堂增添許多活力與生機,如果想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鼓勵他們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就要盡可能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在三年上冊語文《掌聲》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將各自發(fā)現(xiàn)的問題帶到課堂上共同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對文章進行分析,以求獲得全方位解讀。在老師的教授過后,學生需要進行實踐應用,以學生自己掌握的方式去分析課文,通過學習材料來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內(nèi)容的過程,有效的幫助學生學習、記憶、理解等。這樣對于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掌握牢固的基礎(chǔ)知識以及思維的發(fā)散都有很大的幫助。
2.5 根據(jù)學生特點進行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每一位同學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有差距,因此課堂提問的問題不能過于局限和片面,要符合整體學生的學習情況,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課堂中回答問題。老師在備課時便要設(shè)計好課堂問題,對于提問的問題要有不同的難易程度,這樣才能相對全面的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促進整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班同學的學習能力和水平都有所上升。當學生概括《掌聲》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設(shè)置一些提示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起到“搭橋”的作用,幫助學生表達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例如,老師可以對于提問的問題進行難度分層。在開篇引入課題時老師可以搜尋與課文有關(guān)的問題進行發(fā)問,讓每一位同學都能積極的思考回答。在結(jié)束引導后老師開始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層次的講解,而這個課文的核心內(nèi)容便是讓學生們領(lǐng)悟道理,是對課文的總結(jié)和升華,難度較高。通過這樣將提問難度分層的方法進行課堂提問,符合了整體學生的需要,從而達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弱勢群體”,構(gòu)建平等、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大膽表達想法,教師亦尊重學生,充分鼓勵學生,幫助“弱勢群體”建立自信心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