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清初名臣張英,為官清廉,人品端方,性情和易,謙遜低調(diào),做了數(shù)不清的好事但卻從不讓人知道。他在做事、做人、做官上的巨大成功,令康熙皇帝十分欣賞和信任,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致仕回鄉(xiāng)以后,康熙幾次到江南視察,均格外加恩令其陪侍。
他曾有著名的“三不做”,即“非理事決不做,費力挽回事決不做,敗壞生平、不可告人事決不做”,也就是說,不明智的事,堅決不做;費力不討好的事,堅決不做;敗壞生平以及不可告人的事,堅決不做。應該說,這是他一輩子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
當年,他的家人不遠千里派人給他送信,因為鄰居砌墻,兩家發(fā)生了矛盾,要他施展權威打贏這個官司,可是他既沒有給有關官員打招呼,也沒有遞條子,只是給自己家人回復了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從而,誕生了一個流芳百世的“六尺巷”的故事,這28個字,猶如28盞明燈,不知照亮了多少人眼前的路。
長期的為官生涯,使他切身體會到,好多事情自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結束的自然規(guī)律,最好的處理思路和辦法應該是因勢利導、順其自然,而不是單純地以自己的主觀愿望和利益導向而強行地改變它,使它脫離固有的軌道。
張英認為,只要永遠不做這樣的三種事,就能夠?qū)媱t酣眠,食則香甜。
張英的“三不做”,充滿了人生歷練和智慧,這是絢爛至極后的從容,是閱歷萬事后的開悟,他能在波譎云詭、覆雨翻云的朝堂上游刃有余、善始善終,這個“三不做”應該說是功不可沒。
(摘自《思維與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