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翔宇
(太原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0)
太原市境東、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為汾河河谷平原,整個地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東部山地包括系舟山及其向西南延伸的余脈;西部山地為呂梁山東翼,統稱西山,包括云中山南端、太原西山和關帝山東段;北部山地是太行山、呂梁山延伸的交接地帶,為太原、忻州的界山。中南部河谷平原屬于晉中盆地(亦稱太原盆地)北端,由沖積平原和沖洪積傾斜平原組成,海拔高度800m 左右,太原市城區(qū)就坐落其間。之前太原市的建設工程所在區(qū)域大多地勢平坦,道路修筑時也少見有大填大挖的情況,擋護工程基本也沒有必要,隨著城市的發(fā)展擴張,道路逐漸延伸至周邊丘陵山脈之中,擋護工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工程建設中。下面就簡要介紹一下在近年工程實踐中設計過的擋護工程。
道路高差較小位置,例如高差較小的小區(qū)院落,或者高坡、深谷的起終點段落,常采用這種設計。小矮墻一般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高約1m,寬約0.5m,需要時小矮墻頂部可安裝防撞或人行護欄,以保證安全,小矮墻通常可消化0.5m 以內的高差。
隨著國家產能的提高,同時出于環(huán)保的要求,以前常用的磚砌擋墻已經逐漸被淘汰,小矮墻可以完美的替代以前較為矮小的磚砌擋墻,同時有設計簡單、施工方便、材料易得的優(yōu)點,是很實用的一種結構形式。
在高差較大的地形條件下,小矮墻就難以再滿足需求,需要更為可靠的擋墻形式,懸臂式擋墻是其中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擋墻形式。
懸臂式擋墻墻身及基礎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按照《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17J008),總高可以達到8m,從而擋護高約6m的高差,但總高在6~8m 擋墻需要在墻后設置埋置于墻后填土中的拉帶,而城市中道路周邊土地通常已開發(fā)或是有大量管線,難以設置拉帶,故而懸臂式擋墻的總高度通常都控制在6m 以內。
懸臂式擋墻墻身兩側坡度不同,直立一側為外露面,采用混凝土材料制成,可以形成較為美觀的立面效果,不需要額外的裝飾。另一側為1:0.1 的斜坡,還設置有粗粒料反濾層,可以將墻背部分土壤中的水通過擋墻上的排水孔排出。
懸臂式擋墻由墻背及基礎構成,墻身及基礎中均配有骨架筋及構造筋以保證擋墻的強度。擋墻基礎包括踵板及趾板兩部分,踵板上方填土的重量即為擋墻維持平衡的關鍵。趾板上方為需要鋪筑的道路路面結構,覆土厚度通常高50cm。在設計擋墻時,需要確定的尺寸及工程量包括墻高、基礎長度、高度、具體鋼筋種類及尺寸等。目前,懸臂式擋墻有較為成熟的設計表格,只需要將現狀地面標高及道路路邊設計標高輸入,即可自動生成所需工程量,但是在輸入數據時需要注意將墻頂臺帽的標高、路拱橫坡的標高變化等情況都考慮在內,以保證設計的準確性。
在擋墻設計手冊中,重力式擋墻共包含仰斜式擋墻、衡重式擋墻、折背式擋墻等形式,每種擋墻樣式不一樣,適用的工程情況也不盡相同,受篇幅限制,本文僅以仰斜式擋墻做說明。
相對于懸臂式擋墻,重力式擋墻有其自己的優(yōu)點:擋墻總高最高可以達到10m,擋墻的穩(wěn)定性靠其自身的重量維持,無須額外的拉帶等構造等。有了以上優(yōu)點,有些工程情況就適合做仰斜式擋墻,而不適合做懸臂式擋墻,例如:有一道路紅線邊與路面建筑物間距為2m,高差為4m。我們可以先按照懸臂式擋墻來考慮,在設計時便可以發(fā)現:懸臂式擋墻施工中需向建筑物方向開挖,以實施擋墻的踵板,但此時即使使用了鋼板樁作為施工措施,依然無法保證建筑物的安全。此時就需要我們將設計思路轉至仰斜式擋墻。仰斜式擋墻面坡及背坡均為1:0.25,且均傾斜向較低的一側,剛好適合我們的工程情況:墻背處擾動小,只需要向道路位置開挖,可以很好地保護坡頂的建筑物。
相對于懸臂式擋墻來說,仰斜式擋墻也有其缺點。在設計方面,沒有合適的表格來快速設計,需要我們參照擋墻設計手冊來一段段設計。設計時需要采用以下步驟:①熟悉擋墻具體尺寸構成,包括墻高、頂寬、基頂覆土厚度、基礎寬度等多個數值;②根據勘察報告,地區(qū)抗震要求等基礎數據在擋墻設計手冊中找到對應的數值表;③在大致核對擋墻頂寬,需放坡寬度,確定工程情況可以使用本擋墻后,開始具體數值的擬定:根據擋墻外露高度(實際情況中即為擋墻要消化的高差),假定一個擋墻總高,再拿擋墻總高算出擋墻基礎的各項尺寸,再反算出能剩余多少外露高度,看是否合適,直至各項尺寸都符合要求為止;④在將每段擋墻尺寸都擬定后,按照各細部尺寸畫出擋墻圖形,以量取各部分工程量,最后匯總。
在道路兩側有充足空間時,道路可以采用放坡處理,填方路段一般采用1:1.5 坡度,挖方路段常采用1:1 坡度。在填方、挖方高度較小時(3m 以內),可僅做坡面的沖刷防護即可,但隨著邊坡高度的升高,匯水面積進一步增大,坡面也更可能出現穩(wěn)定性問題,所需的結構形式就變得更加復雜,這時對邊坡設計的要求就會變得更高。我們在設計時通常以每8m 作為一個防護單元,最上面單元的坡度采用1:1.5,第二個單元采用1:1.75,第三單元采用1:2,同時在每8m 的單元間設置寬2m 的平臺(平臺內設置截水溝),這樣一來就足以防護高約24m 的道路邊坡,在城市道路中已足夠滿足使用要求。
三維植被防護網及拱形骨架兩種設計較為常用,技術成熟,施工也方便,可以滿足很多工程的需要。
上面說到,在道路兩側空間充足時可以采用自然放坡的設計,但遇到如下情況時,這種設計顯然就難以滿足需求了:道路設計標高在現狀地坪基礎上抬高了15m,而離道路紅線20m 的地方有重要建筑物存在。此時我們計算就可以發(fā)現,20m 的距離不足以實現由道路紅線邊自然放坡(計算可得距離需達到26.5m),而高達15m 的高差又是任何一種擋墻難以單獨防護的。在我們設計臥虎山路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經過查找資料,對照《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17J008),我們采用了擋墻加護坡的設計方案。具體設計:擋墻采用重力式擋墻中的折背式擋墻,用擋墻消除一部分高差后,再在擋墻頂設計三維植被防護網,用1:1.5的坡率消除剩余高差,如圖1 所示。
圖1 擋墻加護坡的設計方案
這樣的設計結合了坡面防護和擋墻設計各自的特點,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使得工程得以順利實施,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在采取此類設計時也應注意:
(1)擋墻高度與墻頂放坡高度有要求:擋墻高度需大于墻頂放坡高度,這也就決定了此類設計也有其最大高度限制。
(2)設計時應考慮景觀效果,與相接的前后路段要接順,具體建議是在高差較小時就由自然放坡過渡至擋墻加放坡的設計,擋墻總高由低到高慢慢過渡,這樣就不會產生視覺上的突變,景觀效果更好。
(3)由于結構總高高,道路邊緣必須設置護欄(人行護欄或者是防撞護欄)來保護道路使用者。
(4)坡面面積較大,匯水面積大,較低位置如有建筑會因聚水而又不好的影響,故而通常會在坡地設置邊溝,將水引至不會造成影響的地方。
三維植被防護網及拱形骨架可以利用在路堤及路塹邊坡,護面墻作為另外一種邊坡防護形式,只可以使用在挖方路段原狀土坡的坡面防護??此撇粚嵱茫o面墻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
(1)坡度可適當更陡,通常面坡采用1:0.75,背坡采用1:0.7,根據路基手冊,每一節(jié)總高可做到10m,坡度也可適當的更陡一點(1:0.6),這樣一來在空間不足的情況下就會變得很適用。
(2)施工較為方便,僅需在開挖時保留原有土坡,并削坡至適當坡度,之后沿著處理好的土坡砌筑片石混凝土即可,不需對墻后進行處理。
(3)高度靈活,護面墻可由低至高通常實施,一體性較好,片石混凝土砌筑完成后可對其表面進行砂漿抹面,景觀效果較好。
以上介紹了六種較為常用的邊坡防護形式,但實際中很多其他的形式也有廣泛的應用,比如還有很多種重力式擋墻(直立式、俯斜式、衡重式等)、錨索結構、錨桿結構等,各自都有其特點及適用的工程情況,在實際設計中應先根據得到的勘察、測量資料,按照安全、實用、經濟、美觀的原則,結合項目自身特點選定要用的結構形式,核實無誤后再進一步深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