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萌萌
一、我的家庭
我叫仁真措,1997年出生,名字是請村里德高望重的和尚看生辰八字算出來的,“仁真”是宗教上的詞,“措”是大海的意思。我家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大錄鄉(xiāng)沙勿村,村里幾乎全是藏族,信奉苯教①的多一點。這里四周都是特別高的山,到五六月的時候雖然太陽很大,但是站在我家門口看到的山上還是有雪。我有記憶的時候村里才通電,是水力發(fā)電。
1. 半農(nóng)半牧的家庭
我家是半農(nóng)半牧,父母的漢語都不怎么好,沒打過工。我媽讀過二年級,我爸沒讀過書,父母身體也不好,只能在家里面做農(nóng)活,收入在村里屬于中下水平。因為我和妹妹都在讀書,家里壓力大,到現(xiàn)在還修不起新房子。農(nóng)忙時節(jié),父母要很早起床喂牛喂馬,然后把吃的東西帶去地里。耕地真的特別累,現(xiàn)在我爸老了,他會說我要是個男生就可以幫他。
小時候,父母下地,我就在爺爺奶奶旁邊放牛、放羊。一般在牧場上待著的都是女孩子。很小就自己一個人在牧場上挑水做飯、喂牛放牛、擠奶。去距離遠的牧場就沒有時間回家,弄個帳篷就是一個家。
2. 過去金錢觀念沒那么重
我外公沒有學過漢語,但是藏文學得很好,是跟和尚學的。他義務給村里人教經(jīng)文,不要錢,希望把文化傳播下去。過去,金錢觀念沒那么重,大家也沒途徑可以掙錢,一般就是哪家的牛很老了才去賣,偶爾賣賣奶渣酥油。現(xiàn)在,公路修好了,大家觀念也開放了,有人打工走出去了,所以有人比較有錢,但窮的人還是很窮。
村里面環(huán)境比以前好很多。過去我們根本就沒有好的衛(wèi)生習慣,亂扔垃圾。老人們不習慣洗碗,吃完糌粑就用嘴巴舔一舔碗,等它很臟了,有時間再去洗。直到上小學,老師才開始教我們勤洗手,勤洗衣服。有句俗語,說藏族人餓了喜歡看鍋里有沒有東西,漢族人餓了就看火旺不旺。其實是自嘲我們懶?,F(xiàn)在大家開始講衛(wèi)生,算是一個進步。
二、求學之路:我是山上來的孩子
1. 不讀書就要罰錢
我沒有上過幼兒園,村小只有一個老師,是中專生,就是村里的人,讀完書回來以后就開始教書。學校一共三間房子,一間是二年級,一間是一年級和學前班,還有一間是老師住的地方。我前面幾屆每個年級學生的年齡都不一樣,家長什么時候送到學校就什么時候讀。當時,豬在村里隨便跑,教室里總有豬進來。沒有人要求我們學習要好,只說吃飽穿暖就好了。
學校入學還沒限制年齡的時候,我媽就把我送去了,我是最小的。那時候,村里面全是土路,下雨的時候都是我媽把我背到學校。有兩個同班的姐姐每天都說不想來學校,爸爸把她們背下來,她們在教室坐一會兒又會跑回家。后來,縣上開始限制入學年齡,我就被送回家了。第三年,才跟我的同齡人一起上學。上學要交學費,每年一兩百塊錢。二年級的時候,村里有三個貧困學生的名額,不用交書本費,只交練習冊費,20塊左右,我就是其中一個。
教材全是漢語的,老師用漢語教我們,剛開始我們聽不懂,但她會用藏語翻譯。當時我好羨慕二年級的學生,因為她們可以不看拼音直接認漢字。二年級之后我們就必須要去鄉(xiāng)里讀,國家統(tǒng)一要求的,不讀書就要罰錢。
2. 教師體罰學生
小學時老師經(jīng)常體罰學生,可能是因為有的學生真的不聽話,怎么說都不行。我們所有人都挨過打,在冬天蹲馬步,或者把鞋脫了,老師用教鞭打腳心。有一次,一個男生只是回答錯了問題,老師就把他的桌子給掀翻了,而且踩他的肚子。我當時特別恨,但是也無可奈何。還有老師會讓我們?nèi)嗤镀?,選班上最好的人和最壞的人。匿名投票之后,最壞的人就會被叫到講臺上來,讓我們大家一起罵他“羞羞”。我現(xiàn)在覺得這簡直是對學生人格的侮辱。但是,這些老師沒有經(jīng)過專門的師范教育,他們可能也不知道什么樣的方式方法是對的,什么樣的又是錯的。
3. 把答案寫在本子上
上課也好,交流問題也好,我們都習慣用藏語說,老師會經(jīng)常打斷我們:“用漢語?!碑敃r我們上課回答問題都要用普通話,我特別害怕自己結(jié)巴,就把答案全部寫在本子上,叫到我就直接照著念。剛開始,老師還會夸我們,后面就讓我們不要這樣,但是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了。直到初中,我都沒辦法用漢語正常表達自己。
4. 初中很壓抑
老師說,考得好可以去縣里讀書,并且一直給我們灌輸出去讀書的思想,因為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當時希望自己能考上,也有一點壓力,畢竟以前沒有人考出去過。為此,我還買了一套教輔資料。成績出來時我很意外,縣里只收前200名學生,我考了180多名,很幸運,于是就去了其中一所初中。
(1)自卑
考上以后,我一直在糾結(jié)到底該不該去。別人都說那個初中不好,漢族同學可能會欺負你,打架特別兇。我也擔心,第一,我們那個地區(qū)沒有人來過,我花這么多錢很不孝;第二,別人會不會不喜歡我,我是從山上來的孩子。很自卑,而且也害怕基礎(chǔ)不一樣,跟不上。但是數(shù)學老師說去了肯定可以不一樣,我的好朋友也說她要去,我就覺得我應該走出去。
開學后的前幾個晚上,我室友說我做夢都在說藏語。那時候沒有手機,學校外面有個座機,打電話收五角錢,我經(jīng)常打電話回家,一直哭,說我不讀書了要回家。我爸說好不容易考上去的,現(xiàn)在回來多丟臉。我媽說他們這一輩的人都沒有讀過書,也沒有文化,都能吃得起飯,我以后也肯定有飯吃,成績不好沒什么,只要自己開心、健康就好。我就硬著頭皮堅持下來了。每次回家,寺廟周圍都有奶奶圍著我哭,她們覺得我很可憐,那么小就一個人去縣城讀書。
(2)兩人睡一張單人床
初中住在學校里,每間宿舍有4張上下鋪,因為床位不夠,學校規(guī)定下鋪必須睡兩個人,于是一間宿舍總共睡了12個人。我們沒有洗衣服的地方,洗完衣服只好晾在樓梯上,還得搶位置。當時冬天特別冷,周末沒有地方取暖,教室門都關(guān)了,我們跟保安說能不能讓我們進去烤點火,他們不同意,我們覺得自己特別可憐。
(3)我適合在角落里慢慢發(fā)光
剛開始時,總覺得同學會看不起我,所以也沒有主動融入集體,只想著提高學習成績。初一期末考試我考了第一,所以物理老師格外關(guān)注我,上課總是叫我,我就很緊張。我只適合在一個小角落里做自己的事情,慢慢發(fā)光。第二次期末考試,我就考了最差的一次,第九名。班上同學也考得不好,物理老師很自責,說對不起我們班,假期用7天時間免費給我們補課。
補課結(jié)束以后,他從縣城送我回家,因為我家最遠。我本來以為他對我好是因為我考得好,但是后面他也鼓勵我、信任我,這讓我特別感動。
(4)初三變得很愛笑
到了初三,成績慢慢穩(wěn)定,一般是前三,我開始有點想改變,不想畢業(yè)了還是天天都在學習,應該去交朋友。那時剛好放了三天假,有個漢族女生讓我到她家去玩,我就去了,還跟她們一起耕地。我發(fā)現(xiàn)農(nóng)村的孩子都是一樣的,她們也沒有比我們家富裕到哪里去,父母也差不多,沒讀過書,也沒輔導過孩子。而且三年了,同學們對我也沒有不好的行為,是我把自己封閉了起來。那時候就覺得沒什么可擔心的了,初三就變得很愛笑。
當時,我們最希望聽別人給我們講大學是什么樣子的。政治老師說他讀過大學。他來自涼山州,是彝族。他的老師跟他說:“我現(xiàn)在拿300塊錢的工資,你以后一定要拿3000塊錢的工資?!彼运汲鋈チ恕Kf大學很大,里面可以開公交車,還可以參加各種比賽。我們覺得大學很美好。
5. 高中生活
中考我考了全州20多名,可以去汶川中學①讀書。汶川前幾年才發(fā)生過大地震,那一年又發(fā)洪水,經(jīng)常有自然災害。家人都很擔心,就說為什么每次我都要去那么遠的地方,但是他們不明確地說反對,每次都說雖然怎么樣,但他們都支持我,因為怕我以后會埋怨。
(1)老師會和你談心
高中跟初中不一樣,老師很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真的會跟你談心,關(guān)心你。我們班主任為了搞好班級建設(shè)想了很多辦法,看電影、做活動,還確定了班級口號“一班雄起”,一直喊到高三。還有英語老師,她在做人這方面教會了我很多。理科班有個英語課代表是校長的女兒,其他老師會有點偏心,她就不會,而且她還讓我們明白了那個女生的心胸比我們更大。
(2)第一次知道有那么多大學
我的成績一直穩(wěn)定在全州前10名。但是高考那幾天心情平靜不下來,考得最差,506分,年級60多名。老師抱著我哭,說我考得太差了。我不想復讀,老師說有個預科政策,分數(shù)線比較低。于是,我就去了四川師范大學。
高考志愿其實是自己胡亂填的,因為志愿書發(fā)下來以后我才知道原來有這么多學校,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yè)。有個室友考得很好,但是志愿沒填好。她報了北京外國語大學,但是那年人家不收英語專業(yè),打電話讓她調(diào)劑,她竟然說她不去。最后去了天津外國語大學。
6. 預科生活
預科是我最開心的一年。同學都是少數(shù)民族,又根據(jù)考核成績選專業(yè)。我當時考了第二名,選了漢語言文學,是師范生。大學時我還做家教、參加藏文化社團、舉辦活動、做社長,感覺自己有價值了。雖然現(xiàn)在我也不是一個特別厲害的人,但比以前還是有進步的。
三、教育公平:0.1%也是獨立的個體
我居住的地方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但也有一些漢族學生,大家接受的教育一樣,考試也一樣,那么,針對少數(shù)民族的優(yōu)惠政策可能會顯得有些不公平。但是,有些農(nóng)牧區(qū)的師資真的不太好,學生的成績不好,確實需要加分;也聽說西藏同學的分數(shù)線很低,都是從民族地區(qū)來的,都學習漢語,高考時他們的錄取分數(shù)線很低,而我們要跟全省一起排名,我們也確實需要加分。我覺得跟更多的少數(shù)民族同學相比,自己還是挺幸運的,比不少同齡人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四、家鄉(xiāng)與遠方
小孩離家太遠真的很難,會成為一個“邊緣人”。一方面,來自小地方,本能地會有一種自卑感,會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所以要么奮發(fā)向上,要么慢慢墮落;另一方面,回到家鄉(xiāng),會發(fā)現(xiàn)也融入不了,家鄉(xiāng)的人會覺得你和他們不一樣。
讀書改變了我的人生。如果沒有讀書,我可能像長輩一樣,在家里做農(nóng)活,到了十八九歲,找個人嫁了,不會有什么想法。但通過讀書,我走出了大山,有了選擇的權(quán)利。所以,不管以后是當老師、做公務員,還是打工,都是我自己的人生,我的選擇。
支教老師對我們說過一句話:“你要熱愛遠方,但更要熱愛你的故鄉(xiāng)。你們肯定是想走向遠方,并且所有人都會鼓勵你們走向遠方,但你的家鄉(xiāng)才是你的起點,所以你更應該熱愛它,把它建設(shè)得更好才是你的本事。”對我來說,家鄉(xiāng)不是“鄉(xiāng)”,就是我們這個村,這里是我所有的起點,是我的家。未來,我想考中央民族大學的研究生,我想在成都擁有自己的事業(yè)。如果以后有能力,我絕對會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發(fā)聲,我希望他們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仁真措是村里第三位女大學生,一路跌跌撞撞從山中走向了城市。剛開始離家求學時,她做夢都在說藏語,因為自卑而不與同學交流,一心撲在學習上。但在家人的支持、老師的助力、好友的陪伴,更重要的是改變的決心與向上的渴望之下,她正在實現(xiàn)自我的重構(gòu)。走出來的她熱愛遠方,更熱愛家鄉(xiāng);心系教育,也追求公平。她愿意把自己看過的風景一一訴說,這些故事打動了我,希望也能打動更多的人。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