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敏
(廣東省肇慶市第四小學 廣東 肇慶 526020)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教科書”)編排了《快樂讀書吧》欄目,編排了必讀書目和推薦讀書目,其目標指向是加強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是非常迫切,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是實現(xiàn)海量閱讀、高質量閱讀的最有效方法。其中學生通過多元化閱讀分享,展示各自獨特的閱讀方法,促進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能力。
根據(jù)統(tǒng)編教科書閱讀要求和本班實際情況,確定閱讀書目。剛開展時,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興趣,選取共讀書目以少而精為目標,第一學期從每冊教科書《快樂讀書吧》必讀書目里選取,學生容易完成閱讀任務,克服畏懼心理。第二學期開始,還增加2本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共讀。第二年,每學期共讀書目變成必讀書和推薦書,再加4本,還有暑假寒假也有閱讀任務,閱讀量逐漸擴大。
學生開展個性化閱讀,首先要保證閱讀時間。校內安排閱讀是學生完成閱讀的有力保證,利用好每天早讀、午讀前15分鐘和午托半小時閱讀,每周語文課騰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進行40分鐘閱讀。用好班級圖書角和學校的書吧,定期更換和補充書籍,讓每個學生課余零碎時間都能浸潤在書香里,保證學生校內閱讀時間。校外閱讀主要安排在周六日,每天一至兩個小時,家長創(chuàng)造好閱讀氛圍,讓閱讀無障礙。
運用多元化閱讀分享,激發(fā)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課外閱讀,閱讀量少的學生從閱讀量多的學生身上習得有效的讀書方法,促進他們主動閱讀。
3.1 閱讀分享的模式。
(1)小組分享模式。各班根據(jù)學生的閱讀水平進行合理搭配,成立閱讀小組,一般6-8人為一個閱讀小組,閱讀小組長負責組織開展閱讀。定期進行小組閱讀分享,如分享每學期制定的閱讀計劃、閱讀進度表和閱讀成果等,讓每個成員學會合理規(guī)劃閱讀時間,按計劃開展閱讀,展示自己的讀書收獲。閱讀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促進,能順利完成各階段閱讀任務。
(2)班級分享模式。班級分享是以班為單位進行閱讀分享,有課前3分鐘閱讀分享,每天按學號輪流展示自己閱讀成果,形式和內容不限,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創(chuàng)意展示。在班級的后面設置閱讀展示欄,學生隨時將自己的閱讀成果貼上去,如閱讀書簽、思維導圖、閱讀手抄報、讀后感等,增強學生閱讀成就感。
(3)校級分享模式。每個星期一國旗下講話,其中有一項就是閱讀分享,從各班選出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如被評為“讀書大王”“閱讀之星”的學生分享閱讀成果。每學期舉行一次全校閱讀分享,展示每個學生的閱讀摘記、閱讀批注、個人閱讀書目、人物名片、閱讀推薦、閱讀感悟、書香家庭等閱讀成果,邀請家長到校參觀,營造親子閱讀、師生閱讀氛圍。
(4)家庭分享模式。親子閱讀是最有效的讀書方式,也是最容易取得閱讀效果,鼓勵家長參與到學生的閱讀當中,讓學生有取之不盡的閱讀動力。每學期有一本書是親子閱讀的讀物,由家長帶領學生一起閱讀,一起分享閱讀感悟,展示不一樣的閱讀體會。在學生寫閱讀摘記時,其中有一項寫閱讀感悟,先由學生寫,再由家長寫,然后家長跟學生一起分享各自的閱讀體會。家長的理解能力比較強,能深入作品理解,可以帶領孩子走向深度閱讀,閱讀質量得到保證。
(5)網(wǎng)上分享模式?;ヂ?lián)網(wǎng)的應用讓分享變得更便捷,克服時空的限制。建立班級閱讀微信群或者Q群,讓分享隨時隨地進行。學生利用網(wǎng)上這個平臺進行閱讀分享,如上傳一段自己講的精彩故事片段,跟家長一起講故事,讓其他學生作出評價,從感情處理、人物特點表現(xiàn)、故事內容選擇等方面評價。還有“閱讀推介會”也可以在網(wǎng)上進行,學生將喜歡的書籍推薦給全班同學,將推介過程錄成視頻放上班級閱讀群,統(tǒng)計閱讀量和學生的精彩點評,讓學生知道更多可閱讀的書籍,擴大學生閱讀面。
3.2 閱讀分享內容多元化。課外閱讀分享的內容選擇是根據(jù)學生閱讀各階段決定,由教師布置的分享任務和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意表達組成,主要檢查學生閱讀現(xiàn)狀,展現(xiàn)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對人物的分析和鑒賞能力。
3.2.1 閱讀開展前的分享。
(1)書籍版本的分享。書籍的版本是很重要的,為了照顧不同學生的閱讀水平,有些書目不規(guī)定版本,學生根據(jù)自身閱讀水平選擇青少年版或者原著,選好書后組織學生進行書籍版本交流。如《西游記》,原著是一百回,學生買回來的書有三十幾回、五十幾回等,經過交流對比,學生認識到只有一百回的故事最完整,青少版去掉了許多精華片段,文字的魅力也遜色不少,最后在學生中達成共識,看書一定看原著,學生甄別書籍版本能力有很大提高。
(2)閱讀計劃的分享。學生開始閱讀前,我們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低年段學生可以簡單些,主要包括閱讀書籍、閱讀時間、完成閱讀日期等;中年段稍微具體一點,增加閱讀摘記和寫閱讀批注;高年段繼續(xù)增加故事梗概、人物賞析等。所以在開展閱讀前制定計劃時,先在閱讀小組內進行第一次閱讀計劃交流,看計劃制定是否合理,是否有特色,再給組員一兩點建議。經過分享和吸收同學的建議,使這份閱讀計劃趨于完善,為接下來順利完成閱讀打下基礎。
3.2.2 閱讀推進時的分享。閱讀開始是比較容易的,到了中期,部分同學可能難以堅持下去,適時在閱讀推進過程中進行故事內容和閱讀方法的分享,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繼續(xù)保持高漲的熱情堅持閱讀下去,閱讀積極性極大提高。
(1)閱讀進度分享。每本書閱讀的時間我們都做了規(guī)定最晚完成時間,并且在閱讀計劃里體現(xiàn)。閱讀能力強的學生閱讀速度比較快,比規(guī)定時間提前很多,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速度較慢。因此在給學生自主閱讀一段時間后,組織一次閱讀進度展示。先在閱讀小組里展示,選出小組閱讀最快的一兩名同學參加全班展示,評選“閱讀速度王”,邀請他們介紹閱讀經驗,讓學生明白用更多時間閱讀是保證閱讀速度的最有效方法。
(2)閱讀內容分享。精彩故事情節(jié)能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在每天課前3分鐘閱讀展示環(huán)節(jié),學生可挑選自己認為最精彩的片段,化身朗讀者讀給同學聽,學生吸收語段精華、動人故事情節(jié),或者兩三同學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劇表演等,展示人物特點,情節(jié)發(fā)展,學生體會閱讀的樂趣。
3.2.3 閱讀完成時的分享。
①展示思維導圖。學生閱讀完整本書后,讓學生將著作的主要故事、主要情節(jié)、主要線路畫成思維導圖,盡快理清作品的脈絡,理解整本書主要內容。思維導圖式樣不限,架構圖、樹狀圖、魚骨圖甚至是自創(chuàng)圖形都可以,鼓勵創(chuàng)新。讀完《佐賀的超級阿嬤》用傘形圖畫出阿嬤一生曲折的經歷,展示阿嬤智慧、勤儉、樂觀和堅韌的性格特點;讀完《西游記》,畫取經線路圖,將唐僧師徒到達的每一個國家標注出來,也有學生將遇到的妖怪按順序羅列出來,思路更清晰。
②展示人物名片。人物故事名片包含書名、作者和人物特點。學生將喜歡的人物特點寫在卡片上,在班上開展“人物賞析”活動,交流各自喜歡的人物,開始是展示各自人物名片,接著持相同人物名片的學生進行交流,讓人物評價更完整、更立體。如《列那狐的故事》,這只狐貍給人印象是花言巧語,奸詐狡猾,欺負弱小,壞事做盡,也有學生有不同見解,認為列那狐有它的優(yōu)點,遇事冷靜沉著,臨危不懼,愛家愛妻兒,是一個好爸爸、好丈夫,并且在書中都能找到,人物形象更清晰立體。展示人物名片,展示人物立體形象,拉伸學生的思維,達到深入探究。
③展示專題研究。專題研究可以讓學生對作品有更深的印象,教師根據(jù)作品的特點確定閱讀專題,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深入作品的骨髓。如閱讀《愛的教育》開展“愛得深沉”專題閱讀,尋找作品體現(xiàn)的師愛和父母之愛,加深對愛的認識。閱讀《魯濱孫漂流記》開展“生存技能”大搜索專題研究,學生將書上克服困難的辦法梳理歸納出來,學生學到真本領。通過小組和班級分享專題研究成果,發(fā)散閱讀思維,使閱讀變得更有趣。
④展示讀后感。學生完成整本書閱讀后,攢寫讀后感,體現(xiàn)學生對閱讀書籍的感悟和收獲。寫完后展示每個學生的讀書心得,挑選有代表性的在班級閱讀欄展示,每兩星期更換一次。其他學生閱讀完一篇讀后感,在后面蓋上一顆星,統(tǒng)計星星的數(shù)量作為班級閱讀量,優(yōu)秀讀后感還在班級閱讀群里展示,統(tǒng)計家長的閱讀量,閱讀量多的參加全校的讀書成果展示。因為有各個層次的展示,學生寫出的讀后感質量不斷提高。
⑤展示閱讀推薦。學生將班級閱讀書目外閱讀過的書制作成閱讀推薦卡,向同學、家長和老師推薦,寫清推薦理由。班級開展“讀書推介會”,學生先尋找推薦書目相同的同學一起交流喜歡的原因,共享閱讀樂趣,然后將閱讀推薦卡送給要推薦的人,用語言打動對方讓他接受推薦。整個過程學生必須把理由寫充分,還要練好口才說服別人閱讀,是很有意義的閱讀分享。
4.1 閱讀量的增加。在開展課題研究前,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閱讀量,每個學期閱讀的書籍在1-2本之間,書籍種類也不多。經過開展多元化課外閱讀分享,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起共讀,一起分享,除了完成必讀書籍外,還大量閱讀其他書籍,每月4本書是每個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也有同學利用暑假到圖書館挑戰(zhàn)21天閱讀,每天到圖書館打卡,整個假期都浸潤在書香里。學生閱讀量遠遠高于《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各學段的要求,形成了主動閱讀的能力。
4.2 閱讀質量的提高。高質量的閱讀,學生收獲豐富。在一系列閱讀分享中,是學生不斷回讀、提煉、概括、表達、探究的過程,閱讀由淺表往深處走,閱讀的質量得到提高。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遇險上島”這一部分,學生寫下的批注“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熬過黑夜迎來曙光”,“陽光總在風雨后”等短小精悍、言簡意核的批注,深刻體會魯濱遜遇險時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還有探究為什么孫悟空最可敬,勾連生活中對應的人物,引發(fā)學生對人性的思考。這些閱讀體會,既有對作品精辟見解,也有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閱讀走向生活。
4.3 閱讀鑒賞的提高。小學高年級要學會初步的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主要初步鑒賞作品的情節(jié)、品味語言風格、感受人物形象和寫作手法等方面,在學生頭腦留下印象。如引導學生體會《騎鵝旅行記》中情節(jié)安排曲折離奇、一波三折的寫作特點,在《水滸傳》中品析一百零八單將各具特色的人物特點,在《西游記》中品味語言夸張、想象豐富的特點。這些鑒賞在各種分享中無痕滲透,學生不知不覺領會了。
多元化課外閱讀分享,對學生開展大量閱讀、高質量閱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利用好多元分享這個平臺,引導學生在分享中學到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思維,提高鑒賞力。學生快樂閱讀,深度閱讀,最終形成主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