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秋圓
潘衛(wèi)東
廣東湛江人。深圳市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員、廣東省曲藝家協(xié)會會員、廣東省流行音樂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寶安區(qū)流行音樂協(xié)會會長。自聘任深圳市寶安區(qū)群眾文化藝術館館員職務以來,積極下鄉(xiāng)輔導新人,參與“進基層、進企業(yè)、進軍營”文藝工作。輔導的歌手組合“部落組合”,參加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榮獲“最佳音樂表現獎”。作曲和編導的歌舞《山美·城美》參加廣東省文化廳主辦的“廣東省第五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大賽”,榮獲金獎。參演《我不認識你》《藍天中的蒲公英》等多部話劇,2011年9月,在大型話劇《突圍1978》中擔任主演,飾演亞壽,該劇獲得“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原創(chuàng)劇目大獎”。
與生俱來對音樂的眷戀,使他一步步向著夢想靠近。唱歌對歌者的先天條件要求高,雖嗓音不好,但熱愛讓他有了堅持的理由,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他是深圳寶安音樂人潘衛(wèi)東。
多年來,潘衛(wèi)東一直將學習、提高音樂水準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憑著后天的努力,他于1986 年考上了深圳市寶安輕音樂團,背井離鄉(xiāng)來到深圳,在自己夢想的藝術領域打拼著。
那時候,樂團常年開展下鄉(xiāng)慰問演出活動,作為主唱和主音吉他手,潘衛(wèi)東跟著團隊從省內一直演到省外,廣東、湖南、浙江、山東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讓潘衛(wèi)東最難忘的,是樂團一起到偏遠鄉(xiāng)下演出的日子。那些地方山路崎嶇,演員們坐在一輛破舊的大巴車上,載著滿滿的樂器,一路顛簸、一路高歌來到演出地。
改革開放后,受市場影響,這個堅守在深圳的樂團面臨著解散的命運。一部分團員選擇了北漂,去尋求更好的發(fā)展機會,包括潘衛(wèi)東在內的另一部分團員則選擇了留在深圳,摸索著開始新的生活。
在那個青澀的年齡段,潘衛(wèi)東對音樂的唯一理解, 就是動人。
他說,每首歌里都藏著一個故事,這個故事不是人人都能領會,這首歌也不是人人都能唱好,但只要將自己導入到角色里,用飽滿的真情去演繹,就能表達好這個故事,打動聽者。
一路風雨,再出發(fā)。1993 年,潘衛(wèi)東進入了深圳寶安藝術團。在業(yè)內老師、前輩們的輔導和幫助下, 他對音樂學習更多、研究更深,悟出了一些東西。不管身在何處,公益之路不曾停歇,一年內演出最高可達200 多場。潘衛(wèi)東說,帶團隊去基層開展慰問演出, 讓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只要有人參加,無論刮風下雨,演出活動都不會改變。
在這條路上,潘衛(wèi)東收獲了很多快樂。在他的記憶深處,留下了許多感動的瞬間。一次在工廠舉辦戶外演出,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工人們不愿離開,紛紛為潘衛(wèi)東撐開手中的傘,堅持請他演完。那天,他告訴自己,每到一個地方,都把它當作一場演唱會,盡力演到最好?!叭罕娛亲詈玫睦蠋?,他們認可了,我就成功了一半?!迸诵l(wèi)東說。
還有一次下工廠,演出開始前,幾名員工手里拿著可樂在臺下等候。潘衛(wèi)東一出場,他們便激動地簇擁上來,看著他將滿滿一瓶可樂喝下去才滿足地走到座位上去。“他們都是收入較低的打工仔,穿的衣服甚至有點破舊,他們禮輕但是情意重啊!”每每憶起這些,潘衛(wèi)東就感動不已。告別時,再回頭看到那些依依不舍的眼神,他終于悟到了音樂于他有更大的意義:我的歌聲不僅要走向高端音樂廳,還要走向草根群眾,基層也需要音樂,老百姓也渴望歌聲。
在往后的日子里,不管走到哪里,潘衛(wèi)東都給街道、工廠、企業(yè)的人們傳遞著一份關懷,讓他們在城市感受到一份走心的溫暖。
多年來,潘衛(wèi)東共完成市、區(qū)的大型演出和送戲下鄉(xiāng)演出任務300 多場,并在各類演出中擔任節(jié)目主持、歌唱演員、樂隊鼓手和小品演員,給觀眾送上無盡的快樂。
愛出者愛返。不計回報的付出也給了潘衛(wèi)東意想不到的回饋,他的藝術之路越走越開闊。2004 年,他被聘為寶安區(qū)群眾文化藝術館音樂專干,專門做起了藝術指導工作。他一手扶持寶安草根音樂團隊——“部落組合”成長,每周開車去東莞特定的訓練基地對他們進行輔導,常常通宵訓練,餓了就吃上一餐盒飯。
“嗚……啊嗚……山里面的那朵索瑪花兒/ 還在我心間/ 嗚……啊嗚……城里面的霓虹閃爍/ 溫暖我心田?!焙咂疬@個調子,潘衛(wèi)東內心洋溢著深深的自豪感。這是由“部落組合”、戴有斌作詞,潘衛(wèi)東編曲、輔導的音樂作品《山美·城美》,經由“部落組合” 演唱,受到外來青工的熱捧。一經推出,就迅速紅遍深圳,并在市、省乃至全國的賽事舞臺上頻頻獲獎。
在2011 中國流行音樂金鐘獎全國總決賽上,經潘衛(wèi)東藝術指導的“部落組合”以一曲《媽媽》讓評委三次感動得落淚。如潘衛(wèi)東所說:“唱《媽媽》的時候最好不哭,不是想媽媽就哭,想媽媽也可以很溫暖、很幸福?!彼Uf,太悲傷的歌要忍著唱,這很像他的為人。
數十年來,他把青春獻給了寶安的藝術事業(yè),獻給了深圳的藝術事業(yè),卻不曾張揚。
潘衛(wèi)東參與演出劇照
潘衛(wèi)東認為,文化館是政府為了向人民群眾宣傳教育、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而設立的文化事業(yè)機構,是當地群眾藝術活動的“龍頭”,傳播精神文明的前沿陣地,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弘揚主旋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為群眾文化娛樂服務,準確無誤地引導人們進行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積極為改革開放中的市場提供精神食糧和精神動力,確保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同時,滿足人民群眾積極健康的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實現享受健康文化的權利。
作為文化館的一名工作者,要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首先必須做好文化藝術館干部職工的思想工作,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群眾文化工作是個多門類、多專業(yè)、多層面組成的工作。作為區(qū)文化館的一名群文工作者,圍繞著全年近200 個大型活動,必須積極投身到大型活動的組織策劃、排練、合成、表演的全過程。
群眾文化的基本任務是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是從國家利益出發(fā), 代表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用各種文化活動,通俗地、準確地幫助群眾弄清黨的方針,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群眾文化的鏡面反射出社會繁榮,群眾文化的這朵奇葩需要我們精心地灌溉,不斷地開拓。
他說:“文化孕育我們,我們創(chuàng)新文化。群眾文化是專業(yè)文化的基礎和母親。我從群眾藝術中吸取養(yǎng)料,努力拓寬群眾文化多元化道路,把群眾藝術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自己也從中體會到了群眾文化的魅力和快樂?!?/p>
1978 年12 月18 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就在這一天,在南海之濱、羊臺山下的廣東省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生產大隊與香港某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創(chuàng)辦線圈廠的“001 號” 協(xié)議。話劇《突圍1978》形象地再現了這一歷史進程, 塑造了一群盼望改革開放又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黨的基層干部形象,激勵后人牢記歷史,展望未來。話劇由深圳市寶安區(qū)文體旅游局、寶安區(qū)石巖街道辦事處聯合出品,由深圳市寶安區(qū)群眾文化藝術館、深圳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聯合制作演出。潘衛(wèi)東飾演劇中主要人物亞壽。該劇獲得由中國戲劇文學學會主辦“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原創(chuàng)劇目大獎”。
每一個深圳義工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感人故事講述出來就是深圳故事,也是深圳建設“志愿者之城” 帶給社會的“正能量”。
話劇《我不認識你》以深圳義工的真實故事為原型改編而成。話劇中的主角歌手高二保是位愛心大使, 為了圓大山里50 多個孩子的讀書夢,他不顧一切長期支持孩子們讀書。為此,女朋友離他而去,身邊的朋友不理解他的生活方式,最不幸的是他自己也身患癌癥。但是即便整個世界都拋棄了他,他也沒有放棄對孩子的承諾,只要還有孩子們在,他的生活就有意義。
《藍天中的蒲公英》由深圳市寶安區(qū)文體旅游局出品,深圳市寶安區(qū)群眾文化藝術館、深圳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聯合制作演出。這臺以眾多深圳志愿者為原型的話劇,全面反映了深圳志愿者的生活,弘揚“人人都是志愿者”的志愿服務精神。
本劇的故事發(fā)生在深圳這座具有青春活力的城市。借用劇中黃羽軍的臺詞:深圳是一個平等的城市,這不是冒險家的樂園,而是老百姓的新大陸。每個隨著改革大潮來到深圳的人,都是一名鼓足勇氣、要改變國家面貌的志愿者。所以,這是一首志愿者的頌歌。該劇后來更名為《一條大河》。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這里聚集著大量的來深建設者,他們忙于工作,他們的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斑h方我看見有個人/ 走在來時的路上/ 他有一雙迷人的翅膀/ 飛過崇山峻嶺想找媽媽……”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作的歌曲《遠方》,體現了深圳這座城市對外來建設者的關懷。歌曲以“他想要媽媽一個溫暖的擁抱/ 只需要一個溫暖的擁抱”收尾,給人以溫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