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 王翠玲
劉奶奶原本生活幸福,與老伴感情和睦,兒女也很孝順。
直到某一天,劉奶奶的老伴被查出癌癥,一家人平靜的生活就徹底被打亂了。老伴的病情急劇惡化,在最后的那段時間里,他什么都吃不下,人異常消瘦。劉奶奶很心疼,卻又做不了什么,只能陪在老伴身邊,默默流淚。
半年前,劉奶奶的老伴因病去世。老伴走后,劉奶奶總是想:要是平時把他照顧得再細致一些就好了,要是早點發(fā)現他的病就好了,要是帶他多去幾家醫(yī)院看看就好了……
劉奶奶時常會想起和老伴之間的點點滴滴。兒女們擔心,提起過世的父親會讓母親更加悲傷,因而更多是勸她:“媽,人死不能復生,您想開點?!?/p>
不僅是兒女,劉奶奶的朋友也勸她“往前看”。每當劉奶奶說起老伴,身邊的人都會默契地轉移話題,生怕觸及她的傷心事。
不舍、思念、內疚、孤獨……復雜的情緒讓劉奶奶難以承受,她經常自言自語:“老頭子,我好想你啊……”“你走了,我還活個什么勁呢?”“我想去死……”
劉奶奶的兒女聽到后嚇了一跳。大兒子想去問問母親,為何會有自殺的念頭。二女兒立刻制止:“堅決不能問!一問倒提醒她了,萬一她采取行動怎么辦……”女婿的看法要更“樂觀”一些:“媽只是說說而已,應該沒什么事。真正打算自殺的人,肯定不會告訴別人?!?/p>
一家人各抒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
劉奶奶的故事,體現了人們對自殺行為存有的一些誤解。
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實際上,談論關于自殺的問題,并不會增加一個人的自殺風險。相反,我們應該勇敢地面對它。
以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為例,當接線員了解到來電者有自殺企圖時,除了第一時間安撫對方的情緒,還會在雙方逐步建立信任的基礎上,一步步了解他們有哪些困擾,是什么原因讓他們決定結束生命,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而且,把藏在心底的話說出來,不僅是一種情緒上的宣泄,也能起到心理上的支持作用。臨床中發(fā)現,有自殺企圖的人與別人說起這一想法后,其焦慮程度會有所緩解,這也是一種壓力的釋放。
很多人認為,有自殺想法的人是不會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的,他們會直接付諸行動,但事實并非如此。多數想自殺的人在最終付諸行動前,都會以各種方式發(fā)出求救信號。
自殺干預的目的就是識別高危人群,抓住這些人傳遞出的求救信號。比如,有些人會在言談中流露出“不想活了”“活著沒意思”,有些人會將自己的財物托付給親人和朋友。對于這些表現,大家要格外關注,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帶著有上述表現的人到精神心理科就診,或是向心理咨詢師求助等。
自殺未遂的人已經“死過一次”了,以后不會再有自殺企圖,這是很多人的看法。實際上,有過自殺行為的人,本身就屬于高危人群,再次自殺的風險較一般人更高。
劉奶奶的兒女決定,帶母親到醫(yī)院看看。在臨床心理科,劉奶奶接受了專業(yè)的治療。通過與家屬的交流,醫(yī)生得知,劉奶奶曾經試圖將心底的話說給別人聽,但這一過程總是被有意無意地打斷。
“傷心事難道不是越說越傷心嗎?”劉奶奶的子女很不解。
醫(yī)生解釋道:“我們總說‘化悲痛為力量,但這樣做會阻擋哀傷的進程。哀傷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動終止,我們要做的是正確地表達哀傷,給自己一個充分的哀傷過程。每個人的哀傷過程都不一樣??梢杂斜瘋?,但更重要的是繼續(xù)生活,找到生活的價值和希望?!?blockquote>
多數想自殺的人在最終付諸行動前,都會以各種方式發(fā)出求救信號。
其實,不僅是劉奶奶這樣有過自殺企圖的人,對于一般的老年人來說,尋找生活的意義也很重要。老年人平時應多培養(yǎng)興趣愛好,經常與親友交流、溝通,積極發(fā)揮余熱等,這樣做有助于減少孤獨感和無價值感。同時,還應注意治療和控制自身疾病,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家人要多陪伴老年人,給他們更多的關愛。
就這樣,一家人不再回避談論逝者的話題,而是更多關注有愛的、積極的一面。
“爸以前最熱心腸了?!迸畠赫f。
劉奶奶點點頭。一天,她看見社區(qū)里有老年人在做志愿者,回家后問兒女們:“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
“好??!”女兒鼓勵道,“您肯定可以。”
自殺是一個沉重的話題。生活中,如果有了自殺的想法,該怎么辦呢?
實際上,遭遇重大坎坷時,人們都可能產生悲觀的想法。首先要告訴自己不要恐懼。如果自殺的念頭反復出現,就要及時就診。經過積極的干預,這種念頭也會慢慢退去。
“喪”到極點,記得對自己說:“別怕!辦法總比問題多!”
(本刊記者王千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