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靳紅濤
(1.廣東華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廣州 510420;2.廣東交科檢測有限公司,廣州 510550)
402112373@qq.com。
根據(jù)運營公路隧道情況統(tǒng)計,以隧道火災為代表的突發(fā)性災害已成為危害公路隧道結構與運營安全的關鍵因素[1]。高速公路隧道由于其交通流量大、結構狹長、通風條件相對較差,一旦出現(xiàn)嚴重火災往往難以及時撲滅,并易造成一系列嚴重后果[2]。相關災害案例表明[3-4],隧道火災不僅會對其內部車輛、人員和機電設施造成傷害,還會因火災的高溫灼燒與爆破沖擊導致力學性能劣化,甚至出現(xiàn)混凝土結構爆裂、剝離等不可逆損傷,致使結構承載力與安全性大大降低。因此,高速公路隧道火災的災后檢測、快速修復與安全評價是工程技術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5]。
本文以云梧高速公路石牙山隧道火災事故為例,通過系統(tǒng)性的災后檢測流程探明火災對隧道結構及內部設施的損傷情況,并基于FLAC3D軟件模擬分析受損隧道結構的安全性,以期為類似火災案例的檢測與評估提供參考。
云梧高速公路石牙山隧道為分離式單向行車雙車道隧道,設計速度為80km/h,長4 555m。隧道火災事故段落圍巖條件相對較好,圍巖等級為Ⅰ ~ Ⅲ級,地層巖性主要為弱風化砂巖。火災段落隧道結構采用采用復合式襯砌,以錨桿、噴射混凝土或鋼筋網(wǎng)噴射混凝土,格柵鋼筋拱架和輕型工字鋼鋼架作為初期支護。具體的支護參數(shù):Ⅰ級、Ⅱ級圍巖,初支均為5cm厚C20噴砼,二襯均為30cm厚C20模注砼;Ⅲ級圍巖,初支均為10cm厚C20噴砼,二襯均為35cm厚C20模注混凝土。其中,Ⅲ級圍巖段隧道支護結構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Ⅲ級圍巖段隧道結構斷面(單位:cm)
2020年7月4日凌晨3:00,石牙山隧道K108+360斷面附近(距離洞口約1 500m)發(fā)生追尾交通事故并引燃事故車輛,致使隧道部分主體結構、設施設備受損。事故發(fā)生后,相關單位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對火災損傷情況進行了應急檢測及災后隧道安全性評價工作。
由于本事故系車輛追尾導致的貨物著火,可燃物多且持續(xù)時間長,受煙氣擴散影響,造成的損傷范圍相對較大。根據(jù)現(xiàn)場勘測初定,火災影響段為K108+050~+900,長850m。其中,受損最嚴重的為K108+360斷面,燒傷段為K108+324~+381,輕度燒傷段為K108+306~+324和K108+381~+426,其余段落為輕微影響區(qū)??紤]到隧道火災受損涉及因素眾多,災后隧道的檢測應不僅包括結構外觀、混凝土回彈、碳化深度、結構厚度、混凝土燒失量等基礎性測試,還應包括過火襯砌力學性能、隧道侵限風險等潛在風險檢測。根據(jù)火災實際情況,確定隧道過火檢測項目(表1)。
表1 火災隧道應急檢測項目
經外觀檢測,火災后隧道病害表觀特征主要包括:二襯砼燒傷、二襯砼失水疏松剝落、燈架變形、邊墻瓷磚脫落、交安附屬設施破壞等現(xiàn)象。燒傷段(K108+324~+381)是燒傷最嚴重的段落,其燒傷區(qū)面積約為1 106m2,以主車道右側邊墻最嚴重,拱部和超車道側邊墻次之。經測算,混凝土剝落深度較大,平均深度為32mm,最大剝落深度達40mm。而輕度燒傷段雖影響面積達1 209m2,但主要為瓷片、防火涂料和附屬設施等損壞,并未危及隧道支護結構。同時,現(xiàn)場檢測表明,瓷片的破損狀態(tài)與其至著火點的距離存在明顯的相關性,位于燒傷段內的瓷片因災時溫度過高,基本全部脫落;位于輕度燒傷段的瓷片僅有上半部分脫離,這應與高溫氣體浮于頂部有關;而位于輕微影響段的瓷片多數(shù)完好,僅少部分存在脫落或空鼓。
圖2 二襯剝離情況及深度測試
現(xiàn)場檢測時在隧道左右邊墻、左右拱腰、拱頂布設了共99處的回彈測區(qū),回彈強度統(tǒng)計如圖3a所示。從回彈強度來看:(1)回彈強度均大于20MPa但分布不均,20~30MPa的測點占比為38.8%,30~40MPa的測點占比為27.5%,大于40MPa的測點占比達33.7%;(2)最小回彈強度為20.6MPa,位于K108+349斷面(臨近燃燒點斷面),這應與燃燒車輛長時間燃燒有關;(3)全部測點回彈強度均大于設計值,滿足結構設計的要求。
同時,現(xiàn)場檢測還進行了碳化深度的測試,測試結果如圖3b所示,可見:(1)碳化深度分布不均,過半測點碳化深度小于1mm,而碳化深度為1~2mm、2~3mm、3~5mm的測點占比分別為17.4%、14.7%、15.6%;(2)結合現(xiàn)場情況,碳化深度3~5mm的測點主要分布于燒傷段,表明越靠近燃燒點,其碳化深度值相對較大;(3)襯砌混凝土最大碳化深度僅5mm,總體不大,混凝土過火灼燒的不利影響可控。
圖3 襯砌回彈與碳化深度
襯砌砼厚度檢測采用地質雷達無損檢測的方式,基于連續(xù)測量法選用900MHz天線進行探測,并沿隧道縱向分別在拱頂、左右拱腰、左右拱腳、左右兩側邊墻布置7條縱向測線。測試結果顯示,1 006個統(tǒng)計的襯砌厚度測點中厚度合格點達940個,厚度合格率達93.4%,平均襯砌厚度為36cm(設計厚度30cm),僅有少數(shù)測點厚度小于23cm。
為進一步探明災后襯砌力學性能,于燒傷段邊墻部位取芯23處,每處芯樣長度為22cm以上且均取出兩個試件進行了單軸抗壓試驗?,F(xiàn)場取芯及測試結果統(tǒng)計如圖4所示。
圖4 現(xiàn)場鉆芯取樣測試結果
由圖4可知:(1)由于燃燒點附近結構存在一定的剝離,其芯樣表層完整性一般;(2)近圍巖側襯砌芯樣強度主要集中于23~26MPa,而近凈空側的強度主要集中于20~23MPa,因此近圍巖側襯砌普遍比近凈空側襯砌強度更高,由此可見火災對襯砌強度有一定的影響,燒傷后強度存在一定的衰減;(3)除1處芯樣強度低于20MPa外(18.9MPa),其余各部位芯樣強度均滿足設計要求,因此災后隧道砼結構基本符合服役強度標準。
隧道火災中被燒混凝土是火災物證鑒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在高溫下的變化情況可判定火場災時的作用溫度。首先從未過火段二襯砼取樣,進行灼燒溫度-燒失量的標準曲線測定,如圖5所示;然后從燃燒點附近(K108+358、+360)拱腳部位取樣,獲得對應的燒失量,分別對應平均燃燒溫度542℃、632℃。
圖5 燃燒溫度-燒失量關系曲線
由此可以確定,燃燒點附近過火溫度達540℃~630℃,根據(jù)《火災后工程結構鑒定標準》(T/CECS 252-2019),該溫度已達C20混凝土爆裂的臨界溫度,確會導致現(xiàn)場混凝土表層剝離。
為防止火災損傷后襯砌二次變形導致的侵限風險,針對燒傷嚴重段落共檢測13個典型斷面,檢測其襯砌斷面凈空,如圖6所示。從檢測結果來看,隧道寬度和凈空均滿足原設計的尺寸要求,隧道過火后引發(fā)的不良變形總體處于合理范圍。
圖6 斷面凈空檢測結果
災后隧道各項檢測結果顯示:(1)火災主要影響范圍為K108+324~+381(燃燒點前后約20m),主破損區(qū)面積約1 106m2;(2)該范圍內表面瓷片基本炸裂脫落,襯砌混凝土剝離以拱圈部位為主,平均剝離深度為32mm,最大深度為40mm;(3)回彈測試與鉆芯取樣均顯示,災后襯砌結構厚度、強度雖有所降低但仍基本滿足設計要求;(4)依據(jù)燒失量,推測該區(qū)段火災時的過火溫度可達630℃;(5)災后襯砌結構變形總體不大,未出現(xiàn)結構侵限的情況。
從檢測結果來看,火災對案例隧道的影響總體可控,但為進一步明確災后隧道結構安全性,采用數(shù)值仿真方法進行過火隧道結構安全評價。
根據(jù)現(xiàn)場火災情況,選取燃燒點所在的K108+360斷面作為本次模擬的分析斷面,該斷面埋深120m,圍巖等級為Ⅱ級?;趯嶋H工程,建立雙車道公路隧道“隧道-地層”模型[6],如圖7所示。模型水平方向上向隧道兩側取3倍以上洞徑,各延伸50m;模型豎直方向上從隧底向下方取3倍以上洞高,共50m;模型豎直方向上從隧頂向上方取3倍以上洞高,共50m;未建立至表面部分采用等效重力法將重力作用于模型上表面。模型中全部單元均為實體單元,圍巖采用摩爾-庫倫本構模型,而支護結構采用彈性本構模型,具體的材料參數(shù)見表2。模型力學邊界條件:地層左右兩側設置水平約束,地層底部設置豎直約束,地層頂部設置上部圍巖自重應力的力學邊界條件。
圖7 數(shù)值模型網(wǎng)格劃分
表2 圍巖與結構的物理參數(shù)
根據(jù)實際火災情況(燃燒車輛位于右側車道,右側剝離程度大于左側),以剝離深度、拱部剝離角度作為分析因素,設置了四種計算工況:(1)無剝離工況;(2)拱部右側75°范圍剝離4cm工況;(3)拱部120°范圍剝離4cm工況;(4)拱部120°范圍剝離10cm工況。各工況隧道結構模型如圖8所示。
圖8 各工況隧道結構模型
提取各工況下隧道結構豎向位移分布、結構小主應力分布,如圖9和圖10所示。其中豎向位移以豎直向上為正,結構應力以受拉為正。需要說明的是,由于結構水平位移、結構大主應力(拉應力)變化較小,故未予以繪出。
圖9 結構豎向位移云圖(單位:mm)
圖10 結構小主應力云圖(單位:MPa)
由圖9可見:(1)各工況下隧道結構的最大沉降位移均位于拱頂部位,最大隆起均位于邊墻角部位;(2)各工況下隧道拱頂沉降分別為3.39mm、3.55mm、3.79mm、4.07mm,隨剝離范圍或剝離深度的增長,拱頂沉降持續(xù)增加,但增量僅為0.68mm,影響相對較??;(3)由于拱部結構剛度的削減,結構剝離的影響主要呈現(xiàn)為拱頂沉降的增長,而對于其他部位的影響并不明顯。
經分析,隧道支護結構僅存在小幅的位移量增長,這應與圍巖等級較高且具備良好的自穩(wěn)能力有關。
由圖10可見:(1)隧道火災剝離襯砌后,混凝土壓應力最值從未剝離工況的10.54MPa增長至現(xiàn)場剝離條件(4cm)時的12.09MPa,應力增量為1.55MPa,應引起重視;(2)當襯砌剝離厚度繼續(xù)增長到10cm時,結構壓應力最值增長至12.61MPa,應力增量達2.07MPa;(3)各工況下隧道結構的壓應力最值均位于拱腳部位,而由于拱部結構剛度的削減,拱頂部位的壓應力存在明顯的增長。
為評價隧道結構的安全性,提取數(shù)值模型結構內力并依據(jù)《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7]計算其典型部位結構的安全系數(shù),計算結果見表3。需要說明的是,表3中的結構安全系數(shù)均為抗壓安全系數(shù),規(guī)范要求此系數(shù)需大于2.0。
表3 典型部位結構安全系數(shù)
由表3可知:(1)各工況下雖然拱部安全系數(shù)降幅明顯,但是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仍均位于右拱腳部位,表明拱腳部位為受力薄弱環(huán)節(jié),需予以關注;(2)隧道火災剝離襯砌后,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從未剝離工況的9.87逐步降至現(xiàn)場剝離條件(4cm)時的7.43,安全系數(shù)降幅較為明顯,應引起重視;(3)當襯砌剝離厚度繼續(xù)增長到10cm時,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降至5.88,降幅明顯,但仍能滿足規(guī)范要求。
總體來看,過火后拱部襯砌的剝離引發(fā)了拱部整體支護剛度的削減,進而導致拱頂沉降的增加、結構最大壓應力的上升、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的減少。同時,拱部剝離范圍與剝離深度的增大均會加劇上述不利影響,應予以重視。但在拱部剝離深度達到10cm的工況下,拱頂沉降量為4.07mm、混凝土最大壓應力為12.61MPa、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為5.88,均能符合規(guī)范限值的要求。
(1)結合典型隧道火災案例,提出了系統(tǒng)性的災后檢測流程,具體包括外觀、襯砌砼回彈與碳化深度、襯砌砼厚度與災后力學性能、襯砌砼燒失量、隧道凈空等多項檢測內容。通過上述流程,基本探明了火災對隧道結構及內部設施的損傷情況,可供同類火災案例參考。
(2)檢測結果表明,案例隧道火災主要影響范圍為燃燒點前后約20m,主破損區(qū)內表面瓷片炸裂脫落嚴重;拱圈襯砌砼普遍存在剝離,平均剝離深度為32mm,最大深度為40mm,但襯砌厚度仍可滿足設計要求;襯砌過火后表層砼強度存在下降,襯砌強度呈現(xiàn)“內高外低”的特征;依據(jù)燒失量試驗結果,可推測燃燒點的過火溫度達630℃;襯砌結構變形較小,未出現(xiàn)結構侵限。因此,火災對案例隧道的影響總體可控。
(3)基于FLAC3D軟件分析了隧道過火后不同剝離情況下隧道結構位移、應力及安全性規(guī)律特征。
計算結果表明,拱部襯砌的剝離會導致拱頂沉降小幅增大、結構壓應力一定的增加、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明顯降低。同時,拱部剝離范圍與剝離深度的增大均會加劇上述不利影響。但在拱部剝離深度達到10cm的工況下,拱頂沉降量為4.07mm、混凝土最大壓應力為12.61MPa、結構最小安全系數(shù)為5.88,均能符合規(guī)范限值的要求?;诖耍幹卧O計采用了高強環(huán)氧砂漿修復,經過一年的營運,處治效果良好,與計算分析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