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絲綢之路商貿駝隊,今有中歐班列“鋼鐵巨龍”。
作為“一帶一路”合作的重要標志,中國鐵路品牌“中歐班列”,至今已經昂首前行了十載。
這10年,中歐班列從“一條線”到“一張網”,擘畫了73條運行線,通達歐洲23個國家174個城市,覆蓋歐亞大陸全境,打通中國貨物與國際互聯互通的陸路運輸“大動脈”,給沿線國家、中外企業(yè)和各國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發(fā)展機遇與生活變化,并賦予了古絲綢之路新的時代內涵。
回望2011年,第一列中歐班列“渝新歐”隆隆開出,滿載著重慶制造的電子產品,歷經11179公里,途經西安、蘭州、烏魯木齊,從阿拉山口口岸出境,駛過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終抵達德國杜伊斯堡,實現了我國西部地區(qū)與歐洲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到15天,正式拉開了中歐貿易通過鐵路運輸的序幕。
接下來的數年,中歐班列加密開行,跑出了“加速度”。
從最初的每年17列,迅猛增長到每年超萬列;年度運送貨值也從不足一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近560億美元。出口貨物由初期的日用品、服裝、小商品等低附加值產品,拓展至汽車、家電、機械設備、激光雕刻機、汽車零部件等高品質產品。揭下了我國出口商品“低端價廉”搶占國外市場的標簽,貨物品類和品質的成功轉型,從另一個視角向世界展示了高質量發(fā)展的“中國制造”。
10月20日,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fā)言人孟瑋公布了最新數字,中歐班列已連續(xù)17個月單月開行千列以上。截至2021年9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44948列,運送貨物405.7萬噸。其中,僅今年1-9月就開行11299列,運送108.8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29%、37%。
可以說,串聯起歐亞交通運輸干線的中歐班列,所經之處,經濟集聚和輻射功能越來越強。不僅帶動中國內陸城市的外向型發(fā)展,也在不同程度上激活了部分衰退的沿線貨運體系,同時帶動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向中國出口的份額,拉動了當地就業(yè)。中歐班列行走的軌跡,既是一條物流干線,更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這個鋼鐵鑄造的歐亞大陸陸路運輸第一品牌,從一出生就注定著不平凡。
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波蘭期間,親自出席統(tǒng)一品牌中歐班列首達歐洲儀式,標志著運行于歐亞國家之間的跨國貨運專列統(tǒng)一為“中歐班列”品牌。
隨后,這個響亮的中國品牌,被世界熟知,并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金名片”。
縱貫2000年歷史長河,古有絲綢之路駝鈴聲聲,今有“鋼鐵駝隊”汽笛長鳴。
中歐班列,彰顯著大國擔當的同時 ,正在向世界輸送著強勁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