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良
康熙稱“祖”不合祖制
康熙緣何稱清圣祖?清朝廟號稱“祖”字的有3人: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國金朝,定都于盛京,開創(chuàng)歷史,可以稱“太祖皇帝”;二是清世祖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從盛京(沈陽)遷都北京,定鼎中原,開創(chuàng)歷史,可以稱“世祖皇帝”;三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繼承順治的皇位,既非定鼎中原,又非開創(chuàng)歷史,稱圣祖,不合乎昭穆制度(即古代宗廟的排列次序,宗廟制度之一)。
那么康熙稱清圣祖,“名正言順”的理由是什么呢?那只有一種可能,就是當年順治沒有“痘亡”皇宮,而是“不辭而別”去了宮外,犯下了“忤逆”之罪,被圣母皇太后孝莊廢黜,貶為庶民;康熙繼位,開創(chuàng)了大清國的新局面。
清宮檔案避而不談順治死因
作為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權(quán)威的檔案——《清世祖實錄》,有一段關(guān)于順治“死前”的最后記錄。順治患病是在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二,到初六已經(jīng)是病入膏肓?!肚迨雷鎸嶄洝分杏?00多字記載了順治死前的活動,而描述他的死亡卻僅有11個字,時間,地點,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的線索。有許多文獻資料認定順治是患天花而去世的,但令人費解的是這應該屬于因病正常死亡,然而清宮檔案為什么對順治的死因只字不提,諱莫如深?只可能是背后還隱藏著不能公開的秘密。
順治皇帝的遺詔
同樣讓人費解的是順治臨死之前留下的遺詔。因為在整篇遺詔中,順治開列了多達14條的“朕之罪”,人們把這個遺詔簡稱為“罪己詔”。為什么順治會對自己平生所為如此內(nèi)疚自責?這樣的自責似乎很不符合一代天子離開人世時最后的心情,另外也不可能有這種心力。
這篇“罪己詔”洋洋1200來字,列舉了自己14大罪狀,沒有一個字提到自己生病,或生了什么病,筆者認為不是順治臨死時所寫,而是他早已寫好,為減小“出走”后的負面影響而埋下的伏筆。
順治皇帝的佛緣
關(guān)于順治皇帝的“出走”,傳說一直不斷,最多也最可信的是他篤信佛教,出家當了和尚。
順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輕寡居,以信佛解脫內(nèi)心的孤獨與苦悶。有家庭的熏陶,加上太監(jiān)們的慫恿,順治帝稍長便信奉起佛教來。
順治十四年,20歲的順治帝在宮中見了當時的名僧憨璞聰?shù)热耍瑥拇?,?jīng)常在宮里與高僧們論經(jīng)談佛,并取法名“行癡”,法號“癡道人”。
河南民權(quán)縣有座白云禪寺,2013年6月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的《奇觀秘聞》第3集《名剎帝影》,通過實地考察該禪寺出土的文物,提出了該禪寺“醒遲長老”可能就是“行癡禪師”的觀點。康熙四十九年,醒遲長老圓寂,康熙賜給禪寺一塊親筆題寫的“當堂常賞”的石碑,專家解讀為“尊崇順治皇帝的圣跡”。但《名剎帝影》只介紹了醒遲長老圓寂于白云禪寺,沒有介紹他在白云禪寺有墓碑。
順治隱居辰山的理由
湖南安化縣辰山有白云寺,寺前有“三塔院”,當?shù)?0歲以上的人都知道,院內(nèi)曾有三座塔墓,一為僧密禪師、二為問石乘禪師、三為行癡禪師?,F(xiàn)塔基仍在,塔身被毀。這里的“行癡禪師”很有可能即是清順治皇帝,理由是:
民間有傳說
當?shù)乜诳谙鄠鳎寒斈辏?661)順治皇帝因政治上缺少依靠力量,秘密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后來兒子康熙好不容易找到了他,幾次請他回去,不回。為不被康熙打擾,一心修佛,他便跟隨茶商,一路南行,最后落腳湖南安化辰山。
法名不可能如此犯諱
順治皇帝于順治十四年起就頻繁接觸佛法高僧,拜玉林琇為師,且求得法名“行癡”,剃了和尚頭,在朝野鬧得沸沸揚揚。作為一個大廟的高僧,不可能不知道“行癡”已為皇帝所屬,也不可能知道而不避諱,敢用“行癡”的只可能是皇帝順治。
白云寺的皇家規(guī)格
從唐朝僧密禪師建寺到“文革”徹底被毀,白云寺有1200多年的歷史,所經(jīng)歷的住持、禪師等很多,而專建塔院供奉的只有三人。僧密禪師是開山宗祖,理應入;問石乘禪師是白云寺燒毀后的中興者,也應入;行癡禪師呢,因什么功德入院?史志典籍中沒有任何記載,民間也沒有別的任何傳說,僅有的傳說是他曾貴為皇帝,當時辰山的佛教建筑規(guī)模特別宏大。
據(jù)傳,白云寺供奉的菩薩特別大,一個成年人站在菩薩的肩膀上,伸手摸不到菩薩的頭頂;有1000多畝僧田;有300多僧人;還有僧兵;周圍有48座腳庵;為官員朝覲方便,專門建有歇馬亭。到清朝末年時只留下白云寺、三塔院、僧田,其他都已毀?,F(xiàn)殘留下的白云寺磉礅(柱礎的別名)直徑68.6厘米,據(jù)專家介紹,這是清朝皇家規(guī)格。
刻意抹去的痕跡
300多年來,專家們在清宮檔案與地方史書中,始終找不到順治出家的依據(jù)。這么一個即使秘密出家也舉足輕重的人物,肯定留下有許多痕跡,只是“明確”的,被人有意抹去了;“不明確”的,需要我們?nèi)タ甲C、去推測。
在安化辰山三塔院有一席之地的行癡禪師,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圣地的住持,不僅在安化幾修縣志中找不到記載,在地方各姓族譜中也找不到記載,在能找到的與辰山有關(guān)的僧人、文人的記述中也找不到蛛絲馬跡。這不符合常理。正像五臺山、太平山等地找不到順治的痕跡一樣,辰山的痕跡也被抹去了。從辰山現(xiàn)殘留的巨大磉礅及48座腳庵的遺跡可推測,當時辰山的佛教建筑規(guī)模不亞于衡山南岳、溈山密印。這么大的場面,陡然興起,陡然衰落,沒有皇室的控制,不可能。
后代有認可
順治皇帝第11世孫愛新覺羅·啟隆經(jīng)過認真研究與多次實地考察后得出:安化辰山確為順治皇帝的修行地與圓寂地的結(jié)論,并得到了他兩位家族兄長的認可與支持。
據(jù)此,盡管當下順治安葬地至少有三個爭議:一是北京東陵,這是正史的說法;二是湖北太平山牧石庵,有文物、傳說;三是湖南安化辰山,有文物、傳說。但筆者認為安化辰山最靠譜。因為“三塔院”中明確寫出了“行癡禪師”法名,而牧石庵后塔林的碑刻沒有這么寫,只有人死后才能這樣做。據(jù)傳說中辰山廟宇的規(guī)模(48座)、規(guī)格等推測,順治在辰山修行也應在10年以上。
由此看來,順治皇帝圓寂于湖南安化辰山也是一種研究可能,更多的史料還有待挖掘和考證。此文也算是對順治皇帝出家之謎的一種補充。
(摘自《文史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