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禮達
在中國陶藝園林之中,紫砂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存在,盡管它的歷史比較的短暫,卻迎合茶文化的發(fā)展,直到今日依然方興未艾。傳說明代仕人吳頤山還沒有做官的時候,在宜興金沙寺內(nèi)看書學習,他的小書童龔春閑來無事,在寺內(nèi)僧人的指點之下,根據(jù)千年銀杏樹的樹癭形態(tài),利用宜興紫砂泥料,捏塑而成“樹癭壺”,用來喝茶別有一番風味,正是在吳頤山等文人雅士的推波助瀾和宣傳記載之下,龔春名聲大噪,其作品也被命名為“供春壺”,直到今天依然被奉為紫砂鼻祖。紫砂藝術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之后,除了造型的發(fā)展之外,還融合了許多的表現(xiàn)形式,紫砂陶刻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這種以刀代筆、以坯為紙的創(chuàng)作方式,讓紫砂藝術得到了升華,讓紫砂文化以更加豐富的內(nèi)容和形式影響著越來越多的朋友們。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萬里河山圖》主要描繪的是我們國家的大好河山,在一件方器提梁作品上面呈現(xiàn)出來,非常的大氣磅礴,給人一種民族的自豪感。此壺壺身四面方正,中間束帶,層次感突出,壺底部置足,端莊穩(wěn)重,壺嘴微微向上,出水非常的爽利,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上面的壺鈕也是方形的設計,和壺身遙相呼應,提梁飛架兩端,粗獷有力,和壺身形成虛實結合的空間形態(tài),在拔高了整體的空間之后,依然讓我們的視覺中心非常舒服。此壺的關鍵還在于環(huán)繞壺身的陶刻裝飾“萬里河山圖”,層層疊疊的山嵐,疏密有間的草木,中間一條大河穿越而過,最后用綠色描線,把中國傳統(tǒng)的青綠山水繪畫的感覺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從整體上來看這件藝術作品《萬里河山圖》更多的是一種陶刻藝術的展示,讓我們通過紫砂方器的藝術形態(tài),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濃郁的藝術氛圍,而且這樣的紫砂陶刻裝飾在經(jīng)過茶水的澆淋以后,能夠更好地呈現(xiàn)出立體感,把玩摩挲也非常稱手,帶給我們更好的視覺享受,也能夠欣賞到山河萬里的豪邁氣勢和蘊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紫砂這種神奇的材質(zhì),具有獨特的透氣孔結構,在高溫的燒制之下,又形成了一道氣孔,就是我們俗稱的“雙透氣孔結構”,用來沖泡茶葉最為合適不過。在愛屋及烏思想的影響之下,紫砂材質(zhì)的許多雅器也被廣大的壺友和文人雅士所喜歡,于是在上面進行一些裝飾,就成為了一種順其自然的選擇,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紫砂質(zhì)樸的色澤和粗獷的質(zhì)感,用來陶刻非常的合適,這樣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來到陶都宜興,在紫砂上面進行裝飾創(chuàng)作,于是進一步促進了紫砂藝術的繁榮與發(fā)展。正是在包羅萬象的紫砂陶刻內(nèi)容之中,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感受到紫砂陶刻的藝術魅力,從一幅幅山水長卷之中領會到從繪畫到陶刻、從筆尖到刻刀的轉換,除了依然流淌的人文氣息、書卷氣息之外,還有濃郁的金石味道,增加了一些古樸之韻味。這件紫砂藝術作品《萬里河山圖》正是充分利用了紫砂方器的造型特點,在其完整的、比較平整的面塊上面,進行陶刻裝飾,深淺不一、疏密有間、布局合理的陶刻,再加上綠色的描線,把我們古人蔚為大觀的青綠山水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出來,這樣的一件藝術作品,除了具有實用的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其藝術欣賞價值和其中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讓我們在喝茶之余,由衷地感嘆紫砂藝術的魅力無窮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結語:紫砂的故里宜興自古以來就是人文薈萃、尊師重教之地,有著“書畫之鄉(xiāng)”“教授之鄉(xiāng)”的美稱,這里濃郁的人文和藝術氣息,也極大地促進了紫砂陶刻裝飾的發(fā)展,正是在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之下,這里的紫砂藝人們不斷地汲取傳統(tǒng)的知識文化,同時又吸收了大量的先進藝術理念,二者的結合讓紫砂藝術歷久彌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