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01 北京 張英華
子曰:“參乎①!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á凇!弊映觯T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③?!?/p>
——《論語·里仁》
①參:曾子之名。
②唯:是,應(yīng)答聲。
③忠?。褐?,盡己;恕,推己。
在眾多弟子中,遲鈍的曾參與愚笨的高柴、偏激的子張、魯莽而剛烈的子路等弟子一樣,都是孔子傾心栽培的弟子??鬃诱f:“曾參啊,我推行的道是用一種主張貫通的?!痹鴧⒃谀X海里將老師的教導快速回味幾遍之后,急忙起立應(yīng)答:“是?!痹诂F(xiàn)場學習的其他弟子惘然。等到孔子走出講學現(xiàn)場,其他弟子向曾參詢問:“老師對你講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參答道:“老師推行的道,理解為忠恕就可以了?!?/p>
忠,盡己之力做該做的事;恕,推己之心為他人著想。忠和恕的立足點與出發(fā)點都是自己,如何能體現(xiàn)孔子說的“一”呢?
“忠”“恕”的字形都有“心”字,《論語》中與“心”相關(guān)的“道”是什么呢?從《論語》中出現(xiàn)的能體現(xiàn)孔子主張的高頻詞來看,出現(xiàn)109 次的“仁”字可排第一。這里的“仁”是與心靈相關(guān)的,應(yīng)該可以理解為讓孔子“一以貫之”并可解讀為“忠恕”的“道”。
孔子將自己一生中主要的心血和精力都傾注于仁道的推行,然而,他帶領(lǐng)自己的弟子游走于不同的國家,卻每每遭困遇厄,不被理解。所以,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他不僅理解了自己的老師推行的仁道,而且愿意將推行仁道的重任扛在自己肩上,至死不變。若無深刻的體悟、開闊的胸襟、執(zhí)著的毅力,怎能如此?
雖然曾參將“仁道”詮釋為“忠恕”不一定與孔子的本意相合,卻可以讓人們易知其義,易循其道,從自己的本心出發(fā),盡己之力并推己之心待人行事,從而于循道而行的同時將孔子的仁道發(fā)揚光大。
如今“一以貫之”已是人們習用的成語,其意思也和本義有所不同。請結(jié)合語境簡要解釋“一以貫之”的本義,并基于你的生活經(jīng)驗或閱讀積累,談?wù)勀銓@一成語的引申義的理解。
就語境來看,“一以貫之”的本義是指用一種思想理論貫穿于始終。就文章寫作而言,我認為“一以貫之”可以理解為一篇文章可以用一個中心思想統(tǒng)領(lǐng),使文章的各部分成為有機的整體;就為人處世而言,我認為“一以貫之”可以理解為堅守正確的價值觀念,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